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傾聽幼兒對話促教師自身發展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以傾聽幼兒對話促教師自身發展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和實踐的不斷深入,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促進教師的自身發展成為推進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作為幼兒教師,要想取得專業化的發展就必須運用多種途徑來讓自己逐漸成長,在這其中,“傾聽幼兒對話”不僅是幼兒教師的基本技能,更是促進教師自身發展最扎實有效的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是教育的第一步,而傾聽則是觀察的第一步。對話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幼兒的對話中,永遠蘊含著幼兒豐富的情感體驗、經歷、表現、表達和思維過程。對幼兒來說,他們的對話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分享,是師生之間、同伴之間以及親子之間感情交流、互相呼應的過程,也是一個經驗互動、經驗支持和經驗共享的過程。對幼兒教師來說,傾聽幼兒對話則是一切工作的開端,在我們不斷反思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傾聽幼兒對話在幫助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同時更有效地促進了教師自身的發展。
一、從傾聽到理解――轉換教師角色,實現師幼互動中的自我發展。
1、通過傾聽幼兒對話轉變教育視角,走進孩子,重塑教師角色。
“以理解幼兒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涵之一。幼兒的很多問題都隱藏在他們的對話之中,需要教師通過傾聽,敏銳地觀察,才能進入幼兒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在與幼兒的共處中,當我們用心傾聽幼兒的聲音,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的同時,我們教師更加順利地進入了幼兒的世界,開始能夠保持一顆童心,擁有孩子般的童趣,逐漸具備了從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成功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換。
2、通過傾聽幼兒對話構建交往通道,促進良好的師幼互動。
曾經,我們的師幼互動關系中,教師更多處于主動地位,控制著互動行為的開啟。如今,在貫徹《綱要》,深化幼教改革的時代,改善師幼互動關系,建立積極適宜的師幼互動體系,形成師幼互動學習的共同體,最終促進成員之間的人際互動已經成為我們關注的熱點。侯莉敏教授說過:“這種良好的人際互動并不是心與心的直接互動,而是通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對話來實現的。”對話產生在理解之中,傾聽并理解幼兒是一切對話交流的開端,所以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當我們學會“接受地聽”時,我們便學會了主動接受和捕捉幼兒發出的信息;當我們學會“建構地聽”時,我們便學會了在了解幼兒初步想法的基礎上積極地與對方進行對話;當我們學會“有感情地聽”時,我們便學會了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與幼兒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彼此溝通和接納對方。傾聽讓教師理解了幼兒,也讓幼兒感受到了教師的關注和尊重,這對雙方來說都極為重要。對教師來說,在師幼的互動中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行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從而在傾聽中主動回應,此時,良好的師幼互動逐漸形成。
二、從傾聽到挖掘――提升教師素養,提高教育教學中的專業技能。
教育是否能夠真正地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是提高教育的根本。從眾多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并感受著傾聽幼兒對話對提高教師專業素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1、傾聽幼兒對話,幫助教師習得細致的觀察習慣與能力,可以更加真實地抓住幼兒的興趣與需求。
幼兒的興趣點或關注點是教育的有效起點,有了興趣,幼兒才會主動思考,并自覺采取行動。作為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并在幼兒的興趣點上挖掘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是教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在我們近年來大力開展的綜合性主題教學中,預設內容與生成內容的完美結合靠得正是教師通過傾聽幼兒、觀察幼兒,細致地從幼兒的對話、行動中發現幼兒的需求,然后進行有效掌控,才使得教育活動發揮了最大的教育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傾聽對話中生成活動、在傾聽中調控活動進程,自身的觀察技能、教學技能得以提高,同時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幼兒的興趣、需求、原有水平和社會期望的幼兒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結合。
2、傾聽幼兒對話,幫助教師了解每一個不同的幼兒,實現因人施教的個性教育。
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幼兒時刻都在自由、自發地通過對話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各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幼兒的各種情緒,如“興奮、緊張、愉快、退縮、渴望等,都會通過語言及對話表現出來。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傾聽幼兒對話可以了解不同幼兒的經驗獲得、能力發展水平、心理需求以及不同幼兒的個體學習方式。所以傾聽幼兒對話幫助教師掌握了了解每一個幼兒的最佳途徑,提供了實施有效指導的依據。
3、傾聽幼兒對話,幫助教師調整教育策略,從而提高教育技巧。
我們教師在透過傾聽幼兒對話,在分享幼兒學習經驗、學習方式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闡釋眾多教育理論,在不斷地修正眾多的教育假設,進而在傾聽、欣賞、支持、對話、交流、分享中回應于幼兒。最終教師開始能夠隨時依據從傾聽中獲得的信息調整教育策略;尋找適宜的教育手段;以自己的情感、興趣和表達來感染和激發幼兒;自身教育技巧得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效提高。
