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小學數學教學錦上添花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小學數學教學錦上添花
(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廟兒溝小學馬肖芳張兆賢)
摘要: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為數學課堂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更合理的掌握和利用時間,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計算機技術與數學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現代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媒體互相結合,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個絢麗的前景。數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特別是它能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促進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應該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確定相應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及合適的軟件,循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課程中德輔助教學,以逐步實現優化數學教學的目標。下面結合本人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體驗,對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整合及其作用,談談自己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甚至厭煩情緒。而計算機具有動態演示的功能,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一旦恰當的加以應用,就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輕易化解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重、難點問題,從而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不太容易理解。關于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教材雖然采用了實驗的方法,把圓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S=πr2。但是,實驗過程比較復雜,難于操作,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圓拼成的近似長方形時,讓學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數越多,拼得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滲透了“極限”思想),這對于小學生來講很難想象,學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圓拼成的一個長方形,致使學生對所推導出來的公式的精確性持懷疑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地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利用動態展示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使抽象化為具體,化難為易,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輕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由于學生興趣愛好存在著差異,所以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有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去學習,便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適宜學生的問題情境,學生才會對學習內容有興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教學《觀察物體》這課時,在新課引入上,我從網上找到一個《盲人摸象》的動畫(有配音)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在人民公園中,生活著一頭美麗、健壯的大象,三位盲人都想知道大象長的什么樣子,第一位盲人摸了大象腿說大象長得像一根大柱子。第二位盲人摸到大像的身子說大象長得像一堵墻,第三位盲人摸到了大像的耳朵說到:“你們說得都不對,大像長得像一把大扇子”。同學們看了動畫哈哈大笑,這時我趁機提問:“三位摸到的是同一頭大象,為什么卻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起小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見,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想學、樂學,進而主動的去學。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鞏固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練習鞏固中,由于運用多媒體教學,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夠大大增加練習容量。這時可以預先擬好題目,運用電腦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突出重點、難點。例如《常見的量》這一單主要復習時間單位、質量單位、人民幣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重難點是時間單位及進率,尤其是2月份的天數和閏年的判斷方法。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本班學生的了解,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并付諸實施,且取得了成功。
1、通過聲音和圖片導入,喚醒了學生的記憶,激發了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這節課我是以“北京奧運會”為話題導入的,首先我用課件播放歌曲《北京歡迎你》,讓學生猜歌曲名字,從而引出北京奧運會,并讓學生說說對北京奧運會的了解;然后出示兩張圖片:一張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圖片,一張是閉幕式圖片(均配有時間),讓學生說說具體的時間,并計算北京奧運會舉行了多少天?(在這一過程中,喚醒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記憶,強調了24時記時法的應用和時間的計算等內容);最后出示了兩位安徽籍奧運會冠軍
篇2: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探究水平
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面推廣,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圖形、圖象、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以新穎性、藝術性和直觀性刺激學生的感官,它比起傳統教學中教師“一枝粉筆,一本書,一張嘴”的教學方式而言,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結構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探究;整合優化
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等各種情境,還可以使得許多傳統的數學教學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變的容易起來,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信息素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那么,如何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啟示,談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粉筆加黑板”,大多是呆板的、單調的、枯燥的,教師雖力量耗盡,也未必能充分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以新穎性、藝術性和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調動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以趣味性實現寓教于樂、寓學于玩,使學生輕松愉悅地接受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輕音樂,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聲,多媒體畫面上依次出現色彩鮮艷的*、飛機、蜻蜓、蝴蝶、孔雀、窗花等圖形,由于多媒體影像具有生動形象、畫面活潑、刺激感官等作用,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這是我指出在圖形王國里其實它們都是一家子,然后利用幾何畫板軟件使圖形沿某一條直線折疊時,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從而很自然、很直觀的導入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真正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利用這個功能探索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探索軸對稱圖形中點的坐標的特點,并進行圖案設計等,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缺乏生機,教學效果只會是事倍功半。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用直觀的表現形式把文本、圖像、動畫和聲音之美同時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給學生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引發強烈的有意注意,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突出重點的目的。如在學習《射線》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射線的特征,可以利用多媒體顯示這樣一幅畫面:在浩瀚的夜空里,從一點將幾束光線朝不同的方向分別射向遙遠的一方,教師通過這樣的演示使學生明白射線是向一方無限延伸的,通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射線,從而優化了教師的教,也優化了學生的學。
