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6472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五課《食物鏈和食物網》,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為更好地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四課《土壤里有什么》一課,我問:同學們老師從山里為你們帶來了一些禮物,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師打開用報紙包著的土),千萬別小看這些土壤,俗話說:寧要黃土,不要黃金。不信?學了這節課咱們再理論。你知道關于土壤的哪些知識?還想了解有關土壤的哪些知識?(生自由口答,老師隨機評價引導)是啊,土壤媽媽養育了許許多多動物和植物,那她是用什么來養育它們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氣、動植物需要的營養......),你認為土壤中還會有些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的交流把本課的重點、難點都體現出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在科學課堂上,學生經常會提出自相矛盾的結論,這其實是孩子思維過程的表現。作為老師,要善于抓住和利用這些矛盾,讓孩子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在《磁鐵的力量》一課中,學生拿著磁鐵興致勃勃地靠近不同的物品,填寫實驗表格。在匯報的時候,同學就毫不客氣地爭論起來:原來有的學生發現硬幣可以被磁鐵吸引,但有的學生卻發現不行。我沒有急于給學生答案,而要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比較輕重等方式來判斷這兩種硬幣的質地是否一樣,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這時,學生沒有剛才的急躁,而是饒有興趣地認真對比和思考,后來,他們得出結論:它們的質地不同,所以有的可以被磁鐵吸引,有的則不行。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在這次小*x中,你們有什么收獲或思考?學生紛紛表示,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要多觀察,多思考。還有的學生對磁鐵的問題十分感興趣,表示在課后要繼續做實驗。這樣,一方面學生能發現科學活動的許多材料都能從生活中獲得,“科學從生活中來”。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科學素材隨處可見,激發了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自行探究、學會匯報交流,那么科學探究就更有序更有效,學生就能更切實地自主探究、親歷科學了.

篇2:《相貌各異的我們》科學課后反思

《相貌各異的我們》科學課后反思

【教學理念】

現代課程理念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于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因此,結合《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并掌握相應的知識。

【教材分析】

《相貌各異的我們》是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生物的多樣性》這單元中的一部分。本單元主要引導學生去了解物種的多樣性和種群中個體的多種多樣,知道地球環境的多樣性導致了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

這一課是本單元的第五課時,前四課中我們學習的是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以學生們熟悉的動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記錄、統計、分類等活動并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樣性的認識,本課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引領學生建立就一種生物而言,生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也是千差萬別的這樣一種認識,從而豐富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本課共安排了三個環節,分別為“觀察我們的不同”、“做一次班級相貌調查”和“開展對性狀組合的探究”。希望學生通過對相貌特征的研究,知道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性。這些特征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個體,從而使學生了解每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掌握了不少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探究方法。但農村的孩子,相對于城區孩子知識量儲藏不夠,教師還需要做到半扶半放。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經過前四課的研究活動,特別是經過校園生物大搜索后,學生驚奇地發現,在我們熟悉的不起眼校園里,我們居然找到了已知名的植物50余種,已知名的動物40余種。生物的多樣性在學生的腦海里有了模糊的概念。并且不同的生物有各種不同的特征,在學生的頭腦中已逐步清晰起來,與此同時對于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也就成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他們會很自然地將這些差異與生物的多樣性聯系起來,本課的學習以我們人類自己作為研究對象,就更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本課時內容看上去簡單,其實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相貌”、“相貌特征”、“性狀”、“性狀編碼”這些易混淆的詞匯,讓學生有序地進行研究,否則將事倍功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過程與方法::培養觀察人的五官差舁的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協同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教學難點】了解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狀。

【教學準備】鏡子每人一枚,個人相貌特征表,全班相貌特征統計表,小組相貌特征統計表、課件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ppt出示“快樂家族”的照片,讓學生說說他們是誰?

