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地球的衛星――月球》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的衛星――月球》科學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8254

《地球的衛星--月球》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的衛星--月球》是宇宙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學生們都既感興趣又陌生??紤]到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宇宙知識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并能通過課外閱讀、查找資料等途徑收集有關月球的信息,進行整理匯總,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們以個人為單位搜集有關月球的資料信息。

之前,學生對月球的認識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歡看課外書,喜歡天文地理的學生,但他們的認識僅限于只言片語,不成章法。通過本課的教學,通過匯報與交流活動,希望將這些零散的認識匯集成對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課前的資料搜集準備工作很重要。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圖文資料以便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而我則收集了更多的圖片、視頻資料,制作PPT,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補充介紹,以加深學生對月球的認識。

因為有著課前較充分的準備工作,因此課堂上的交流分享開展地較有為效,大部分學生交流了各自搜集的資料。結合學生的交流活動,我們應引導學生:

①懂得如何處理信息。學生找的資料可能較多,雖然課前已要求處理成一張A4紙,信息量仍較大,如何照本宣讀,無法使更多的學生進行交流,因此交流前要求學生思考如何簡潔地表達自己獲得的信息,這是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有意識訓練。

②在交流過程中,應關注人類月球的探索歷程,從最初的肉眼看,到后來用望遠鏡看,再到探測器探測,最后到登月探測,認識到人類探月的技術與工具越來越先進,人類對月球的數據勘測越來越精確,人類對月球奧秘的了解越來越多,人類對月球的疑惑也越來越多。使學生經歷人類幾千年來對宇宙的探索歷程。

③了解中國探月的進程,關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的前前后后,認識到中國也在為探索月球探索宇宙而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激發民族自豪感。

④了解有關月球的簡單情況,如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

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我再更多地補充一些圖片和視頻,以豐富學生的感知,這樣效果更好。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感知迅速、記憶牢固、思維靈敏、想象豐富。在學生無法感知時使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的教育環境中學習,學生的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思維活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通過教學,我發現這樣以孩子們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是值得繼續研究和實行的,它對培養孩子們學會如何科學的學習、如何交流、如何分析歸納都是行之有效的??茖W這門學科不僅僅是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好的科學方法。

但在這節課中,我對時間的把握還不到位,對孩子們對信息可信度的判斷的引導還很欠缺,這說明自己的知識量還有待加強,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學習。

篇2:《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制作生字卡片》科學教學反思

在最近教學的word軟件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簡單的功能介紹與操作因為趣味性不強,學生不是很愿意學。于是我設計了一些綜合運用練習,這就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吨谱魃挚ㄆ芬徽n是一年級美術課本上《制作字母卡片》一課給了我啟示,于是我自已編寫了這課教案,設計了這堂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個:

1.學會插入文本框及在文本框中處理文字

2.學生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

3.學會給文字添加漢語拼音

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課一開始我給學生出示了測試認字的游戲,在第一關我給學生很簡單的漢字,他們輕而易舉地過關,正在他們得意之時我又出示一些難辨認的漢字,于是大部分人都讀錯,此時我及時在燈片上出示漢語拼音,很快引入了“格式”菜單中“中文版式-拼音指南”的學習運用,學生感覺新鮮有趣,學習興趣大大高漲。但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層次不一,有些接觸計算機較少學生沒有學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沒有及時反復給練習,以至于課后還是有少數學生沒有掌握添加拼音這一操作。我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必要耐心的重復操作,顧及學困生,并在學生操作練習時多關注這些學困生。

2.自主探究,在每一項新授的內容時我都是把自主權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提示學生找到“插入”菜單,插入一個文本框;在“格式”菜單中找到“拼音指南”;給文本框添加不同的背景顏色等等,由于學生操作水平有限,在幾個新授內容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花費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些部分學生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菜單和選項,以至于下課時還有很多同學沒有完成練習。不過,我想我會堅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在慢提升他們的操作水平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篇3:《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科學教學反思

本課以童話的形式,通過桃子落地的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地心引力這一科學常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幾點如下:

一、游戲形式導入。

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善于觀察、研究的好習慣。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么”。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采用了游戲(玩紙飛機)導入,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啟發他們架設并建構新知的平臺,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閱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由學生自己來放飛紙飛機,這就使學生再次親身體驗、感受“地球爺爺”那看不見的“大手”,這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可以說,沒有成功的“激趣導入”,就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閱讀探究和興趣盎然的朗讀練習實踐。課堂上飛紙飛機,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高屋建瓴地組織小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這些,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