首頁 > 范文大全 > 《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科學教學反思

《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科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5429

《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科學教學反思

(1)

看到教學內容后,我首先思考這節課的定位,我想這是三年級的學生,也是剛接觸科學,對于科學實驗探究更是剛剛開始學習,所以這個階段應該是在老師的“扶持”之下的學習。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教學設計中我比較詳細地指導學生如何科學、公平的比較磁力大小的變化,課堂上化了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去發現如何做會使實驗更公平。在這個不斷挖掘,不斷深入,然后不斷清晰明確的引導過程中,使學生明白科學實驗要科學、要規范,明白科學活動的特點。從起始階段樹立起嚴謹的實驗態度。

從實際的課堂上反映,這樣的設計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積極地思考,同學們的發言也很精彩,但過于嚴謹也帶來了拘謹,一部分學生也只能做個聽眾。但我想這只是開始,有了這一次的思索,積累了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實驗,學生就會想到該從哪些方面去思考,使實驗更加地科學,合理。我想這樣的指導是有必要的,因為反思我們的課堂,我們會發現給予孩子思考的時間顯得少了些,學生真正意義上是學習的主體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時常會抱怨為什么孩子總不動腦筋,同一個問題變一變就不會了,講過的題做到作業本又做錯了......我想關鍵真的是我們的孩子去認真思考的時間太少了,他們學得很浮燥。

科學課堂上要給孩子們什么呢?要給予孩子思考的習慣。我們說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動腦筋。科學課更是如此,實驗活動前,我們首先要讓孩子們想想要怎么去做,怎樣做才能保證實驗的公平,正確。有了認真地思考后,再去做實驗,學生就做到心中有數,就會控制影響實驗正確性的其他因素,就會使實驗的科學性提高。要給予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興趣是孩子們學習的原動力,想想如果一節課上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那么不但是課堂上他們的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甚至于課外孩子們也會利用課堂上所學,再去探索,自主研究。

要給予孩子怎樣學習的指導,學習學習,學了之后干什么?我想學了之后,學生能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去學習新的東西。這節課中我結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個課題,在課內給予孩子詳細地指導如何比較磁鐵大小的變化,在課內學會實驗前怎樣思考注意點,怎樣做這個實驗,怎樣分析得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再提出課外小課題:把兩塊相斥的磁鐵強行結合在一起,它們的磁力大小又會怎樣變化呢?這是課內的延伸,有了課內相吸的兩塊磁鐵結合在一起,磁力大小會增大的實驗結論后,學生自然也很想知道相斥的是怎樣,這既是學生自身的需求,也是讓學生進一步利用課堂上掌握的技能進行課外探索的好題材,還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的好辦法。

(2)

我帶著一個理念:小學科學課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我帶著幾分激動,也帶著一種平實走上了科學講臺,與孩子們共同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測,測量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我帶著幾分憧憬,與孩子們分享著科學研究的快樂。

在課堂設計的一些細節上工力還不夠,心里還沒有達到從容的境界。對科學學科的研究還需要往細、往深、往遠發展。自身的語言修養、課堂應變能力、教學機智等很多方面都還需要向更高一點的目標努力。

我們的科學課是快樂的,是充滿挑戰的。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科學課。更多地給予孩子自主發展的舞臺。

通過這次賽課,我重新認識著科學學科,重新認識著自己。痛苦的成長過后,心里的沉淀厚重了一些、坦然了一些。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課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