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育科學:未來教師生長必定選擇
【摘要】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文化隔離,形成了一道教育科學壁壘,教育的“第一生產力”因此不能有效地投入教育,教師和同學則不得不主要依靠延長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存在事實)試圖保證教學質量。壁壘變通途,必需消除隔離、進行積極的文化架構,這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的雙向共建的問題。
從我國近十年的教育科學研究向教師普和的情況看,有理由認為,未來教師生長的道路應當是向著成為研究教育、發明教育科學的主體發展的道路。因為未來社會,當“小學教師、技術學院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授之間的區別不應含有等級差異”,“我們應該把教學的職能看成是一樣的,而且應受到同樣的尊重,不論這種職能是在哪個特定方面實現的”[1]等觀念真正確立時,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支持其獲得平等地位的“特定方面”正在于研究教育、發明教育科學。
觀念:教育科學與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
1.發展的觀念和其昭示的必定性分析。關于教育、教育科學、教師研究教育科學的觀念問題,我們必需重視其受人類認識活動發展的層級性影響的兩方面事實:其一,物質領域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一段從經驗勞動向科學勞動轉換的歷程。從以延長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為主要觀念的物質增加戰略到確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人類在獲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獲得了減少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強度的必定結果,休閑與享受生活則成為發明生活的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在這一過程中,人類依照重視科學技術進步、重視科技人才培養、重視教育發展的思維路向,很自然地就可以作出教育是經濟振興的戰略重點的判斷。然而,假如依照同樣的思維路向來看教育發展,教育的經驗勞動如何向科學勞動發展?教育中依然顯赫的以“加大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來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如何轉變?治標不治本的“減負”戰略,只盯著勞動強度與勞動時間的限制、禁止、懲辦來治理,導致要么以犧牲教育質量為代價的“減負”,要么以保守的教師倫理為支持以另類方法為戰略抵制“減負”的結果,豈不正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即教育科學落后的極好佐證嗎?假如說近20年來教育科學在我國的發展的確空前繁榮,那么,同學課業負擔屢減不輕的事實,至少證明教育科學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真正溝通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二,在科學的發展歷程中,也有個發明物質文明的科學向發明精神文明的科學的發展層級問題。某報載有關社會職業地位調查數據中,竟把科學家、大學教授明確列為兩種職業。這可能是因為在觀念層次上,教授有教育和教學的職業責任,而科學家在多數人的觀念中還是發明物質文明的“家”。這種認識導致首先是研究“物”的科學家、其次是研究人的生理(如小兒科醫生)的科學家、最后才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世界、教育等)的科學家的思維路向。當然,從觀念的建構來看,真正明確地指出教師與教育科學關系的是皮亞杰,他在1961年提出的兩個基本問題在今天依然發人深?。骸耙_定使一個七歲至九歲的兒童能夠掌握算術或語言中的一個基本結構,事實上是否真的比使一個青年能夠吸收一個更加復雜的結構還要容易”、“就同學以后的智力發展而論,要確定:滿意地吸收結構(而不是接近于吸收或口頭上的吸收)是在較高的階段比較重要,還是在較低的階段比較重要?!盵2]應當供認,這兩個問題已經深刻地揭示了教師與教育科學的關系問題,指出了教師研究教育科學的必定性。
