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
篇2:人教版三年級上《可能性》教學案例
《可能性》教學案例
一、案例內容
本案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04的主題圖和P105的例1、例2。“可能性”這一知識屬于“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范疇,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數學分支。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決策,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案例
(一)利用猜拳游戲導入新課
師:你們喜不喜歡玩游戲啊?讓我們玩猜拳游戲怎樣?
誰能保證一定會贏嗎?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創設摸球游戲,引導探索
活動一:通過摸球游戲,體驗“一定”。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空的1號盒和2號盒,請大家注重觀察(在1號盒里放入黃色的乒乓球)。請問在1號盒里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黃色。
師:誰愿意實際地來摸摸看。
……
師:那老師想問問大家,假如再請同學們來摸,會是什么顏色的球呢?(齊說,并追問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的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能用一個詞來描述這件事?
生:一定(板書:一定)
師:貼出全是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二:提問,體驗“不可能”。
師:請問在1號盒中會摸出紫色的球嗎?
生:不可能。
師:誰來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沒有把紫色的球放入1號盒中。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為1號盒中,沒有紫色的球,所以我們不可能摸出紫色的球。(板書:不可能)
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三:再摸球,體驗“可能”。
師:請大家注重觀察,老師還帶來了什么,這是一袋什么?
生:乒乓球(黃色和白色的乒乓球)。
師:下面請大家接著看?我把這袋彩球(放球)-----請問在2號盒中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白色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剛才放進去有白色的球。
師: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摸出的是黃色的球,因為那里面有黃色的球。
師:對,還想說嗎?
生:黃色。
生:白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有白色和黃色兩種顏色的球,所以摸出來的可能是白色的球,也可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來實際的摸一摸。
生:……
師:在2號盒中,裝有黃色的球和白色的球,摸的時候可能摸出一個黃色的球,可能摸出一個白色的球,我們只能用“可能”描述這件事,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板書:可能)
師:貼出有白色、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三)討論身邊事例,消化提高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會發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你們看,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A、三天后下雨;
B、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C、地球天天都在轉動;
D、人用左手拿筷子;
E、太陽從西邊升起;
E、地球上天天都有人出生。
師:剛才,我們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已經學會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來表達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四周還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說說生活里的事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其他的同學給你評價評價,比比誰想得又快又多。(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反饋。)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篇3: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