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談小學數學教學情感教育

談小學數學教學情感教育

2024-07-31 閱讀 8502

談小學數學教學的情感教育

澄邁縣美亭學校梁平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可見,情感往往是伴隨著認識活動的出現而出現,并與認識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情感教育是指師生之間真誠的.積極的情感交流而產生的和諧的合作教學氣氛,是學生學習的外在動力因素,教學過程是知識信息的傳輸.反饋的過程,也是精神情感融匯的過程,教學系統是知識和情感交織在一起組成的,教學不能只傳授知識而無視情感,也不能只是空談情感而脫離知識,兩者應是互相融合,緊密聯系.積極的情感評價不僅能夠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還能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效果。但是長期以來,受教育體制的限制以及家長對孩子成績過高的追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學校還保留著控制型的教學模式,我們都過多關注學生的認知因素,卻忽視了學生情感因素的存在。

實踐證明,這種現象違背了數學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抑制了學生在數學領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教育家夏先生曾說:"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情感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現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如何把握情感教學教育,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談一些看法:

一、關心、愛護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我國教育家夏丐尊曾把教育與情感的關系,比喻為池塘與水的關系,指出,猶如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一樣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心、愛護學生.不僅是一名教師人品。學識、情感與親和力的體現,實際上是教師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情感教育的前提,它有著多種效應:一是寬松,師生有安全感,因而能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愉快生活和學習,從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和創造性;二是移性,教師愛學生,學生也愛教師;三是信任,指的是人際交往的意愿,即喜歡聽誰的,不喜歡聽誰的,師生關系好,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就會在學生的頭腦里暢通無阻的出現一種易接受的心理優勢,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四是期待,教師對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五是感染,師生關系好,教師的模范言行,學習精神都會給學生以好的感染。

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學習的情感。學生的情感雖然與很多因素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情感反應。這是因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是認知的交流,又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體會出來;學生之所以喜歡某一學科,是與教這門學科教師的業務水平,思想素質高,忠于教育事業,對學生充滿了愛...是分不開的。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學生產生了與老師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即情感上的共鳴。這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的精神狀態產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我校的三年級,該班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課堂上教師認真講解,授課的語言富有感染力,提問時,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耐心細致,并加以點撥引導,肯定正確補充不足,討論問題時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平時課后經常和學生打成一片,常關心、愛護學生,和他們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互相溝通,增進彼此的友誼,因為教師對學生傾注了關懷與愛護,使學生感到教師不在是高高在上,而是可親可信的,他不僅是自己的良師,也是自己生活中的朋友,因而教師的授課更有吸引力,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此班在學校抽考中數學成績提高很大。

二.培養興趣,以趣激學。

興趣在兒童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起很大的作用。兒童一但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自覺地去認識、研究、占有數學知識,從而開闊他們的眼界,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內容,促進個性的發展,進而促使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情境導課,引起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某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追究的興趣。因為“興趣并不在于認識一眼就能看得見的東西,而在于深藏的奧秘,激發兒童在自然界的奧秘面前的驚奇感,這種情感能抓住少年們的心,他們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是導入。一堂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就能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追求新知識的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動機,引起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或引趣設疑,或制造懸念,或展開爭論……采用此類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使之處于“想學、要學”的最佳狀態,為新授課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在教《15的分與合》時。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魔法袋子,里面裝著一些玻璃球。我們先來做個游戲,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上來抓一把玻璃球,看看你一把最多能抓幾個,老師能很快猜出剩下的數。你們相信嗎?”經過幾輪的測試,教師都能正確說出答案,這有什么奧秘呢?同學們以求知的最大欲望進入了學習。

(二)、注重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引起興趣

學生的學習本身是一種非常艱苦的思維活動.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現有的教材及課程的特點,采用相應的直觀方式組織教學.教學概念、形體、數量關系等知識時,針對少年兒童抽象思維能力差,而對具體生動的形象等感興趣的心理特征,我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等電教手段組織教學,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那此枯燥的數、形概念和繁雜數量的關系,具體形象地再現于課堂上,引導學生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時,我充分利用長方形的教具.生動.形象的從各個角度給學生做直觀演示,把現實抽象的概念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從中啟發引起學生概括出其公式,讓學生在愉快興奮得情緒中理解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同樣的面積計算公式.圓柱的面積...等內容的學習,那就更離不開直觀教學了.直觀.生動.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不僅激發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變得更集中而持久,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結合教材,精心組織,滲透情感.

