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春風化雨潤如酥(教學敘事)性格倔強學生轉化

春風化雨潤如酥(教學敘事)性格倔強學生轉化

2024-07-31 閱讀 7833

春風化雨潤如酥(教學敘事)淺談性格倔強學生的轉化

增城市派潭鎮高灘小學:李榮均

一、故事引言

隨著單親家庭的增多,跟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來自不完整家庭的學生,由于教育表現出來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性格內向、還有的脾氣暴躁,其中脾氣暴躁的最為常見。在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常遇到性格倔強的學生,雖然發脾氣的人不一樣,方式也不一樣,但原因總有共同之處。每一次遇到這樣的學生,我就進行深入查找原因以及對策,逐步摸索出有效的轉化方法。

二、故事描述:

20**年9月,我繼續擔任六年級班主任。在開學的第三周,我又遇到一個脾氣暴躁學生的挑戰。有一次同學們在中午1:30午休課做作業的時候,丘祖建同學在埋頭打游戲機,第一次我提醒他把游戲機收起來,叫他快做作業,他很勉強地把游戲機收起來了。過了一會兒,一名男孩子上來小聲告訴我,丘祖建又在玩游戲機了,我沒說話,走到丘祖建身邊,要他交出游戲機,他說不給。這個時候,全班同學都在看著我,看我怎樣對付這個調皮的小家伙。我想如果我沒有辦法說服丘祖建,那其他學生會覺得我無能,我會在學生心目中有失威信,如果我能說服丘祖建,無形中也給其他學生一個警醒的作用。但是,看到丘祖建這么堅決的態度,我該怎么辦呢?為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也給丘祖建一個悔過的機會,我說:“如果你自覺交出游戲機,趕快做作業,下課后,你到辦公室去,能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打游戲的錯,我就把游戲機還給你,如果要我自己動手拿了你的游戲機,那就要等你家長來才能要回游戲機,你自己選擇。”在以前,這一招一出,孩子通常都會選擇前者,主動交出游戲機。沒想到丘祖建仍堅決地說:“不給。”還把游戲機緊緊地夾在大腿之間。正在我也著急不知如何收場的時候,由于游戲機沒被夾穩而掉到地上,我馬上把游戲機撿起來轉身往講壇走。這時,丘祖建立馬站起來,使勁把傍邊的桌子掀翻了,雙拳緊握,怒目圓瞪,滿臉通紅,活像一頭發怒的獅子,指著我說:“你好啊,搶了我的游戲機!”說著就直往課室外走,他似乎完全失去了理智。當時我真被他嚇著了,我怕他做什么傻事,于是,趕緊跟著他下去,學校門是鎖住的,他座在乒乓球臺上,瞪著眼睛看著我。我趕緊打電話找他的爺爺來把事情說清楚,他爺爺來了說:“你在課堂上玩游戲機是不對的,還對老師無禮,快向老師說對不起。”站在一旁的丘祖建就是說:“不說。”我知道這時的丘祖建誰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我把游戲機還給他爺爺,叮囑爺爺看緊他,疏導他,讓他氣消了再說。

那一天,我一整天心里都不安,在分析丘祖建同學脾氣暴躁的同時,也在反思我的做法是否有誤。那一天,我打了幾個電話到丘祖建家了解他當天的情況,但丘祖建就是不肯聽我電話。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情緒抵觸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我決定進行家訪,與丘祖建的爺爺奶奶促膝而談,得知丘祖建造成今天這樣的性格,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故事反思

(一)原因分析

1、父母離婚,缺少完整家庭的愛

原來丘祖建父母早年就離婚,各自又組成了新的家庭,丘祖建只好跟爺爺奶奶一起住。爺爺奶奶怪丘祖建媽媽不好,丟下孩子就走,丘祖建媽媽則認為爺爺奶奶管教孫無方,導致孩子性格怪異。其實丘祖建爺爺奶奶以及他的媽媽對他都疼愛有加,星期六,他媽媽常接他出去玩,以彌補她對兒子的關愛,但是丘祖建的爺爺奶奶不同意丘祖建媽媽接丘祖建出去,原因是每次出去回來,丘祖建就有情緒,爺爺奶奶就認為這是他媽媽影響了他,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責任統統歸咎于丘祖建媽媽,把對丘祖建媽媽的不滿和憤怒在孩子面前盡情發泄,站在偏激的立場上丑化孩子媽媽,教唆孩子恨媽媽。丘祖建媽媽則又怪爺爺奶奶不應該在孫子面前數落她,破壞他們母子之間的感情。本來生活在離異的家庭中孩子就已經缺少父母的愛,心靈上多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在情緒、人格等方面也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再加上一家人的意見、觀點不一致,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承受這么多的親人之間互相糟蹋的語言,心里難免造成很大的陰影和傷害,他不知道相信誰,也不知道幫誰說話,這樣就會增加孩子的受挫感,從而導致煩躁和暴躁的產生。

