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宗教哲學對我們啟示
康德宗教哲學對我們的啟示
鄧曉芒
【內容提要】在這個演講里,筆者試圖從康德的哲學與宗教觀里發現西方文化的心理鏡像結構,并以此來參照對比中國文化的心靈結構,結合個人的經驗對二者都有所論衡。
【英文摘要】Thisjafscomesfromalecture,inwhichItrytocompareanddiscussthesoulstructureofWesternandChinesefromthepointviewofKantofthoughofphilosophyandreligion.
【關鍵詞】康德/鏡子/靈魂/自由意志/Kant/mirror/soul/freewill
我今天要講的這個話題,力圖把康德的宗教哲學,那些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很奇怪、難以理解的局部,跟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作一番比較,我想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把康德這樣比較晦澀的話題跟我們拉得更近一些。康德哲學一直到今天在國際上在世界上還是一個熱門話題,雖然過去200多年了,人們對它的研究還在繼續。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面長期以來也是比較關注的,在海外、在港臺也有大量這方面的研究,還在繼續進行。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功底。但是對于康德的宗教哲學我們以往都以為它是糟粕,介紹得很少,所以我也想借這個機會讓大家了解一下康德在宗教哲學方面的一些觀點。也涉和到倫理學,特別是對基督教的一些見解。
基督教發展到康德的時代有一個飛躍,因為經過了啟蒙運動,中世紀的黑暗已經過去,新的東西還沒有建立。在康德的時代歐洲大陸也可說處于一個轉型期,這個轉型期除了批判、否定以外要有積極的建樹。康德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寫了一本書叫《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這是他的宗教哲學方面的代表作,他從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研究宗教,把宗教哲學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僅僅訴諸以單純的信仰,所以他的書的名稱叫《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叫“不要用《圣經》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理解《圣經》”,這是一個宗教領域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哲學一直到今天為什么生命力至今不衰,這個有它自身的原因,康德被看作是自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以來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的整個哲學所關注的是人性的問題,對于人道主義、人性的關懷滲透在他的所有著作之中。《單純理性范圍內的宗教》出版于1793年,1793年我們大家知道是法國大革命處于巔峰時期,處于如火如荼的時期,雨果不是寫了一部小說叫《九三年》嘛,就是談這個時期的一些尖銳的人性矛盾。康德在德國遠離法國革命,但是也受到法國革命的震撼,恰好在這一年他出版了這本書,在這本書里面康德貫徹了他一貫的精神。什么樣的精神呢?一個是關于現象和物自體的區分,就是康德認為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現象,至于現象底下的那個本體那個物自體、那個客觀事物自身我們是認識不到的,物自體不可知,凡是我們所知道的都是現象。再一個是自然和自由不可通約,自然界都是依照因果律,依照必定性在運行,它有它的規律,但是自由恰好是要打破規律,要解除規律的束縛,但是自由又不可認識。一個自由行動假如你把它的原因、后果全部搞清楚了,那么這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自由行動是不可說明原因的,比方一個罪犯在法庭上,律師可以為他辯護,說他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小受到環境的教育、污染,是社會造成的。