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課標給我教學啟示
新修訂的課標給我的教學啟示
發布者:張寶珠
新修訂的課標更突出體現五個方面變化:第一、德育為先;第二、能力為重;第三、與時俱進;第四、減輕學習負擔;第五、更強調教材內容在縱向和橫向的聯系。
就某一方面的變化談談對你今后教學的啟示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反思,由于新課程理念的介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形式非常豐富,自主探索、實踐操作、合作探究充斥著數學課堂中的每個細節。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是落實課改精神、促進學生發展、構建自主課堂的需要。那么,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著眼遷移,引導學生在“猜想新知”處反思。某些數學知識點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聯系或內涵相似性,這為數學學習的“舉一反三”提供了重要良機。教學這些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在提示新課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回顧已有舊知、搜索存儲經驗,反思以前所學的類似內容、類似情境、類似方法,從而借助遷移展開對新知的有理猜想。
二是巧妙留白,引導學生在“觀點失真”處反思。要發揮反思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教師不要急于發表觀點,而應采用延遲評價、暫停教學的方式,給課堂留下冷場空白,為學生提供一個“鬧中忽靜”的、利于反思的空間,學生往往能夠自主洞察到觀點的缺失之處。
三是適度點撥,引導學生在“探究受挫”處反思。數學探究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是無法預知的領域。因此,他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自己作為“當局者”難以逾越的探究障礙和學習挫折。這時,教師應行使主導職責,適時介入,適度點撥,引導學生對已有探究經歷的自主反思,從中發現探究受挫根源,調整探究后續過程。
四是指引回望,引導學生在“追溯過程”處反思。當某個知識點教學告一段落或全課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肯定已經納入了信息。這時,就需要學生借助自己的回望反思來追溯探究過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認知結構。
五是親和評價,引導學生在“尋找錯因”處反思。有時候,學生往往會因為審題的點到即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練習或作業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再加上學生常常忽視對解答結果的反證,因此結果有違實際、數據出現差錯等現象時有發生。對此,教師應結合錯誤特點巧設思辨情境、給予親和評價,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進而增進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度。
的,教學
篇2:初中化學教師隨筆:中考化學試題給我啟示
盼望著,期待著,仰慕的**年中考化學試題終于與我見面了,帶著好奇心,我認真地做了這份試題。試題給我許多啟示:
一、繼續夯實雙基,為化學學習打下基礎。
試題對化學變化,化學用語,生活中的化學等基礎內容都做了考查,使所有學生都有會做的題,激發學生考試的自信心,獲得成功感。促進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繼續學習化學做了準備。
二、再現重要結論,認識化學理論的實質。
試題對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元素周期表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等理論都做出了考查,學生學了一年的化學,應該明白哪些重要理論,也讓教師清楚,九年級化學教什么,給我一個很強的引領指示。
三、培養研究方法,幫助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
試題通過分類、實驗、探究和猜想等方面的考查,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使化學知識得到梳理,內容雖多但不亂,給學生學習化學種下了一粒種子。
四、重視流程問題,做好初高中內容銜接。
本次試題以教材中天然水凈化為自來水的流程為模本,引入了一系列子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熟悉的內容還安排了學生較難理解的BOD計算內容,讓試題進入了一個高度,有利地考查了學生的能力。為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才做了準備。啟示要落到下一年教學的每一節課,要認真引領學生學會每一個知識點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能力,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
篇3:當人治的理想遇上制度的高墻――談國學仁政論對法治的啟示
毫無疑問,國學“仁政論”指君主良性或有利于百姓的馭民之術,在做以下論述時,我們必須直面“仁政”是以一種權術的形式被發揮使用的,而不是一種制度。換而言之,僅是依賴個體而使用的施政方針,這使它具有的不穩定性和繼承力應受到質疑,而如下論述通過比較分析“仁政論”的觀點和法治制度的重要性,來得出國學在當下所能給予我們的啟示。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在儒墨流派中,博愛和施仁作為兩個重要思想基礎在春秋時期廣泛流傳,不難看出,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包容,統一,由家及國等優秀思想。這些理論和觀念即是明君的治世之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仁君以仁政治世,統治者的清明便成了“仁政”的重要前提,確實我們也必須承認,明君的有效管理和愛民寬厚對社會乃至時代都是有領導意義的。但我們也要及時地從領袖影響中平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的君主我們是否可以一直延續到以后,仁政的有效發揮到底是權力的使用和交替過程所決定的,整個過程中主要主體和主導力是人及人的權利。限于君主的血緣繼承制或禪位制,對仁政的實行無疑是存在相當的風險的。對于一種結果的偏激依賴,就如同一場賭博,君主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被賦予責任,但也同樣賦予了他滿足自身利益的權利,信任他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無休止的欲望的膨脹,不信任他無疑于叛國,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從而使整個國家陷入動亂。
仁政之目的,“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上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田,如商賈之財,木無根則槁,燈上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饑,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遁之滅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正因為“君”與“民”的相反相成,仁政即是有以維護自身統治為目的的限制,它在精神和行為上給予指導和干涉,使君王可以最大限度的打好自己的牌,然而在這樣的現狀存在幾千年后,我們終于明白,我們不可以信任一個擁有所有權力的集權者。取而代之的是比仁政更加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來約束有權利的人,和提供需要庇護的人民與之對抗的權力。或許有人會問,那仁政論的思想和理念呢,體系的不成功不應該是全盤否定的原因。仁政的理念自然也必須融入到法律之中,這便是國學給我嗎法律工作者最大的寶藏。這仍然是精英這統治的社會,立法過程便是分配權利的過程,如果沒有寬仁,平等,愛人,恤民,這無疑將是沉重的枷鎖對于百姓來說。一部惡法誕生的危害勝過十個昏君的影響,法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倘若民眾連基本的道德準則都喪失了,那這個國家離滅亡還遠嗎。
另一個方面,仁政論從大而化小,使用在每一位普通公民身上則會表現出它完整的一面。“邦之臧,唯汝眾;邦之不臧,惟于一人有佚罰。”“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從中表達的是一種克己,修德的思想。在中國這個崇尚品德修行的國家,沒有什么比樹立起道德榜樣更能提高公信力的了。如今,司法公信力的底下,訴訟制度的漏洞,冤案連連。不得不使我們反思,我們的在職官員,當權者真的有以公正執法的職業道德嗎,面對腐敗不止的官場,也不僅僅是來一場“大掃除”就可以了事的狀況了。我們國學中提出“仁政論”的衍生就應該作用于每一位權利人身上。當克己,修德成為官場新風尚時,我們官與民之間的信任基礎還會薄弱嗎。
國學“仁政論”留給我們的不是一位明君,而是一種明君的希望和思想,“仁政”在如今的法治社會中或許不容,但它更多的是先秦百家們的一種立法施政的原則和遠見,權力起始于民,行使于民,結束于民,利于民,保于民,公于民。這便是仁政與法治碰撞出的最美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