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課程實施:意義與實質

課程實施:意義與實質

2024-07-31 閱讀 8797

課程實施是課程論和教學論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從課程論角度,可以將課程實施視為課程開發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在教學論意義上的課程實施,至少包括優秀教案和教學過程。無論從何種角度理解,課程實施都是實現預期課程理想的手段。20世紀50~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花巨資設計的課程計劃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由此引發人們對課程改革過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統反思,課程實施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相比之下,我國課程實施理論研究仍然是需要開發的“西部”,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展開,這方面的研究將變得更加迫切。本文擬就研究課程實施的意義和實質作一研討。

一、研究課程實施的意義

國外課程研究者普遍認同:要想勝利地推進課程改革,就必需深入研究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過程,以對方案進行和時調整、修訂和完善。我國課程實施研究起步雖晚,也有學者開始注意到研究課程實施的意義。例如,我國臺灣有學者指出,研究課程實施有助于發現課程計劃在行動時發生了何種改變、了解教育改革為何失敗、為了防止受到忽視或與其他概念混淆,有助于了解學習結果和各種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注:黃政杰.課程設計[M].臺北:東華書局,1998,400.)就課程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整體而論,研究課程實施至少有下述三方面的意義值得注意。

(一)利于和時發現課程實施中的問題,有效指導課程實踐

課程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變同學的學習狀況,促進同學的最佳發展。課程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影響和改變同學的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直接丈量和界定,以便了解課程實施的真實過程,諸如實施程度、范圍、水平、效益、影響因素等,發現課程實施中的實在問題。有研究標明,大多數課程革新方案付諸實施后并不像方案設計者所預想的那樣樂觀。國外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一項革新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將方案所要求的行為模式分解為12種具體行為,用丈量工具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觀察丈量,結果發現:方案實施的量非常之低,只有16%,也就是說教師的行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為模式。(注:張華.論課程實施的含義與基本取向[J].外國教育資料,1999,(2).)可見,假如沒有對課程實施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不可能和時發現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自然也難以對課程實踐進行適時、恰當和有效的指導。換言之,不研究課程實施,“摸著石頭過河”,即使能夠“過河”,也很可能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縱觀課程發展史上所出現的眾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無一不與課程實施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也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人們對實施過程的高度關注。

(二)利于完善課程理論

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在課程基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評價等領域進行了很有意義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相比之下,對影響課程目標達成的過程卻關注較少,出現課程理論系統研究的缺口。就課程改革的發生過程而言,至少有包括課程方案的研制、課程方案的采用、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環節。課程方案的研制,重點在于設計有利于同學最優發展的“精神食糧”配制良方,課程采用一般指做出使用某種課程方案決定的過程,是課程改革的首要步驟,而課程實施則較多地關注采用某種課程方案以后的實際變化程度,研究同學實用、消化甚至發展“精神食糧”的過程。課程實施不等于單純課程采用,課程改革不是一個事件,更重要的是一個過程。因此,研究課程實施有著美好的前景。

(三)利于設計新的課程改革方案

課程方案與課程實施之間存在著課程理想與課程實際、預期的結果與實現結果的過程之間的一系列關系,這些關系極其復雜、多元,甚至難以預料和控制,由此形成了制定新一輪課程方案的復雜性。要確立新的課程方案,就必需客觀地解釋這些復雜性,盡可能地清楚這些復雜性發生的過程和原因。譬如,課程改革對同學發展價值的評估,包括有多大價值,在哪些方面有多大價值,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價值,等等,可以成為研制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基礎;人們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解釋,往往將采用新課程方案的同學成果優秀的原因歸于新課程方案自身,而對新方案的實施過程和實施程度并未作出恰當的估計。實際上,采用了一項新方案并不意味著如方案計劃那樣進行實施。同樣,一種好的教育效果,也絕非僅僅來自好的方案,即使是不太理想的方案,對于高水平的實施者,也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一項研究估計,學習結果35%的差別可歸因于實施過程的差別,也就是說,即使運用了同一方案的不同學校或班級的同學,其成果的差別也有可能達到35%,(注:張華.論課程實施的含義與基本取向[J].外國教育資料,1999,(2).)這種差別來自實施過程的差別。假如不重視這種差別,很容易過高評價課程方案的價值,對發生問題的原因估計不充沛,使問題可能延伸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進而導致新方案科學性和可行性不夠。

