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劇人生觀及當代審美教育啟示
尼采的“悲劇人生觀”及當代審美教育啟示
吳小平
【摘要】尼采的“悲劇人生觀”之積極自由性視創造、超越為生命意義和幸福的核心力量。在城市化水平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里,人類價值觀形態各異。面對這般情景,我們應做何種選擇。而尼采的“悲劇人生觀”之積極自由性恰好給后現代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的生存以審美啟示。
【關鍵詞】悲劇人生觀積極自由性審美教育
一、當代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命樣態
當代人普遍生活在無信仰和信仰泛濫的雙向軌跡上,隨著城市文明的高調演進,許多以前可以作為信仰與真理的東西都被拋棄,幾乎湮滅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給當代人的也僅僅是些簡單的記憶和歷史的描述。面對信仰危機,人類必須選擇一條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對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樣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馬爾庫塞對當代工業文明、城市化演進的作用和異化的本質的分析,對于正確對待和把握異化的規律和原因,清楚地認識當代人的生存狀態,進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劇人生觀”有重要的意義。馬爾庫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機制的觀點,聯系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并加以發展和深化。他認為“文明對人的壓抑并沒有消除,反而有增無減,深入到人生存的各個領域。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機制更加異化,更具有壓抑的性質。”[1].馬爾庫塞認為,現代技術世界中,除了為數不多的真正藝術活動外,絕大多數是異化的。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種生存異化。
(一)被宗教異化
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統治階級利用各種形式對人民進行管理和統治。在現代工業化社會里異化現象不斷深化,而且還表現在統治領域以及現代多元文化的傳播和理念的眾相繁生,但是人類社會永遠不能沒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為了一部分當代人的選擇。然而信仰宗教是人類最虛無飄渺和充滿幻想的選擇,人類在虛無中抓住神這一難以觸摸的偶像進行頂禮膜拜,并且訴說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訴求,以至于大多數信仰者成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觀能動性的機動的人群、羞于表達、怯于前進,失去了和完全不理會人是有欲望的動物,嚴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異化。
(二)、被理性異化
人類在宗教信仰面前無法得到和實現愿景之后,經過一番思索之后開始回歸到人體本身,考慮人類自身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過于猛烈,有演變成理性的奴隸。理性對人性的壓抑,絕不次于宗教對人類的壓抑。現代人不像以前人們那樣,反抗機器,逃避自由,而是可以忍受枯燥的工作,并在勞動之外平息被壓抑的力比多。“在操作原則統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異化的勞動工具,而只有當人的身心拋棄了人類有機體原先所具有并追求的力比多主客體自由時,才會成為這樣的工具。”[2]在勞動異化的普遍化和統治力量非人格化的統治下,使人們真正成為失去自我意識與批判意識的人,而社會在其理性的統治下成了有意識的社會。
在理性主義的統治下,人們開始注重自我創造,相信科學萬能,熱衷于追求知識,而忽視了人的內心生活。“一切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做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力。思維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3]過分強調理性的作用忽視人類內心生活的本真。于是,“生命被貶值,本能受壓抑,法則統治一切,人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樂趣”,[4]失去意義的人生也即收到理性迫害的人生,而那些被理性異化了的忘卻了人生還有樂趣的人們依舊在不知道有無價值的情況下工作和生活著。
(三)、消費主義文化對人的吞噬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信仰神和相信科學及追求理性的嘗試之后,又一次在城市化得沖擊下忘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面對大千世界的物質誘惑和周圍人群的生存實際狀況要求,人類進入消費社會時代,消費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形態,其基本特征就是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了社會的主題。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消費所訴求的價值、意義當然也包括審美價值、審美意義。不僅如此,消費社會消費活動的審美品格、消費活動對人的審美需求的滿足,還被視為了根本品格和主導價值。消費活動中審美需求本質化、本位化,扼殺了人的多向度、綜合性需要。人類又一次不得不選擇屬于當代人類的虛無價值觀即追逐消費,從而毫無疑問地成為消費主義的吞噬和奴役對象。就此而言,消費社會審美失據、失范的時尚消費,在追新鶩奇過程中阻拒、剝奪了人們合理、有效、真實的審美需求及其滿足。