但假如這樣一講,似乎法庭就不能判這個罪犯有罪了,那就只能判社會有罪了,那就要改造社會,就要掀起一場社會改造運動,這在法庭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法庭還是要判他有罪。判他有罪的根據是什么呢?就是這個自由意志。盡管有種種原因性的限制,但是你是一個自由人,你應該有自由,盡管這個自由的原因不能講出來,一講出來人就不自由了,就好像是一個動物,好像是一個被注定了的東西,但是你不是個動物,你是個人,你是個人就應該有自由。為什么那么多人都處在類似的環境里邊,有的人就沒有犯罪呢?還是要判他的罪,因為他是個自由人。康德就解釋說,這說明自然和自由是不可通約的。自由也有規律,自由依照自身自身的規律這就是自由規律,自律,這個是不能夠還原為因果律、不能夠還原為自然界規律的,假如還原了人的尊嚴就失去了,人就變成了物,變成了可以用物理學、生物學加以研究考察的一個東西。所以康德認為在這個時候,在涉和到自由問題上你就必需把你的知識放在一邊,為信仰留下地盤,為自由留下地盤。他的一句名言“我要揚棄知識為信仰留地盤”,有的翻譯成“我要取消知識”,他其實不是取消知識,他還是很相信知識的,但是知識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涉和到自由問題,涉和到信仰問題,這個時候你要把知識放在一邊,把它懸置起來,為信仰留下地盤,為人的自由行為留下地盤。
與此相聯系的就是認識和道德,或者說認識和實踐,道德在康德看來主要就是實踐問題,認識和實踐也是不可通約、不可還原的,你不能夠把實踐問題完全還原為一個認識問題。所以現象和物自體、自然和自由、理論和實踐、認識和道德這樣一些對立的范疇都是不可通約的。從這個總的觀點他對基督教的《圣經》作出了他自身獨特的詮釋,這個詮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影響了當今世界,你假如對當代的倫理學,當代的宗教哲學有興趣的話,你幾乎可以隨處發現康德的痕跡。作為我們中國人,站在我們的立場看康德的這個解釋,就具有一種深遠的文化意義,一種什么意義呢?就是說在他的解釋里邊,他揭示出來了西方的宗教精神背后所潛在的文化心理結構。我們通常講西方人跟中國人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有宗教。他們有虔誠的宗教信仰,而中國人的信仰是比較單薄的,中國人的信仰是世俗的,相信一個皇帝,相信一個領袖,相信治國平天下的這樣一個世俗的理想,而不相信此岸世界的東西,不相信上帝,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跟西方文化心理結構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在西方人那里有一些什么樣的文化心理結構支撐著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我們從康德的這本書和他的哲學觀點里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文化心理結構。
那么這個結構是個什么結構,我們下面要具體來論述。但是在這之前我可以作一個預先的提示,就是我通過我的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我用一個鏡子的比喻來加以比較。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心理,它是一種反思型的文化心理。什么叫反思呢?就是照鏡子,reflection,意思就是鏡子的反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種反思文化,也就是把對象世界、把整個宇宙看作是人心的一面鏡子,把整個宇宙看作是反映人心、反映人的主體的一面鏡子,那么西方文化心理里面就有一個自我意識的問題了,就是說一個人要認識自身。古希臘不是有句名言嗎?“要認識自身!”蘇格拉底特別強調這句名言具有哲學含義,認識你自身這就是哲學,哲學要干的就這件事。那么如何認識你自身呢?要通過外部世界,人要認識自身只有到對象世界中去尋求才干夠像照鏡子一樣地反映出他自身。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講過一句話:“人生到世界上來沒有帶著鏡子”,不能像費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我就是我”。單說“我就是我”,這是認識不到我的。怎么樣才干認識到自我呢?只有把你的自我對象化,也就是說只有把你的實質力量實現出來,去改造一個對象,在對象上打上你的意志的烙印,那么你是個什么人就是顯出來了,你是個天才那么你就會發明出天才的作品,在你的作品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你的實質。