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種子的萌發科學教學反思

種子的萌發科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3791

種子的萌發科學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學生自己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得出初步的結論。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進行適當引導,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明確探究實驗必修設置對照,并且,一組對照實驗只有一個變量。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通過本節的探究學習,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學生增加了一個項目,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并且這個項目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盡量地減少瓶子里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不足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

成功之處:

1.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似乎很枯燥。其實科學也是一種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開的。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抒發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又讓學生揮筆作畫,畫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種被子植物的一生,進入了教學主題“種子的萌發”。觀看種子萌發過程的課件,理解生命之艱辛;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道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通過介紹種植大豆的經歷,增強愛護植物的情感:說明植物和人類一樣,一生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與生物圈和諧相處的哲理,盡在其中。

2.體現課改精神,注重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

“科學探究”被放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十個主題的首位,目的是強調教師要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標準盡可能滲透到其他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進行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讓他們親自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于問題;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從哪些途徑去解決問題,并以此漸漸地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的品質。本節課所涉及的“對照實驗”的設計、“抽樣檢測”的方法都是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方案其中涉及的有三個變量:水分、空氣、溫度,設計方案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學生討論設計方案時教師給予了提示,討論后又進行了實驗方案分析。體現了教師引導、啟發、點撥的主導作用。在教師進行實驗方案分析后,學生普遍反映思路清晰了。及時診斷“光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方案的設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設計“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實驗方案,使學生又一次得到了訓練。從反饋來看學生基本學會了這種科學研究方法。

3.注重課堂與課外的結合,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分析詩句、畫圖、討論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觀察記錄表、學生自我小結等,教師多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充分活動。在活動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生命活動的探究,常常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學校課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間隔的課時組成的。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實驗設計、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課下完成實驗。這樣課內外交織,活動內容多而不亂,時間利用上也比較節約。

不足之處:

本節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不是很高,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也討論的不是很透徹。所以,即使課下做了實驗的同學,也顯得比較拘束,沒有主動提出自己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比較被動。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制作生字卡片》一課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