2、爺爺奶奶的溺愛

丘祖建跟爺爺奶奶住,爺爺奶奶視孫子為命根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就走向極端,對孫子過分疼愛,總怕孩子受委屈,為了博取孩子的歡心,有求必應,而不考慮這種要求是不是適當。這樣就逐漸使兒童滋生了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無論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為所欲為。有時,家長覺得孩子的要求過于無理,本不想答應,但孩子一發脾氣,就立刻加以滿足,不敢得罪本來就缺少愛的“小祖宗”,尤其是像丘祖建這樣家庭的老人家,這是一種無奈而又糟糕的做法。久而久之,孩子從這樣的事情中知道,發脾氣是滿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一發脾氣大人就拿他沒辦法,于是就變得更容易發脾氣了,造成了惡性循環。再加上,雖然爺爺奶奶很愛他,但老人家的思想觀念、文化知識局限了他們的教養方式,他們的愛也不能替代來自父母的愛,孩子就是因缺少父母完整的愛而導致心理失調,容易暴躁。

3、缺少挫折教育。

中國實行一胎生育政策以來,使獨生子女本來就已經擁有很優越的生活條件,孩子成為家庭核心,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圍著他轉,是名副其實的小皇帝。在家庭中,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不正確教育,一味遷就,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顛倒了家庭成員的主次。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家長稍微不慎處理孩子與大人之間的關系,很容易就造成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就是缺乏愛,變得孤僻寡言,要么就是雙方都爭著愛,一味溺愛,希望通過給孩子更多的愛以彌補心中的愧意,只要孩子有要求必滿足,造成孩子有一種非常優越感。就像丘祖建的情況那樣,媽媽一個月才見他一次,疼愛都來不及,哪會斥責他?爺爺奶奶對他是隔代教育,對丘祖建的調皮無能教育,再加上該孩子本來就覺得自己缺少父母的愛,心里已有不滿,每當爺爺奶奶多說他幾句,他就用“跳窗”一事或大發脾氣,這一招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或威脅老人家,在這樣的孩子心里早就形成了只有我說沒你講的心理,所以在學校他也容不得同學或老師批評,否則他就大發脾氣。當老師拿走了他心愛的游戲機,他只覺得老師這樣做令他不高興,卻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上玩游戲機是不對的,所以暴跳如雷。

(二)應對策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人格教育,賴以兒童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都可在小學時代立下適當基礎。如果這一時期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將終生受益,反之則貽害無窮。”可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多么重要。脾氣暴躁不是小事,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控力,隨自己意愿想發脾氣就發脾氣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則很容易造成人格上有缺陷,心理上有障礙,交往上有困難。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理論,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在兒童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內部世界對外部刺激的“同化”、順應而達到動態平衡的,那小學生的暴躁問題行為,只要通過正確有效的方法進行教育,是完全能逐步矯正過來的。

1、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藝術

教師既要做學生良師,也要做學生的益友,當學生大發脾氣時,教師不要在孩子火氣沒消時就批評、指責,而要換一種方式,先讓孩子冷靜下來,再創設一種行之有效而富有藝術性的心理疏導,跟他分析事情的錯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心服口服,給予孩子理解、同情、幫助和溫暖。通過運用和諧民主的談話氣氛、傾聽、疏導、暗示、轉移等多種心理學方法,疏導學生宣泄情緒、減緩緊張、釋放壓抑、排除隱痛,幫助學生克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解決交往中的疑惑,正視社會、人生中的矛盾,養成正確的自我觀和健全的人格,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感,協調人際關系,維護心理平衡。例如,我班有學生發脾氣時,我走到他身邊說:“寶貝,誰欺負你了,起來告訴老師。”學生聽到老師這么一說,心里頓時感到溫暖,消除了與老師對抗的心里,自然就親近老師,樂于把情況告訴老師。像丘祖建那樣的發脾氣,我先等他氣消了再去家訪,了解情況后再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對于這些脾氣暴躁的學生要偏愛,但不溺愛,不助長學生那種任性、自傲、意志薄弱等不良個性。有了老師循循善誘的心理疏導,問題學生才會在良好的心態下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