(四)利于課程實施方案的推廣

通過課程實施研究,可以知曉影響課程實施的真實變量,明確課程方案在不同情境中的運作的可能狀況,確定哪些變量可能是制約課程實施的關鍵,哪些變量對課程實施沒有多大影響,哪些變量對課程實施發生消極影響,明確眾變量對課程實施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向,可以和時正確地干預和控制無關變量,從而估測方案在不同課程實施情境中的不同狀況。我國課程實施經常容易出現不加區分和盲目的“借鑒”,甲地或甲校勝利實施某課程方案,很快可以在乙地或乙校找到類似和相同的方案,在近期的校本課程開發活動中,很容易發現類似的課程“復制”或“克隆”現象。(注:這種現象正日益滋生令人擔憂的“泛教材化”傾向。盡管每個公民都有編寫教材的權利,但目前學校教師普遍缺乏課程和教材理論,如何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如何為社會和同學的發展盡到所期望的責任呢?)課程實施不是“任務”所使然,它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為同學、為社會發展負責的責任和使命。盡責,意味著一切從同學和社會發展動身,一切從實施主體(包括地方、學校、教師)、實施環境或情境動身,科學地處置好影響課程實施的諸因素,謹慎運行實施全過程。研究課程實施,可以為采用實施方案的地區顯示一個真實的過程,協助其理解、修訂、借鑒和再造。

二、課程實施的實質

(一)對現有認識的再認識

人們對課程實施的實質有著不同理解,歸結起來,主要有下述兩種觀點。

1.課程實施是將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

在有關課程實施的定義中,這是一種比較具有代表性且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觀點。諸如,課程實施是把某項改革付諸實踐的過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項改革(決定使用某種新的東西),實施的焦點是實踐中發生改革的程度和影響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注:江山野.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156.)課程實施是指把新的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課程實施的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是課程計劃在實際上所發生的情況,以和影響課程實施的種種因素。(注:施良方.課程理論

篇2:您認為制定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意義有哪些?

您認為制定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的意義有哪些?

發布者:吳鳳娥

我認為制定單元計劃和課時計劃的意義有: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的初步設計,是水平計劃的細化與分解,是課程總目標的基本單位,在體育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教學內容集合的表述,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由主題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的單元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采用的多種教學方法,選用多種課型,合理安排教學步驟等各環節構成。充分考慮到教材的連續性、層次性的問題,重視運動技能的完整綜合學習和運用,強調與學生實際相聯系,關注學生過程中多維目標的實現,彌補了教學大綱時期的缺陷與不足,是水平教學的分解好細化,又是制定課時教學計劃的依據。

單元計劃是學期計劃的具體化,它是把各項主教材系統的排列到每節課的教學文件,是老師備課的依據,制定計劃的步驟。課時計劃是教師依據單元計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一節課設計的教學方案,它是課前準備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的,計劃

篇3: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真正意義上高效課堂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李耀東

摘要

眾所周知,從1996年來,我國教育現代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無疑是得益于多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并且近幾年多媒體以其強勁、猛烈的勢頭走進了鄉鎮農村中學,然而就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和不足之處,無論是從教學目的還是教學效果上都沒有體現多媒體技術的優越之處和整體功能。在落實素質教育的今天,努力使課堂多元化、科學化,讓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使之與傳統教學方法靈活結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使學生學得扎實,達到教與學的結合,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學現代化服務。

關鍵詞

多媒體現狀優化教學質量升級

引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迅猛推進,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在激發學習興趣、加大課堂容量、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營造課堂氛圍、優化教學元素、提高教學效果和展示現代化氣息等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但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先進不等于教學思想的先進,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它無法也不可能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多媒體的濫用同樣會帶來很多弊端。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本文就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課堂的運用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學習中,同時使用視、聽覺,能明顯地提高記憶和學習效率。根據這一特點,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改變由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多媒體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功能于一體,表達的信息量大,具有圖、文、音、像并茂的優點。因此,在教學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計算機來輔助教學,能夠創設生動、形象、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現在,計算機應用的發展新趨勢已變為:多媒體化、網絡化(指基于Internet的教育應用迅速發展),并且二者日益緊密結合,使用電子教材、研制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網絡教學系統進行教學,面對教學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轉變過去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相對于傳統教學有其優越性,但現階段我國多媒體教學情況還存在諸多現實性困難,并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媒體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實直觀內容,豐富感知材料,能夠較徹底地分解知識技能信息的復雜度,減少信息在大腦中從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轉換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加深印象,大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然而,作為老師本人在多年的受教過程中,也發現多媒體授課與使用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教學的效果體現:

1、設施總體質量不好,設備使用效果偏低

由于許多學校資金有限,多媒體設備總體投入較低;多媒體教室有限,而且依賴于專業計算機機房,就我們專業機房的電腦為例,竟然還是多年以前購買的,提高多媒體教室數量和質量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這種低版本、過時了的機器,不但運行緩慢而且不能裝載一些教學所需軟件,已不能或完全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求了。而現在的學生情緒比較浮躁,不能習慣在這種笨拙的機器讓他們等待的時間,從而產生了厭學抵觸的心態。建立在質量低下的多媒體設施下的教學,教學效果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