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教育敘事教學隨筆教育故事10篇(演講可參考)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浙江省臺州市實驗小學趙永攀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簽。于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為圣旨,把它理解為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偽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復雜性格。對于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于他本身軟弱的關系;魏爾德爾認為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為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貍和烏鴉》中的狐貍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并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為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于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贊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么怎么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貍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貍的卑鄙行為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貍很聰明,理由是狐貍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于這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栗。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么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為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貍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為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貍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為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為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著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后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里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篇2: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
篇3:教育敘事我教學工作中兩個小故事
我剛剛入職的時候,年輕氣盛,耐性極為缺乏,火氣也比較大,班內一個屢屢搗亂的學生又再課堂上說話,被我逮個正著,氣頭上,我讓他站了出去,而且一站就是一下午。最后,我和他之間起了言語沖突,影響很不好。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鋒利的棱角已經慢慢圓潤起來,想起最近教學過程中的兩件小事兒,忍俊不禁,寫下來,偶爾回味一下。
有次上課,當時是講卷子,課堂氣氛很好,但是,當我提問一個平時上課比較積極,但是有點兒皮的學生回答問題時,他站起來就用嘻嘻哈哈的語氣和我說:“老師,為啥要我回答啊?!”。我當時挺生氣的,但是,我控制自己,壓下火氣說:“那好,老師換個人回答,你別后悔啊!”然后我就讓他坐下了。學生說那句話的時候,大概是沒想很多的,就是平時自認為的俏皮話說多了,一時沒剎住嘴,說完就知道自己錯了。等到我再講下面的題,再想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他的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叫我回答吧,我知道錯了,讓我彌補下吧!”當然,我微笑著說:“好的。”
還有一次,講過一道題后,由于題目有一定難度,我讓學生再自己回味一下剛剛講過的題目,我站在講臺上看著他們,我一動不動站著,突然有個學生說:“看,老師睡著了!”接著另外一個學生說:“老師又不是屬驢的,怎么會站著睡覺!”接著班里哄堂大笑。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發脾氣,只是靜靜的看著他倆。很快,班里靜了下來,我說:“題目都訂正好了吧,我們來看下面的題。”而對于剛才的事,只字不提。很快,下課了,我拿起課本走出教室,在后門處,兩個學生攔住了我:“老師,我們錯了,你別生氣。”說著,兩人還鞠了個躬。我忍不住笑了出來:“行了,以后注意啊,要不以后我可不喜歡你倆了。”
寫下這些的時候,我的心情是燦爛的,我想,每位讀到我的小故事的老師,心情也會燦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