教材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素材、框架、起點、資源,也是教師開展情感德育的資源。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元素,把情感教育貫穿于知識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情感教育,是課程改革后廣大教師探索的熱點問題,例如;教學中巧編故事情境,激發學生樂學之情。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生動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一位老師執教的《分米、毫米的認識》一課,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厘米、米”的實際,老師講解了小淘氣的日記:“清晨,我從2厘米的床上起來,拿起13米長的牙刷,擠出1米長的牙膏刷牙,吃完飯后走了90厘米的路來到學校參加升旗儀式,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桿上,我心里真高興,回到教室,打開長23米、寬17米的數學書開始學習。”聽了這個日記大家為什么會笑?再引導學生比劃1米、1厘米究竟有多長。小淘氣這樣的錯誤在部分孩子身上確有發生,巧妙利用這樣的故事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復習舊知的積極性,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情感作為素質教育的三維目標之一,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數學素質。要發揮好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必須領悟情感教育的意義,加強自身情感修養,可以通過以趣激情、以美悟情、以愛傳情、以評促情、以德升情等多種手段創設有效的情感因素,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并提高教學質量。

篇2: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

淺議農遠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李芳賈鳳仙

太原市清徐縣王答鄉同戈站小學

內容提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多姿多彩、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國家自20**年起在全國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素質。應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可以幫助農村小學教師收集、整理出切合實際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業務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能夠突出教學課程中的重點,化難為易,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遠程教育合理利用提高效率

在這個信息萬變、資源豐富的時代,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但我們這些繁忙于日常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又無法教好學生。自**年起農村小學遠程教育走進我校,遠教資源便成了教師們的良師益友,現代農村小學遠程教育系統是以中央電教館為中心、利用衛星傳遞教育資源,以各學校計算機為終端接受資源,以多媒體設備應用資源于學校教育的教學體系。它能讓農村的學生和城市的學生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的實施,可謂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較好地解決了像我們這樣偏遠學校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奠定了基礎。農村遠程教育技術是一種新出現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它并使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將遠程教育應用于數學教學是值得我去研究與思考的。

(一)應用農遠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學生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創性、需要性來滿足學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受諸多方面因素限制,教師不能提供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有一定難度,更不用說知識的產生過程了,這就使得往往教師講解時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云山霧罩;學生聽時明白,練時糊涂,再加上農村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匱乏和對抽象概念思維的局限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遠程教育以聲音、色彩、光線、動畫、圖形運動相結合的方式,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把學生帶入特定教學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憑借電教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概念,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記得以前在上四年級的《圖形拼組》時,我和學生都準備了許多圖形,一堂課下來我講解演示的很辛苦,可還是只有幾個人聽明白了,作業一大半是錯的,去年同樣的內容我用農遠動畫演示給學生看,看了以后學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一下全得出結論,再利用習題當堂檢查正確率百分之百。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進行推到圓的面積公式時,我利用多媒體設計課件,將一個圓轉化成近似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讓學生找到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周長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從而,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很快就的得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圓的面積推到方法。緊接著教師出示課件練習讓學生用推導出的面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和記憶圓的面積公式。從這以后,我們班的學生在枯燥的數學課學習中逐步改變以往上課只是一味地“聽、算”的習慣,連從不肯在課堂上發言同學也能在課堂上舉手了。同學們的被動地位發生了改變,我們也感覺到上課比以往既輕松、又有趣得多了。

篇3: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誤區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與思考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于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情境創設的幾種常見誤區:

1、游離于數學內容之外的“包裝”。

教者把“創設情境”僅僅看作提高灌輸教學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因素,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對“情境”創設簡單化地理解為“形象+習題”。如某教師在一節公開課教學中,一上課就繪聲繪色地說:“小朋友們,今天齊天大圣孫悟空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喜歡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可后來卻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孫悟空頭像+復習題,其次是孫悟空頭像+例題,再次是孫悟空頭像+鞏固練習,最后還是孫悟空頭像+總結。課堂上簡單地附著個孫悟空的頭像,就能叫情境嗎?這種所謂的“情境”除了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價值?其實,本來有趣的孫悟空出現有這樣不倫不類的場合中也失去了他應有的“磁場效應”。

2、枝節橫生的“現實生活”。

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數學學習主題,導致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過多地被糾纏于無意義的人為設定。如教學“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錢可以怎樣拿”的開放題,為了創設情境,教者這樣教學:師:“小明從家鄉給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個郵局。”,“需要一個郵遞員。”“需要一個信封。”。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寄信要郵票,買一張郵票多少錢?”“8角錢。”“8角錢怎么拿呢?”繞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問的問題,這樣繞圈子的所謂情境實在多余而繁瑣。我們看到,許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還津津樂道于這樣的“情境”,自以為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能力,其實,既浪費時間,又窒息學生本該活躍的思維。

3、不顧學生實際水平的“挑戰性問題”。

情境創設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程度。如教學“一筆畫”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座居民小區平面圖,讓學生設計一個既不重復又不遺漏的路線。看上去,情境創設合情合理,因為在成人的思維中,這樣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優化的設計。但孩子卻不這樣想,為什么“既不重復又不遺漏”?他可能對此不感興趣,至少在他沒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時,他是不會充分投入進去的。而有位教師卻是這樣設計的,用一筆畫畫出了一匹馬的圖案,然后問:“你能畫出來嗎?試一試。”在學生實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出問題:再想一想,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容易發現“一筆畫”的含義,能吸引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與生活常識相悖的“杜撰”。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圖),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于“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5、多媒體呈現的“實驗操作”。

創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以致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其實,創設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體,語言、實物操作、游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適于用多媒體。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某位教師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但我想,如果這里,讓學生先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理解會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體的使用,替代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對于學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