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敘事
在一年級的一節(jié)認識圖形的數(shù)學課上,為了便于孩子們深刻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我給孩子們分發(fā)了學具模型。
我的初衷本是希望孩子們能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說一說的活動,對這些立體圖形建立具象的初步認識。可是,當我把這些學具送到孩子們的小手中時,一年級的孩子們已興奮得蠢蠢欲動,他們對這些精巧的模型愛不釋手,開始紛紛利用學具搭起了積木,這是我始料不及的。
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搭出的積木形狀也千姿百態(tài),這與我初始的教學設計已相去甚遠,可是看到孩子們不時發(fā)出興奮的叫喊:“老師,你看我擺的!”“老師,我擺了一個城堡!”“老師,我的是一個正要發(fā)射的火箭!”……
看到孩子們創(chuàng)意百出和那陶醉忘我的神情,我實在不忍心破壞孩子們的興致來進行下一項的教學活動,索性將錯就錯,順水推舟吧。
我請孩子們安靜下來,宣布要玩一個游戲,并明確游戲的規(guī)則:利用這些模型搭積木,要求搭得漂亮有新意;并且在完成后,做一名小小解說員,向老師和同學逐一介紹這些立體圖形的名稱。
孩子們的興致更高了,立刻行動起來,他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用一雙雙稚嫩的小手搭出了各種各樣的物體。我一面為激勵孩子的學習主動性,一面是我已被孩子的神奇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所折服,便拍下了一個個作品留作紀念。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仍意猶未盡。這節(jié)課雖然偏離了預設,但再次回顧課堂中的細節(jié)時,發(fā)現(xiàn)仍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孩子們通過動手將學具搭成積木的過程,更深刻理解了圓柱的側面、球的面是曲面,容易滾動;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六個面、圓柱上下兩個面都是平面,在搭建時比較平穩(wěn);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與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都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而我也應反思,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孩子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還要充分考量孩子的心理特點,遵循孩子的天性。而由興趣為出發(fā)點的教學設計,才會不斷激發(fā)出孩子探索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才不容易偏離軌道。
篇2:小學語文教學敘事農村孩子農村生活
課本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組描寫各月份蔬菜特點的歌謠。辣椒、茄子、蘿卜、白菜,對于我們班里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非常熟悉。
我先問“誰家里現(xiàn)在還種有菜地?”因為拆遷、新農村改造,很多家庭都是出來租房。
舉手的有一半。
“你能說出你家菜地現(xiàn)在有哪些蔬菜?”
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一部分孩子。現(xiàn)在他們是飯桌上請吃現(xiàn)成的,估計有些蔬菜還不能辨認。
更好笑的是有說紅薯的,還有說藕。一個屬于農作物,一個是生長在池塘里的。
這能怪孩子嗎?
現(xiàn)在農村可種的田地是越來越少了,專門用來留做菜地的更是少見了。地少了,家長們沒那么忙碌了,平時幾乎不需要孩子們幫忙了。哪像我們兒時,大人們忙得飯都顧不上做,你不去菜地拔蔥、摘茄子、割韭菜,吃什么啊!
再說,家家戶戶的孩子也不多,都看得嬌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哪舍得用他們啊!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所以,他們也說不清什么季節(jié)收什么莊稼,什么季節(jié)種什么蔬菜。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什么家務也不用參與,什么家務也不會做了。飯,家長沒時間做,來不及了,可以買,很方便的;衣,沒時間洗了,有洗衣機隨時恭候;小孩子沒人看了,可以及早送到幼兒園,哪里還用像過去那樣,大帶小啊。所以,農村的孩子放學后照樣是看電視、玩電腦,照樣是小小年紀眼睛近視,照樣是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根本不用為家長分憂解愁。
魯迅兒時非常羨慕閏土的農村生活,一切新鮮而又好奇,可他卻沒想到,會有一天,農村的孩子也會對農村的生活感到陌生。
篇3:小學教育教學敘事物質獎勵背后
前些天,去他校上公開課時,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師,為了激勵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xiàn),允諾給孩子們一些精致小巧的記事本。而待到我上課時,孩子們仍意猶未盡,紛紛圍著我:“老師,如果我這堂課好好表現(xiàn),你會給我們什么獎勵啊?”
我不由地愣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們會主動提出這個要求,況且學生上課學習不也正是理所當然的事嗎?我不由地脫口而出:“為什么還要獎勵呢?上公開課是多么難得的學習機會啊,你們不僅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還能得到鍛煉,如果表現(xiàn)好,老師自然會大大表揚你的……”孩子們并不能理解我的用心,一聽到沒有獎勵,他們嘆了口氣,一臉失落地望著我,甚至已有個別孩子不情愿去上課了,一旁的主任見此,趕忙“救火”:“有獎勵,認真表現(xiàn)的都有。”孩子們瞬間興高采烈……
而在即將上課時,也不時有孩子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坐得多直,學習工具老早都準備好了,你一定別忘了給我獎勵啊!”他們人小鬼大的模樣讓我忍俊不禁。
其實,這些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一個小本子、一塊橡皮、一支筆都能讓他們欣喜滿足,可看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目光中流露的鮮少是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對老師的表揚肯定也不以為意,他們向往的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物品……這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平日里,為了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也會對表現(xiàn)良好的孩子進行獎勵:每周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分發(fā)精美的明信片,對平日里表現(xiàn)突出的班干部發(fā)嶄新的作業(yè)本,對期末考試成績優(yōu)異、進步突出的孩子贈送筆記本……這些小小的獎勵,在我和孩子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肯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有了精神上的動力,孩子們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努力向前。
物質獎勵,重在激勵,而非物質本身。當放大了“物質”,孩子漸漸會感受不到獲取新知的快樂,視野漸漸狹隘,目光局限于物質本身,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這樣過早功利化的心態(tài)不由得讓人心生悲涼。
今后在實行物質獎勵時,我要明確告訴孩子最可貴的是你學到了知識,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欣賞,你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你做了件有意義的事……而非得到了一樣物品。物質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但心靈上的富足、充實、愉悅才是最終的目的,它們比具體實際的物質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yōu)橹冻雠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