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2024-08-01 閱讀 3219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我們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而小學生作文內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

寫作素材源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見多識廣,寫起作文來就會輕松。而這恰是農村學生的弱項。農村小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

作為一民農村語文教師,如何調動農村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我有以下體會。

一、會學生,發現寫作素材。

農村小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學校里的各項文體活動;家里的各種家務勞動;農田里的各種農作物生長狀況......有些素材是城里的孩子無法見到的。但要讓學生將這些內容用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必須讓他們實踐。例如:秋天到了,我讓學生們寫一寫秋天,但有的孩子用優美的形容詞堆積了一篇。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后來,我利用一個星期天機會,讓孩子們同家長一起去地里干活,并把所看到、聽到的、想到的記下來。第二天上作文課時,我先讓學生們交流昨天勞動的感想,孩子們交流得熱火朝天,接著我說,想聽聽昨天同學們都有什么收獲,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足足說了近10分鐘。最后,我才說,把剛才你說的寫下來吧!結果這這篇作文孩子們寫得很開心!所以我總結出一條: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實踐!

二、具體事中,悟出“真情”。

小學高年級習作中,要求學生要表達情感。但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是直接寫一句話表達情感,這種情感給人的感覺是“假”。習作中,不能反映內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質意義。因此,要想讓學生認真習作,必須激發學生的“真”感情。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把他們的個性、情感得以發展、想象、語言表達等各種心理能力得到最佳訓練,教師就要做到童言無忌,呵護真情。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課堂上,在課外,在學生作文的批語里,在進行口語交際對話教學時......向他們表達我們的“真”情感,真實地流露我們的喜怒哀樂,讓學生逃出“四角天空”的困境,創設一定的課堂練筆情境,激發出他們的“真”情來。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組織看電影《柳月彎彎》,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影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也著實感人。看完影片后,我并沒有要學生馬上寫觀后感,而是讓學生回憶哪些場景讓你流淚,讓你感動。結果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地回憶,不斷地體悟影片中真情,甚至有些學生又一次落淚。完成寫作后,我從孩子們習作中,讀出了“真”情。

三、加強課外積累,擴充素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但農村學生由于條件限制,閱讀面很窄,除了課本和讀本外,幾乎沒有課外書。基于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閱覽室的資源,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并都會學生隨時摘抄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的詞句、語段。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于不同的層次的學生,我會做到推薦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推薦他們讀童話、寓言、小故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建議他們閱讀中外名作、名篇。

四、評價作文與鼓勵相結合,讓學生嘗試成功,激發習作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因心理上的欲望而產生的。教師與學生就像“漁”與“魚”。而評價就像“餌”。學生愛吃的“餌”,絕非劈頭蓋臉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批評。專挑毛病的做法,這樣只會撲滅學生習作的欲望。因而,我在批改作文時,總是采用鼓勵、交流的方法。我要么對文章的內容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要么就與小作者本人產生一下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抓住他文章的閃光點大大地欣賞一番......什么“你的媽媽真是位慈愛、勤勞、嚴謹的好媽媽,我也同樣敬佩她”;“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呀,仿佛把我們每個人都帶到了這個夢幻般的世界”......這些評價使學生“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學生有了這種想獲得精神愉悅的愿望和動機,何愁不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呢?

小學生作文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反復的練習,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作文教學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們精心地去呵護和培育,改進作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相信一定會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篇2: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反思

眾所周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孩子們到三年級下期已經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學法已不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作為過渡性的一個階段,閱讀和寫作教學作為初步的滲透,課標中也未將其列為教學的重點。但是,鑒于語文課程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堅持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滾動提高的特殊性。教學中我牢固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閱讀、寫作教學為依托,貫穿始終,環環相扣,互為促進,滾動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心得,覺得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即強化五字訓練法。

五字就是讀、標、注、劃、思即讀五遍課文,標出自然段,把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當中,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后問題。這是我對課前預習提出的要求。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好預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即每天積累四個好詞語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好詞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個好詞語,要求會背,理解意思,初步會用該詞語說一句話。對程度好的同學,外加好句子兩個。允許在課文中摘抄,鼓勵在課外抄錄。這樣做既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

第三:即強化三步生字學習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步生字學習法的第一步是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里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課堂中辨形辨意,堅持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文中的詞語分析字意,初步學會口頭應用。第三步是單元鞏固法。這是糾正錯別字的重要階段,運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對本階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書上用紅筆圈記的方法,縮小復習范圍,不定時抽查。

第四:二即堅持每天20分鐘課外閱讀

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20分鐘閱讀,內容不限,可以是優秀作文,童話故事,也可以是報刊雜志。讀后填寫讀書卡,家長簽字,每周老師進行檢查評比。在評比中,結合好的閱讀典型,逐步向學生滲透精讀、略讀、速讀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先從精讀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認真讀,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不懂的字詞及時找工具書解決,對不理解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發問。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在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詞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即每天一篇日記,每周一篇作文

歸根結底,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示,是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觀的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所以,盡管新課標對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但結合學科特點和新教材的需要,從孩子們入學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學始終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實踐證明其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詞的方法選職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讓學生擴詞,多多益善,然后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詞說一句簡單的話,這一學期,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為主。

口頭說句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邁出了第二步-----寫句。這一階段分三步走:先寫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再適當地擴句。即為句加入一些恰當的定語、狀語、補語(當然給學生不講這些語法知識),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進一步將句中的定語、狀語、補語成份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將原句分解成一段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使學生興趣盎然,愿意去學。

篇3: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乃至體制的根本變革。但是,如果教師處于缺乏創造性思維的狀態,要讓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是不現實的。同時,如果沒有一個鼓勵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社會環境,不考慮社會環境的現實特征,學生在學校學得再好,也是不可能對社會的發展起多大作用的。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展、E環境強烈沖擊和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環境的今天,創新能力是與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

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背景下,特別是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人們在對語文教學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口誅筆伐之后,開始了冷靜而深刻的思考。便是面對時代挑戰作出的積極回應。面對語文教學的重要變革,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應答,是擺在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現實課題。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

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膽識、敢于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名師。

當代,具有新新人類特征的學生已不再迷信教參上對教材的一成不變的傳統的權威理解,他們渴望著有著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師給他們一個全新的解讀,渴望闡釋自己的獨特體驗,渴望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在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對那一個個文本的理解。順應這一潮流,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必須靠個性來培養。這必然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只有這樣,也必須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沖破傳統的羈絆,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們教師也定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大師。

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能夠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能夠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以往語文教師的老學究形象。

那些只具有語文學科知識(甚至只是語文解題知識)的所謂名師將不再適應新的語文教學。而那些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關注社會變革、不斷學習的新型教師如能在教學方式上創造出適應語文學習的新的教學方式,必將成為時代需要的新型名師。

[制度大全為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