2、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激發學生進行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面對像丘祖建這種學生的問題,我深入研究他的心理,深入學生個體,了解學生發脾氣的原因,善于與這些學生談話,重視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讓學生正確認識對錯,懂得人是需要有理智的,要學會自控,男子漢應有勇氣面對現實,應有一顆寬容之心,遇事要沉著冷靜,靠發脾氣和出拳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會影響自己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形象,又傷了友情,也顯得缺少君子的風度。同時也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應當有一點兒“雅量”,即容人之量,要“待人寬,責已嚴”,不要動輒指責怪罪別人。因區區小事而對人發脾氣,是極不禮貌的行為。發了火,泄了氣,痛快了,可這種痛快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換位思考,有人對你大發脾氣,你會怎么想?一個時時想著別人,處處體諒別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會遷怒于人,更不會把自己的不愉快強加給別人。當遇到一些風言風語時,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師或家長反映,得到他們的幫助。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榮辱感,他能把老師的話聽進去,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用道德控制自己的行為。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從而產生了內在的自控力,脾氣暴躁的學生也就慢慢變得懂事有禮了。

3、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是家庭。”可見家長的教養觀念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家長必須明白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在小學生身上的消極影響,幫助他們從觀念轉變入手,疼愛孩子不要一味遷就孩子,更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家長和孩子是有主次之分的,家長要堅持不該動搖的原則,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達成共識,不要各有各的教法,讓孩子無所適從,在家庭中還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以科學的方法教養孩子,以配合學校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樹立正確科學的教養觀念。要愛而不縱,嚴而不過,方法民主,以理服人,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親近孩子,了解孩子,引導孩子,從而更好的發展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為孩子添加成長中的心理“營養”。小學生不是溫室里的花朵,他們終將踏進社會,搏擊人生。精彩與否,就看“營養”如何。所以,家長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承受一定的挫折、學會正確地疏泄心理,讓他們更陽光。另外也要求家長以身作則,榜樣示范。要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家長首先要給孩子以榜樣,從言行舉止入手,努力加強個性和品德修養的培養,給孩子以積極健康的輻射,共同成長。

(三)教育效果

1、改善了學生的問題行為,促使健康成長

經過老師和家長的配合教育,丘祖建的暴躁行為逐步得到了有效的轉化,消極的行為漸漸得到了改變,他逐漸認識了種種不良行為的危害性,也能愉快地接受來自老師和成人的幫助,并學習用科學合理的辦法來宣泄自己的不快,不斷地學會克制自己,約束自己,讓自己成為快樂中的一員。后來丘祖建又有幾次和同學發生矛盾,他沒有再以拳頭相對,而是第一時間來我辦公室向老師反映情況,我當時就表揚了他有進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會找老師幫助解決問題,不再以發脾氣來“解決”問題。通過諄諄善誘,不僅改善了丘祖建的問題行為,還讓其他的小學生一起受到了教育。在班里營造起了一種和諧、融洽的氛圍,而友愛互助、快樂合作、友好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得到了培養和鞏固,班里更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2、轉變了家教觀念,提高了家庭教育質量

對性格倔強學生的教育,給教師提供了歷練,給學生提供了健康發展的空間,更給了家長良好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家長深深體會到了家庭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看到了自己的教養觀念、教養方式及自身素質在孩子身上的影響。家長逐漸轉變了教養觀念,愛孩子愛在心中就好了,不要一味用滿足孩子物質的需要來達到愛的目的,愛孩子要有原則,不要溺愛,要讓孩子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篇2: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

篇3:小學語文教學敘事農村孩子農村生活

課本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組描寫各月份蔬菜特點的歌謠。辣椒、茄子、蘿卜、白菜,對于我們班里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非常熟悉。

我先問“誰家里現在還種有菜地?”因為拆遷、新農村改造,很多家庭都是出來租房。

舉手的有一半。

“你能說出你家菜地現在有哪些蔬菜?”

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一部分孩子。現在他們是飯桌上請吃現成的,估計有些蔬菜還不能辨認。

更好笑的是有說紅薯的,還有說藕。一個屬于農作物,一個是生長在池塘里的。

這能怪孩子嗎?

現在農村可種的田地是越來越少了,專門用來留做菜地的更是少見了。地少了,家長們沒那么忙碌了,平時幾乎不需要孩子們幫忙了。哪像我們兒時,大人們忙得飯都顧不上做,你不去菜地拔蔥、摘茄子、割韭菜,吃什么啊!

再說,家家戶戶的孩子也不多,都看得嬌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哪舍得用他們啊!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所以,他們也說不清什么季節收什么莊稼,什么季節種什么蔬菜。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什么家務也不用參與,什么家務也不會做了。飯,家長沒時間做,來不及了,可以買,很方便的;衣,沒時間洗了,有洗衣機隨時恭候;小孩子沒人看了,可以及早送到幼兒園,哪里還用像過去那樣,大帶小啊。所以,農村的孩子放學后照樣是看電視、玩電腦,照樣是小小年紀眼睛近視,照樣是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根本不用為家長分憂解愁。

魯迅兒時非常羨慕閏土的農村生活,一切新鮮而又好奇,可他卻沒想到,會有一天,農村的孩子也會對農村的生活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