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方程》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方程》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是嘗試了前置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學中創造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多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有機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并且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的能力,為以后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練習設計上不僅安排了歸納性的練習,也安排了對比的練習及綜合性的練習,對學生所學知識有意義延伸和拓展,是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與數學中的生活,注重提供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創造,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留給我三點困惑。
第一,概念引入時,教材中設計了三個問題情境,運用天平平衡尋找等量關系,利用盤秤來尋找等量關系,利用一壺水倒成兩熱水瓶多200毫升,找出等量關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系。沒有出現不等式。而我在教學中,出現了等式。因為我覺得不等式是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其次不等式的引入能從另一個角度來體會等式的含義。可是不等式,是否會干擾等式的理解,占用學習等式的時間等等,對于不等式,有沒有必要引入,該引入多少,這是我第一個拿捏不準的。
第二,北師大的教材,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等量關系的態度很隱晦,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只言傳不意會。而方程的教學核心就是尋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的形式表達出來。某種意義上,從這節課,就得把關系堂堂正正地說出來,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何實現有隱晦到明白的這個轉變,如何把以前欠下的從這節課開始慢慢補上?
第三,對于習慣于算術思維的學生,太喜歡寫175-21=X這樣的方程了,究其原因,是受了算術思維的干擾,不能將一個抽象的、假設的、虛構出來的、用字母表示放進運算過程中,把一個未知的當成已知的,來建立相等關系,來進行推理,求出假設的未知數。這樣的方程如何進行引導?這是我難以把握的。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