三、從傾聽到研究――推動教師成長,促進研究型專家型發展進程。
傾聽幼兒對話是一種師幼互動學習的過程,也促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產生適時與明顯的交互作用,從而提升教師與幼兒溝通、交流的素質,所以傾聽幼兒對話能保持教師不斷地分析,不斷地向幼兒學習,在與幼兒一同學習中獲得教學相長的經驗。傾聽幼兒對話,可以使我們深入理解幼兒,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進而形成教學與研究的觀點。這時的教師是一個“研究者”,能夠從幼兒的對話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傾聽幼兒的對話,教師可以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案,不斷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不斷地面對幼兒的尋常活動,面對每個幼兒在尋常活動中的不同反應,不同表現,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這時的教師是一個“反思者”,立足于現實,敢于面對批評,敢于挑戰自我,不斷改進自己。
可以直面孩子,傾聽孩子的對話,對我們教師來說正是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有著極佳的研究機會,可以時時審視身邊的一切,處處反思自己的言行,點點滴滴地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可以通過與孩子的接觸、傾聽、觀察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進行分析,建立自己的理論。經驗+反思=成長。傾聽幼兒對話,研究對話信息將有效促進教師逐漸發展為研究型專家型的專業化進程。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傾聽、理解、挖掘、研究是一個漸進循環的過程,任何一次有效的傾聽都能帶給我們有價值的收獲,一點點的累積之后必定是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成長。下面是一段普通的幼兒對話記錄,從中我們可以更直接地體會傾聽幼兒對話對教師發展的促進。
對話記錄:
離園時,孩子們不知從哪里翻出一張小嬰兒的照片,他們彼此傳來傳去,并因此而引發了很長時間的對話。
郭
篇2:對外漢語教師崗位職責要求以及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對外漢語教師是指到國外從事漢語教學的高級人才,他們是光榮的漢語傳播者。
對外漢語教師崗位職責
對外漢語教師的工作主要是訓練、培養外國人正確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
對外漢語教師崗位要求
1.具備良好的師德,注重自身文化大使形象;
2.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3.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4.具備多元文化意識,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掌握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規則;
5.掌握漢語和至少一門外語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學習策略,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教學法,具備一定的組織、實施教學的能力.
6.對外漢語、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畢業以上學歷;
7.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國際注冊漢語教師資格證(IPA)、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PAT)。
對外漢語教師發展方向
對外漢語教師可以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的教學機構任教,也可以加入某教學機構成為專職教師。有對外漢語專業博士學位者可以在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心任教,條件成熟者還可以在國內外創辦自己的漢語學校。
篇3:音樂教師崗位職責要求以及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音樂教師是指在教育培訓機構中從事音樂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職人員。
音樂教師崗位職責
1.認真鉆研教材,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音樂學科知識的傳授、音樂技巧的訓練和音樂素養的熏陶,做到發音正確,練聲規范,班級整體水平較高;
2.認真做好教學組織工作,保證課堂教學秩序和效率;完成所教年級的教學任務,并結合音樂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
3.自覺更新文藝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聲樂、器樂或舞蹈及編導、創作、鑒賞的較全面的知識與技能;
4.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要求科學化輕松愉快,表現意識強烈,智能雙增;
5.認真選拔和培養音樂特長學生,組建興趣小組,做到措施落實,目標落實;
6.負責布置、整理音樂教室,有音樂教室特色,使之藝術化,隨時保持音樂教室的整潔;
7.自覺接受教導處的音樂教學檢查與考核;
8.完成與校長簽訂的工作目標和學校交給的其他工作。
音樂教師崗位要求
1.具備大學以上音樂專業文憑,并擁有教師資格證書;
2.具備音樂教育的能力,能很好的完成課堂教學;
3.具備良好的師德,注重自身文化氣質的培養;
4.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帶領學生積極參加文藝演出;
5.具備高尚的教師品質,熱愛學生,關心集體;
6.普通話比較標準,性格活躍,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7.熟悉相關樂器和樂理,具有較強的演奏及表演能力。
音樂教師發展方向
音樂教師算是比較穩定的職業,隨著國家與社會“全面教育”意識的提高,包括音樂教師在內的藝術學科教師都會受到青睞。當然,音樂教師也可以加強自身素質和能力,成為特級教師,或者有針對性的加入一些社會性半學機構。除此之外,有能力的音樂教師還可以自己開辦音樂興趣班,或者是加入相關企業從事音樂制作、表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