有時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它往往難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能提供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象,伴隨著圖形的閃動、變化,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從而達到使學生領會、突破難點的目的。如讓學生推導《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時,屏幕上分別出現一個立體的長方體、正方體圖形,依次將相應的每兩個面用相同的顏色與其他兩組對應的面分別區分開來,通過“閃動”各個面的面積,從而推導出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直觀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篇3: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
淺談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雙塔初中潘改玲
內容摘要: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因此,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應用,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教學運用
隨著社會信息進程的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廣泛使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它能變靜為動,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懂為易懂,以直觀形象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數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
在幾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生涯中,我也經常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下就談談我對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的一點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妙用多媒體通過聲、像、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其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了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將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學好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我在教學中應用幻燈片、錄音等方式講述數學歷史和數學小幽默,并且讓學生自己收集一些小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愛數學的熱情。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次函數》時,我先播放在網上下載的一組受災影片,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看著這楸心的場面,使學生愛心油然而生,我班的薛磊和張博成同學坐不住了,決定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受災小朋友,他們兩個原本各有存款160元、390元,準備全部捐款給他們,并決定從本月起薛磊節約零用錢每月捐款20元,張博成每月捐款10元,對此設計問題:如果用x表示兩人捐款的月數,y1表示薛磊捐款的總額,y2表示張博成捐款的總額,問你能寫出y1、y2與x得關系式嗎?到第幾個月時,張博成的捐款額超過薛磊的捐款額?這樣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極大的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又如在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中,學生對圖形的特征雖然了解,但應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設計課件這一部分時,采用動畫顯示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例如,可以使三角形自左飛入,然后按動畫疊放次序播放,將所要平移的三角形的自動地緩緩沿著移動的方向移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平行移動由移動的方向和距離決定,加深了對平移的特征的掌握。
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幫助學生發展空間想象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是人類認識過程要遵循的一般規律。但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一般都是前人的實踐中長期積累的間接經驗,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這種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實際與理論間的矛盾,利用信息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
例如“生活中軸對稱”的課件制作中,可利用網絡展示生活中大量的軸對稱圖形。在講授多面體的展開圖時,可利用《幾何畫板》做個正方體,給六個面著不同顏色并標上字母,再結合實物進行演示展開,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數學來源于自然,抽象于實踐,創設了數學教學的良好情境,建構了較理想的學習環境,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比較自然地接受數學概念,同時開闊了學生視野,有助于發展空間想象力的培養。又如教《勾股定理》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邊直角邊的聯系,再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用“割補法”推導直角三角形斜邊、直角邊關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過程,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演變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從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轉化過程中,理解“兩直角邊的長的平方和與斜邊的長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學生仿照圖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個過程中演示與講解、觀察、操作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今中小學都是提倡減負,然而減負不等于降低學生學習要求,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常常是教師講,并利用表格、掛圖、模型等等,課堂容量小,傳遞速度也慢。以上這些教學手段都可以用電腦替代,并且更直觀,速度更快。
例如:在講如何畫反比例函數圖象時,先復習畫一次函數圖像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學生邊回憶教師邊演示列表、描點、連線的過程中用很少的時間達到了復習的目的,與傳統教學相比既節省了時間又增加了課堂容量。特別針對習題課上抄寫文字題,費時費力,完全可以在課件上打出,還可設計適當的隨堂練習進行鞏固反饋。
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同步解說、色彩變化等手段表達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全等有關知識時,可制作課件,使滿足全等條件的兩個或幾個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標的控制下,通過旋轉、平移、重疊、閃爍等系列動畫模擬過程,形象生動描述圖形全等內涵,便于學生切實理解。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化被動為主動,產生特有教學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以“五一旅游黃金周”為活動背景。讓學生分組研究“五一旅游黃金周”旅*x程。學生學習活動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小組登錄互聯網,查閱各旅游區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關的費用、時間及行程等。其次,將搜集到的資料匯集到一起,制成統計表。然后,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旅*x程及時間,選擇最佳的旅游路線,決定乘坐何種交通工具去,并且說明理由。最后,由小組組長匯報,師生評議,評選出最佳統計表和最佳旅游線路,并在網上發布。把教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同時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學科知識,學習信息技術,學習做事,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確實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幫助,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但是不能完全的依賴信息技術,要合理的利用。如有的教師把數學概念、性質、例題、過程等一概做在課件里,上課沒有板書或很少板書,教學容量是大了,學生卻只顧觀看,根本無暇理解和思考,教學成了“單邊”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沒有體現;又如在課件中莫名其妙地來一段音樂,就會適得其反,這不僅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反而干擾學生的思考,干擾了課堂教學,削弱了課堂教學效果。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共同努力。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課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術會給我們的數學教學插上翅膀,使之更加扎實、有效。
總之,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無疑將是信息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數學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數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的結合,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提高了學生數學的興趣,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勇的《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2、黃文興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3、林德濤的《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