篇2:尼采悲劇人生觀及當代審美教育啟示
尼采的“悲劇人生觀”及當代審美教育啟示
吳小平
【摘要】尼采的“悲劇人生觀”之積極自由性視創造、超越為生命意義和幸福的核心力量。在城市化水平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里,人類價值觀形態各異。面對這般情景,我們應做何種選擇。而尼采的“悲劇人生觀”之積極自由性恰好給后現代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的生存以審美啟示。
【關鍵詞】悲劇人生觀積極自由性審美教育
一、當代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命樣態
當代人普遍生活在無信仰和信仰泛濫的雙向軌跡上,隨著城市文明的高調演進,許多以前可以作為信仰與真理的東西都被拋棄,幾乎湮滅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留給當代人的也僅僅是些簡單的記憶和歷史的描述。面對信仰危機,人類必須選擇一條道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對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樣態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利用馬爾庫塞對當代工業文明、城市化演進的作用和異化的本質的分析,對于正確對待和把握異化的規律和原因,清楚地認識當代人的生存狀態,進而理解和掌握尼采“悲劇人生觀”有重要的意義。馬爾庫塞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機制的觀點,聯系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并加以發展和深化。他認為“文明對人的壓抑并沒有消除,反而有增無減,深入到人生存的各個領域。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存在方式和心理機制更加異化,更具有壓抑的性質。”[1].馬爾庫塞認為,現代技術世界中,除了為數不多的真正藝術活動外,絕大多數是異化的。那么便有了以下三種生存異化。
(一)被宗教異化
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統治階級利用各種形式對人民進行管理和統治。在現代工業化社會里異化現象不斷深化,而且還表現在統治領域以及現代多元文化的傳播和理念的眾相繁生,但是人類社會永遠不能沒有信仰,那么宗教就成為了一部分當代人的選擇。然而信仰宗教是人類最虛無飄渺和充滿幻想的選擇,人類在虛無中抓住神這一難以觸摸的偶像進行頂禮膜拜,并且訴說苦衷和寄予美好愿望。遵照神的旨意安排生活和生命訴求,以至于大多數信仰者成為失去自我愿望和主觀能動性的機動的人群、羞于表達、怯于前進,失去了和完全不理會人是有欲望的動物,嚴重的被宗教神性信仰異化。
(二)、被理性異化
人類在宗教信仰面前無法得到和實現愿景之后,經過一番思索之后開始回歸到人體本身,考慮人類自身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過于猛烈,有演變成理性的奴隸。理性對人性的壓抑,絕不次于宗教對人類的壓抑。現代人不像以前人們那樣,反抗機器,逃避自由,而是可以忍受枯燥的工作,并在勞動之外平息被壓抑的力比多。“在操作原則統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異化的勞動工具,而只有當人的身心拋棄了人類有機體原先所具有并追求的力比多主客體自由時,才會成為這樣的工具。”[2]在勞動異化的普遍化和統治力量非人格化的統治下,使人們真正成為失去自我意識與批判意識的人,而社會在其理性的統治下成了有意識的社會。
在理性主義的統治下,人們開始注重自我創造,相信科學萬能,熱衷于追求知識,而忽視了人的內心生活。“一切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做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力。思維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3]過分強調理性的作用忽視人類內心生活的本真。于是,“生命被貶值,本能受壓抑,法則統治一切,人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樂趣”,[4]失去意義的人生也即收到理性迫害的人生,而那些被理性異化了的忘卻了人生還有樂趣的人們依舊在不知道有無價值的情況下工作和生活著。
(三)、消費主義文化對人的吞噬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信仰神和相信科學及追求理性的嘗試之后,又一次在城市化得沖擊下忘卻了自己以往的信仰,面對大千世界的物質誘惑和周圍人群的生存實際狀況要求,人類進入消費社會時代,消費社會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形態,其基本特征就是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了社會的主題。消費社會消費主義消費所訴求的價值、意義當然也包括審美價值、審美意義。不僅如此,消費社會消費活動的審美品格、消費活動對人的審美需求的滿足,還被視為了根本品格和主導價值。消費活動中審美需求本質化、本位化,扼殺了人的多向度、綜合性需要。人類又一次不得不選擇屬于當代人類的虛無價值觀即追逐消費,從而毫無疑問地成為消費主義的吞噬和奴役對象。就此而言,消費社會審美失據、失范的時尚消費,在追新鶩奇過程中阻拒、剝奪了人們合理、有效、真實的審美需求及其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