2、介紹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新聞大求真》,出示“托舉哥”的照片

師介紹:20**年6月3日,廣州市天河區一名3歲女童不慎卡在陽臺的防盜窗上,一名黃衣小伙子見狀,徒手爬上3樓,單手托舉女童10多分鐘,一直到女童被安全救下。事后,小伙子救人的事跡被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并引發熱議,大家親切地稱呼他為“托舉哥”。并且對他進行了搜索?那人們只根據身穿黃衣這個特征就能找到“托舉哥”嗎?

2、有什么辦法可以準確地找到“托舉哥”?

3、出示“托舉哥”照片,質疑:如果“托舉哥”換了衣服,你還能認出他嗎?為什么?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我們的相貌(板貼:我們的相貌)

二、自主探究

1、解釋相貌的定義:相貌是指人的容貌,受遺傳基因的影響。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生理特征信息的遺傳物質。

2、ppt出示:(耳垂、前額發際、頭發、眼皮、下頜)

你能給這五個相貌特征簡單分兩類嗎?

3、學生邊分類,教師邊板貼

活動一:利用鏡子,完成《我的性狀特征分析表》

4、各請男女生一人匯報

活動二:探究形狀編碼圖

1、就耳垂這一個相貌特征,可以分成幾類人?

加上前額發際呢?(2*2=4)

再加上下頜呢?(2*2*2=8)

再加上頭發呢?(2*2*2*2=16)

再加上眼皮呢?(2*2*2*2*2=32)

2、出示性狀編碼圖,指導看圖的方法

3、先找到自己的性狀編碼,再完成小組性狀編碼

4、統計全班的性狀編碼

有些性狀是0的是不是就沒有這種人呢?

5、請性狀編碼一樣的幾人上來,問:他們是一模一樣的嗎?那還有什么不同?

6、出示當性狀為n時的課件,引發學生深思

7、世界上有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8、出示雙胞胎的照片,討論異同。

強調: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修改課題:相貌各異的我們)

三、總結拓展

1、出示動植物的照片,強調每一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2、課后作業:兩人兩人比較,找出兩人之間更多的相貌不同點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相貌各異的我們》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5課,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1、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2、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3、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征的能力,同時發展協同工作的意識和能力。4、了解普查是科學研究時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學重點: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教學難點: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征的能力。本人在備課、試教及開課過程,有不少的感受,現來談一談。

1、情景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教學中,我是出示本班學生的背影圖片,讓他們猜猜是誰?然后詢問可以用什么方法準確地辨認他們來導入課題。但是這種教學,學生主要還是以猜測為準,沒有按照特定的方法,所以在后面教學中,我改變了教學策略,用學生喜歡的娛樂節目為切入點,充分調動他們的研究興趣。

對于六年級學生這個年齡段,特別喜歡看搞笑的娛樂節目,比如說《快樂大本營》,所以我就以節目主持人“快樂家族”的照片為契機導入,再引入到尋找“托舉哥”周沖,要準確地找到一個人,必須要了解他的相貌特征,而不僅僅是衣著,從而導入課題:我們的相貌。

2、用鏡子觀察自己的相貌特征

以前上這課時,我都是采用同桌之間互相觀察相貌,做好記錄。但是發現學生對他人還比較了解,而對于自己的相貌特征卻不甚了解,所以我這次采用每人一面鏡子,觀察自己的相貌特征并作好記錄。然后請幾個學生上臺跟大家分享他的相貌特征,對自己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3、把5個相貌性狀做成了性狀編碼圖

把5個相貌性狀做成了性狀編碼圖,每個相貌分成兩個性狀,可以分成32種相貌,每個學生對照性狀編碼圖,查找自己的形狀編碼,然后匯總小組的,最后全班統計。孩子們會發現有些性狀編碼有很多人,而有些形狀編碼是沒有一個人的,同時引起學生思考:性狀編碼為0的是不是就沒有這種人,形狀編碼一樣的幾個人是不是完全一樣的。然后讓學生觀察形狀編碼一樣的幾個人的不同相貌特征。

4、世界上有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

在學生前概念中,肯定會認為雙胞胎是一模一樣的,然后我們出示雙胞胎的照片,找異同。然后再出示如果相貌特征很多時,會產生多少種相貌。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沖突,讓學生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