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喲乃》音樂課后反思
《乃喲乃》音樂課后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指出: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我們的音樂教學還是應該回歸到音樂本體上來,畢竟一切聯想、通感的產生還是由音樂而生,最終必將落實到音樂的語言、要素和形式上來,不能把走出學科本位理解為淡化音樂的本體。
《乃喲乃》一課是一節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緒來表現歌曲《乃喲乃》。雖然是一個短小精悍的歌曲,但是我從音樂本身出發,利用各種音樂要素引導學生充分的體驗、表現歌曲的意境,師生共同度過了充滿歡樂的四十分鐘。
首先,從內容安排上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以一個短小的土家族歌曲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體驗。不管是歌曲學唱前的創編游戲、學會歌曲后的擺手舞學習,還是土家族民俗風情的介紹,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表現歌曲的意境,而不是為了體現多樣的教學形式,創設完整的教學情境,為設計而設計。
從教學方法上來說,我對識讀樂譜的教學有了突破。歌曲雖然是由簡單的三個音組成,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難唱準。為此,我想許多辦法。首先,我并不是單純的劃拍視唱,而是先用復習DO、MI、SOL入手,根據整首旋律的音符節奏特點,設計了分組唱“135”的單音和三聲部的合唱,不僅讓學生熟悉這三個音,還為后面呼喚的場景打下了基礎。然后用這三個音按固定節奏即興創編旋律接龍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游戲中熟悉音高、掌握節奏。接著教師逐一板書樂曲的音符,同時學生視譜讀出音高,有了這些環節,孩子們就能較準確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旋律了。這個過程設計的環環相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學得很輕松,在不知不覺中就化解了平時課堂中識譜視唱教學的難題。
巧妙地將相關文化滲透到教學中是本課的另一個亮點。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融合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本課中土家族風土人情的介紹,是在學生會唱歌曲后才進入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來了解,恰到好處,更加深印象。擺手舞的學習也是過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來歷,再現場看舞蹈,總結舞蹈特點,最后進行學習。總之,我從音樂本身的需求出發,在適當的時候巧妙地進行了相關文化的滲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改為音樂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同時它走到今天,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困惑。本課在合理整合教學資源、音樂知識技能的落實、相關文化的滲透等方面的教學進行了新的嘗試。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需要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篇2:小學音樂室管理制度
一、音樂室由上音樂課教師負責管理。
二、管理人員要認真做好添置設備登記,音樂器材應規范擺放整齊。
三、注意室內整潔,不準帶東西到室內吃,不準亂丟紙屑、雜物,不準在座臺、墻壁上亂刻亂畫。
四、上課、排練節目,學生要有秩序進入室內,按規定的地方就坐,室內保持安靜,不準隨意喧嘩、打鬧、走動。
五、愛護音樂器材,沒有取得管理人員允許,不準隨意動用樂器,如違者造成損失,照價賠償。
六、音樂器材借出或非管理人員使用,必須經學校主管領導同意方可借出或使用,如借出、使用損壞或遺失,照價賠償。
七、每次活動完,要檢查器材擺放,關好門窗。如造成損失,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篇3:小學音樂室管理制度
一、音樂室由上音樂課教師負責管理。
二、管理人員要認真做好添置設備登記,音樂器材應規范擺放整齊。
三、注意室內清潔,不準帶東西在室內吃,不準亂丟紙屑、雜物、不準在座臺、墻壁亂刻亂畫。
四、上課、排練節目,學生要有秩序進入室內,按規定的地方排練,就座,室內保持安靜,不準隨意喧嘩、走動、打鬧。
五、愛護音樂器材,沒有取得管理人員允許,不準隨意動用樂器,如違者造成損失,照價賠償。
六、每周教職工文藝活動,管理人員要規定時間開放。
七、音樂器材借出和非管理人員使用,必須經學校主管領導同意方可借出或開門使用。如借出、使用損壞或遺失,照價賠償。
八、每次活動完,要檢查器材放置,關好門窗,鎖好門,如失職造成損失,按損失程度,追究事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