2.選擇的觀念和其昭示的必要性分析。發展的必定性,并不就是實際性,但是以教育超前理念策劃,或以外部發展條件逐步幼稚策劃,研究教育科學,遲早都將成為教師生長的選擇。其一,教師必將因為自身肩負責任的改變而選擇。當今,教師不再只是傳授規定性課程的專門家,而是教育和培養未來高素質人才的專門家,教師不再是教書匠,不再僅憑熟練掌握的有限知識和膚淺的教學操作方法來工作,“教師將來的任務是培養一個人的個性并為他進入實際世界開辟道路”。[3]其二,教師必將因為自身承當的任務的改變而選擇。未來教師將越來越多地參與課程設計與建設,他要承當真正主人的而非工具性服務性的教育和教學發明者的任務,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把自身發展成為教育和教學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其三,教師必將因為未來教學角色的必定性轉換而選擇。在終身學習觀念逐步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未來的同學,必定成為為自身的學習負責的學習者,必定選擇自主建構性學習的思路,而教師將真正成為主導者、伴奏者、協助發現者,這樣的角色轉換將使他逐步發展成為研究同學、研究教學的專門家。其四,教師還必將為提升自身的主體精神、追尋自身的主體價值而選擇。未來的教師職業將不再只是由外部的責任義務養育的一種奉獻的職業,而是一種充溢科學與藝術發明的、可以充沛激勵并釋放發明者主體潛能的、引導發明者充沛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職業的豐碑只能由教師自身來建造,教師勞動會因此逐步同科學家的職業、藝術家的職業一致起來。
問題:制約教師研究教育科學的因素辨析
教育科學繁榮的形式缺乏以掩飾其實質上的貧困,皮亞杰提出的兩個基本問題至少在我們較普遍性的教育實踐層面、教師主體的體驗層面,沒有受到真正重視。正視并辨析目前制約我國教師研究教育科學的內外因素是必要的。
1.外部情境歸因辨析。首先,我們必需正視與此相關的教育保守。在高等教育中,我們一直堅持著教師承當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的保守,而且,教師的科學研究與教師的教學在內容上是一致的。而在中小學教育中,教師似乎無須承當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因為從內容一致的角度來看,中小學教師只需要滿足“教人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的規格即可。因此,我們就依然堅持中師畢業教小學、??飘厴I教初中、本科畢業教高中的學歷達標要求。顯然,這種要求滯后于皮亞杰理論,也不重視中小學校教師的科學研究,主要是不理解也不供認他們應具備另類科學素質的必要性。這種保守派生出兩個問題:教授教育科學的高校教師和其培養的高層次同學(教育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等)研究教育學卻可以不研究教育;中小學教師研究并實踐著教育卻可能不研究教育學。也正是這兩個問題形成了前述的兩種“權威”,以和相應的文化壁壘。有些教育理論工作者,經常進行的只是猜測式的教育科學研究,作為研究結果的教育科學,則會以文化霸權的權威迫使活生生的教育削足適履,而那些聽不懂、看不懂教育學的教育實踐家們,則經常被貶為“低層次”。這導致“在所有國家,希望實行一種有效的機制的專家都碰到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和一些阻礙研究者與教育者或研究者與行政人員交流的因素”,盡管這里會有心理差異、教育學差異、文化與語言差異等等,但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研究者們寫報告、出書時沒有考慮到讀者公眾中的差別”,至于有些理論效果,根本不顧和讀者,乃至出現“更令人頭疼的事實,就是有些研究者使用精心考慮過的詞匯只是為了掩飾作品的空洞或論證的單薄”[4]的情況。這些情況,都與不考慮公眾有關,而實際上它也把教師拒之教育科學研究之外,就像把醫生拒之醫學研究之外一樣,頗有些內在的荒謬性。
其二是社會需求。教育到底在何種程度上、特別是何種人才規格的質與量的社會供求關系上受制約,決定了它的科學性水平高低的基本規范,在社會呼喚高素質人才的情況下,還有是否有條件拒絕低素質人才的問題。不同發達程度的國家和地區在這個問題上已有清楚的展示,如發達國家普遍經歷過的“唯高學歷”、“唯文憑”的情況。我國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也同樣如此,并且越是真正發達的地區,這種情況就會較早地被逾越。于是又出現了兩種很不和諧的情況:很發達的地區的人才需求形勢趨向于結構性的不同層次,但卻普遍要求高素質、真水平,不以文憑學歷為唯一規范;欠發達的地區卻依然盲目追逐高學歷。