我們通常講文如其人、畫如其人、字如其人,他是個什么人從他的作品里就可以看出來。這其實不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來的思想,而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保守,就是說一個人要認識自身,必需要看他怎么樣把自身實現出來,他所實現出來的那才是他的真我。假如他沒有實現出來,只是心里想一想而已,那是一種潛在的東西,一種還沒有定型的東西。我們說一個小小朋友從小是個鋼琴家的“料”,但是他后來沒有當鋼琴家,他干了別的,那么這個預言就落空了,就是說他是個什么人要根據他后來做出了什么,他才是什么。所以西方文化就有這樣一種結構,就是說人一定要從對象世界才干夠反映出他自身的實質,包括西方人的上帝,其實也是人的實質的一種反映,不光是宇宙啦,宇宙萬物要反映人,上帝是最高的對人的實質的反映。
那么這樣一種人心的結構,就有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個自我,既然你要通過你的實際的實踐活動,改造世界的活動,或者是影響世界的活動,或者是認識世界的活動,不論怎么樣,總而言之,你要以你的客觀化的活動,來確證你的自我,但是在你蓋棺論定之前,這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那么這樣一來,西方人的對自我的這樣一種自我意識,就不是一個固定的形象了,而是一個不時發展的形象。我是一個什么人,我最初是意識不到的,小時候是渾渾沌沌的,昏昏沉沉的,后來呢我做出了一點事情,哎,好像我有這方面的希望,然后朝這方面再發展,最后成了一個藝術家。但最后成了一個藝術家還能不能往前,我是不是已經江郎才盡了,這個都很難說的,我的這個天才究竟有多大,這個一直到死之前沒有人能夠算定,你自身也不能算定,要看你去爭取,要看你去挖掘,把自身的潛力全都挖掘出來。有時說你自身感覺到已經挖盡了,已經失望了,突然有一天有個靈感又給你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情況是非經常見的。所以自我意識在西方人心目中實際上是一個不時追求的過程,永無盡期。為什么西方人要設立一個上帝,這跟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有很大關系。上帝雖然不可捉摸,無形無相,但是他對于人的自我認識是一個號召,有上帝在,那么我就有信心拼命地追求自身的真我,拼命地把自身的本性、本心逐步逐步地揭示出來,你要想一下子揭示出來是不可能的。所以奧古斯丁有一句名言叫做“人心是一個無底深淵”,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干窮盡這個無底深淵,在人一生中是窮盡不了的,人到死都不一定知道自身究竟是個什么料,惟有上帝才是知人心者。所以西方文化心理里面有一種非常謙虛的東西,就是說我對事物的理解是外表的,我對我自身的理解也是表示的,是暫時的,我不能夠一下子就把握到我的真心,我的本性,我的本我,那個是不可能的,我也不能一下子斷言某某人,張三或者李四,他就是這么個人,那是斷言不了的,只有上帝才干夠斷言。你看起來一個人其貌不揚,好像沒有什么才干,但是很難說的,說不定有一天他就成了一個世界級的著名人物,這個都很難說的,你不能夠斷言一個人的,你認為一個人是好人或者是壞人,你看得清楚啊?有的人做好事做了一輩子,但是心底是非常黑暗的。報上說,有一個身為局長的人,服侍他癱瘓在床的妻子,服侍了17年,后來妻子過世了,他馬上就是又嫖又賭又貪污,后來落網了,所有的人都不相信,這個人怎么會?他服侍他的妻子17年啊!那是不簡單的,而且一直是非常勤儉的,平時挎個挎包上班,人家叫他挎包局長,非常廉潔的一個形象,但是突然就墮落了,這個人心真是不可測。還有一些罪犯,你說他壞到底了嗎?其實不是的。有部美國電影叫《英雄》,說一個小偷看到飛機失事了,他想上去撿點廉價,結果無意之中把飛機上的人都救出來了,結果廉價沒拾到,自身的鞋也丟了,后來到處找這個英雄找不著,不愿意上鏡頭,后來有一個就冒充他,成了電視臺的英雄。這個情況很典型,就是說你認為他是個小偷,其實他心里面沒有泯滅的人性,那個良心、良知還在。人是不能算計人的,在西方文化里邊這一點是非常確定的,人必需謙虛。你以為你自身很不了起,你以為你道德純真高尚?但是你不知道,你是沒有到那個場所啊,你到了那個場所你能不能掌握住自身這是誰也說不準的事情,要你做出來才算。假如那個廉政干部一直到死他沒有違紀,那么我們蓋棺論定,我們可以說他一輩子是個好人,但是我作為凡人作為世俗的人,也不能斷定他的內心就沒有黑暗的地方,你不能斷言的,也許他是出于恐懼,也許他是出于面子,也許是出于種種考慮,所以他沒有違法亂紀,這個都很難說。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