往深層次追問可以發現,普通學校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相應地也出現兩種情況:較發達的地區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正在向真實有效性提升,教師素質向科研型生長;而欠發達地區,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出現出嚴重的形式主義特征,學校里教育科學研究更多地成為一種標志、一種辦學層次的象征、教師素質的顯性證明。與此同時,人們并不真正關心教育、關心同學素質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而是更關心課題、效果展示、獲獎證書,給人一種重視包裝遠勝過重視產品質量的印象。板書,似乎主要是包裝箱品,而不是產品的精益求精。浮躁的文化往往正是在這種情況制約下,制約了真文化發展的內在積極性。
其三是教育實際。最典型的是以應試為目標的教育實際,最直接的環節是評價以和由評價導致的教育抵觸。這絕不只是體現于“高考”等個別現象,而是下至幼兒園、上達博士生的全教育現象,甚至是涉和全文化范疇的現象??佳袩岬降自诙啻蟪潭壬鲜悄贻p人對高層次學術追求的動機展示?學校里的各種創優活動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創教育之“優”而不是為滿足“優”的評估規范而作的精細包裝?教育中正在出現出一種顛倒本末的文化現象,不是為了改造和促進教育而評估,而是為通過或達到某種評估而教育。由此某些科學研究包括教育科學研究,已不是以研究對象研究課題自身為基礎和動身點,而是為了評估或相同性質的某些符號。真正的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可能正是在這樣的教育評價抵觸中被異化和扭曲了,虛假的應時應勢之作卻如“雨后春筍”涌現,典型的例子是教育科學研究效果比比皆是,但這里“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雄辯的證明卻不多見。教師教育科學研究不能不受制約于這種實際,從某種程度來看,評價抵觸會因為與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相悖,致使教師因無奈的短近功利性目標而舍棄教育科學研究。
2.內部情境歸因辨析。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缺乏必要的科學意識,或者更嚴格地說是缺乏雙重科學意識,是其拘泥于經驗性教育不能以內在動機學習和研究教育科學的重要原因(當然不能否認教育科學缺乏向教師雄辯地證明自我的說服力、我們的許多教育科學工作者自身尚且不能踐行自身的科學或理論,這也會以另類的典范成為影響教師教育科學意識的重要原因);與此密切相關的問題是,教師素來只被視為發明社會價值乃至奉獻于社會的職業群體,人們常以狹隘的教師主導同學主體觀念模糊了教師的主體性,由此抹煞了教師職業勞動的主體主動、自覺、選擇等創新品質,甚至使許多教師以虛假的工具性主體行為來掩飾教師真正主體性生長的單薄,這自然也影響到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
總之,在外內因的雙向制約下,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從實質上說還處于非自覺的、相對膚淺的、形式重于實質的發展水平上,而一支真正現代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生長,卻恰恰必定選擇教育科學研究的道路。
戰略:科研型教師生長的條件
從具體戰略來看,科研型教師生長需要有內外部雙重條件來支持,除去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些制約性因素之外(如社會發展水平、學科發展狀況、教師素質的既有的局限性等),可以考慮以下戰略:
1.針對外部情境歸因的改造戰略。首先,倡議具有超前性的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意識并提供相對寬松的科研環境,這是一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可以選擇的戰略。沒有人對此持明確異議,但關鍵在于是否能確認它的超前性,是否能提供科研環境的寬松性。教育科學研究不只僅是局限與職業研究者們所限定的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以結論為目標的研究或以決策為目標的研究這樣的范疇,而是出現了“系統性研究和自發性研究”的新提法,這里的自發性研究即是“在學校里由教育兼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而且,由于“教師、家長和其他培養者也時常感到自身改善工作的需要,會引起臨時自發的革新。這種努力具有聯系實踐更加緊密的優勢,因此值得納入系統性研究的計劃?!盵5]顯然,這里提出了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問題并確認它納入系統性研究計劃的必要性。這對于保守教師素質觀的保守性而言是超前的,對于形式上鼓勵而實質上淡漠的許多教育主管者而言也是超前的,因為不具備對教育科學與現代教育關系的理解、不能確認以教育科學為現代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就不可能真正確認教師投入教育科學研究的必要性。而確立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必要性意識的,前提是提供相應寬松的科研環境。而提供這種環境,必需建立如下機制:改進教育者的培訓并尤其注重在心理學和教育哲學方面的培訓;鼓勵教育研究、校際經驗交流和自發的革新;獎勵積極參與研究尤其是參與推廣新教學或教育法的教育者;改進學校的文化和教同學活,增進教育者對教育未來前景的興趣。[6]
篇2:教育科學學院辦公室崗位職責
一、辦公室在院黨政領導下開展工作,主要職責是為院教學、科研做好服務,為教職員工做好服務。
二、辦公室設主任一人,黨務一人,教務二人,事務一人。
三、負責起草學院綜合性計劃、工作報告、總結、發展規劃、會議決議等,組織擬定以學院名義發布的有關行政事項的布告、通知等。
四、負責組織和安排院務會議及全員教職工大會,做好會議記錄,整理會議紀要,并貫徹落實黨政聯席會議的決議。
五、配合分黨委書記、副書記做好分黨委的組織發展、組織建設、黨支部建設、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等黨內各項活動,適當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六、負責上級黨政機關來文的收簽、傳閱、催辦。
七、保管、使用好學院黨政等有關印章。
八、負責學院黨政文書檔案,科技檔案的收集、統計、整理、存放及院內黨政文書的打印。
九、按教學計劃,負責制定各級各類學生的課程表、學校教育類公共課的教師安排、教師安排以及及時收繳教學進度表、登記匯總學生成績、規范管理好各級各類學生學籍成績檔案。
十、配合院領導及各系(所、中心、園)做好對外的有關聯絡聯系工作,做好日常管理和事務工作。
十一、準確及時上報各種報表及材料。
十二、負責做好院內外教職工及群眾的來訪接待,社會各界來信的收轉、處理、催辦和有關業務聯合單位的來往接待工作。
十三、負責安排學院辦公用車及其他日常事務性工作。
十四、積極完成學院領導及教職工臨時交辦的其他工作。
十五、辦公室人員必須做到遵守工作紀律,遵守作息時間,堅守工作崗位,提高工作效率。
篇3:教育科學實驗室工作人員基本職責
一、熱愛本職工作,確立全心全意為教育教學服務的觀念,及時了解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會同相關教研組制訂出本校實驗教學計劃。
二、認真鉆研業務,熟悉各類儀器的規格、結構、性能、工作原理、操作規范及使用保管常識,熟悉相關教材,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全部演示和分組實驗的內容、原理、目的、要求、操作技能。及時做好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準備工作,并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三、按制度化、規范化的要求做好實驗室的常規管理工作,及時了解教學大綱、教材的變化,了解教學的實際需求,做好教學儀器設備的添置計劃、上報及報損更新工作,及時做好儀器的入庫驗收、登賬造冊、進櫥、出借、回收和定期清點等工作,做到帳、卡、物相符。
四、保持室內外的整潔,定期檢查危險品存放情況,切實做好實驗室的安全防范工作,熟悉實驗室安全規則和處理偶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學習和掌握實驗室傷害救護常識,做好急救工作。
五、掌握一般儀器的檢驗檢修技術,做好儀器設備的保養維修工作,保證教學儀器設備處于完好待用狀態,并將有關儀器的技術資料裝訂成冊,妥然保管,對貴重或大型設施設備的技術資料要交校檔案室存檔。
六、與任課教師配合,以提高實驗教學效益為中心開展各項研究工作,大力研究改進儀器設備的保養、維修方法,提高儀器設備的完好率。通過改進實驗裝置及其他措施的研究,增強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
七、創造條件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到實驗室選儀器做實驗。實驗室工作人員要做好預約登記工作,學生自行設計的有開拓性的實驗必須事先審核實驗方案并安排專人指導,課外活動時間要建立值班制度,使學生隨到隨做。
八、對實驗室管理工作的進行情況及結果要隨時如實記錄在冊,記載要實事求是,不得弄虛作假編造記錄應付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