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古代選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啟示

古代選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啟示

2024-07-30 閱讀 5134

古代選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啟示

----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學習心得

7月17-21日,參加了局機關組織的“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學習,感受了百年名校的氛圍,聆聽了大師的教誨,深受啟發,收獲很多。在眾多大師講座中,閻步克教授的“從世卿士祿到選賢任能----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啟示”、呂峰教授的“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緊密關聯,印象尤為深刻,啟發尤深。

一、選賢任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歷史上選官制度的發展軌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王國至周朝,這個時期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是世代相傳的奴隸主制度,連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如史官、天文歷法官等職位,由于家族壟斷了資源,也基本上是世代相傳。值得注意的是,從周朝開始,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逐步開明,統治者為國家生存和稱霸,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如商未周初“子牙八十遇文王”,成為國相?!睹献印分刑岬酱呵飼r期的傅悅等人或出身奴隸,或出身建筑工,都成為一代名臣。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商鞅等都出身低賤,進入統治高層。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吏道、征僻、察舉制度。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以推薦的形式,以德取人,以孝選官,從民間選拔人才。至東漢時期,實行州郡舉薦、中央考試相結合,向以文取人的路線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實現九品中正制,對官員的選拔實施評議,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基本流于形式。唐朝前期,實行的是門蔭制度,皇親國戚和有封爵者及五品以上官僚子孫都可門蔭入仕。

唐宋元明清時期實行科舉制度。由鄉貢—州縣考試—禮部試—吏部試,考試制度不斷完善,成為統治者選拔官吏、下層庶子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渠道。

通過科舉選賢任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形成了崇尚學習的社會文化,體現了公平的社會價值,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歷史的進步。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趨勢

(一)高考的公平性特征逐步減弱。

新中國建立至上世紀未,高考強調的是公平。這半個世紀中,由于我國教育事業落后,高校招生規模小,錄取比例低,能考上大學的大多數是社會的拔尖人才,一旦考上大學,就跳出農門,列入國家干部,或成為專業技術人才。這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實際上是精英教育,高考承擔著選拔精英的歷史重任,因而是否公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考制度成敗的關鍵。

如何體現高考的公平?用最簡單的游戲規則,越是簡單就越公平。實行“三個統一”: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按分數線統一錄取?!叭y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高考制度的公平,當時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認同,同時為國家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變成大眾化教育。今年,全國高考錄取率達到80%以上,我市高考上線率幾乎達到100%,部分高校已經生源不足。二是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才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個模式,二是日益提高的多樣化、專業化。這兩個顯著特征,決定了高考的公平性特性越來越弱化,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二)改革高校等級制度。

現在高校分為一本、二本、三本、專科、職專五個等級。各個等級的學校享受不同的行政級別和待遇,按不同的分數段錄取學生。這種辦學體制存在兩大弊端:一是嚴重制約高等教育專業化發展。各高校首先追求的是級別,而不是提升專業建設,導致專業發展滯后,教育質量難以提高。二是制約學生專業選擇。學生填報志愿時,首先考慮的是是否名牌大學,選擇的是高校的等級,其次才考慮選擇專業,不利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不利于學生專業化成長。

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專業化水平,培養高質量的專業化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應當簡化高校等級,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在學歷上,實際只存在本科和專科的區別,人為地設置一本、二本、三本,不利于高校之間的競爭發展和專業發展,應當將普通原來的一本、二本、三本、??扑膫€層級簡化為本科和??苾蓚€層級,同時加快取消高校行政級別,鼓勵高校向專業化建設方向發展。

(二)改革招生辦法。

一是改單純的高考“分數”錄取為“綜合素質”錄取。“一考定終身”,以分數“一刀切”的高考錄取方式,貌似公平,其實存在許多缺陷。一是只看考試成績,忽視能力和潛能,名校錄取高分低能學生的現象有增無減。二是忽視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在“唯分數”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小學熱衷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難以推進。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改革高考現行錄取方式,推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高考成績及綜合素質評定,各占一定比例,作為錄取的依據。

二是積極推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進程。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辦法,加強監督管理,促進高校對口招收專業人才。

篇2: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內容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綜合素質將成為錄取參考

教育部日前出臺《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根據意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一定了解后確定選考科目。不得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依據。

意見規定,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考試,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統一要求,確定具體組織方式。

意見還規定,在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省(區、市),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學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內容的學習,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一定了解后確定選考科目。

考試內容方面,意見要求各省(區、市)根據國家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規定及要求確定考試內容。要對相關科目的實驗操作、外語聽力和口語的考試提出要求。命題應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在全面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加強對能力的考查。

意見強調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均須參加學業水平考試。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員也可報名參加。學校要均衡安排每學年的授課科目,統籌確定每個年級的學生參加考試的科目數量,原則上高一年級2個科目左右,高二年級6個科目左右,高三年級6個科目左右。各省(區、市)每年組織安排的考試要覆蓋所有科目,滿足不同學生選考的需要,考試時間一般安排在學期結束時。各省(區、市)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參加同一科目兩次考試以及更換已選考的科目提供機會。

此次出臺的考試新規規定考試成績以“等級”或“合格、不合格”呈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呈現,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現。以等級呈現成績的一般分為五個等級,位次由高到低為a、b、c、d、e。原則上各省(區、市)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a等級15%,b等級30%,c等級30%,d、e等級共25%。e等級為不合格,具體比例由各省(區、市)根據基本教學質量要求和命題情況等確定。

意見還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根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不得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依據。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今日公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根據意見,明年起高中將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分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項,中學須真實記錄學生3年表現,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

篇3:高考改革新政策辦法

*****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最權威最詳細描述了招生和考試改革的框架,其核心內容是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改革路線

此次高考改革路線圖的內容包括:一,實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分開的人才選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引導學生學好各門課程,克服文理偏科現象;三,部分科目實行一年多考,減輕學生高考壓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額分配辦法,清理規范升學加分政策,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學和學習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次選拔機會。

改革歷程

**年1月5日,《學習時報》刊登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文章《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文章中明確了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減輕高考壓力。**年7月印發的被稱為“中國未來**年教育藍圖”的教育規劃綱要,就已將“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寫入其中。[1]

**年教育部將出臺“總體方案”和關于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各省根據教育部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實際,于今年上半年出臺改革“實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條件的省份和高校開展改革試點。改革試點包括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相關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臺試點“實施辦法”。

高考改革事關重大,強調有意愿、有條件這兩個前提缺一不可。

根據此前一些專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袁貴仁表示,教育部將抓緊研究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考試內容,完善國家考試題庫。高等職業教育則要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方式。

針對考試公平公正的問題,要建立校長作為法人代表簽發(或授權簽發)錄取通知書制度,公布各校錄取通知書簽發人名單。對學生作弊、作假、經查實除按規定處罰外,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提供就學、就職單位了解。

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加強高考改革的風險評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2]

改革內容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年9月4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省份

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年高考統一命題的省份:

新課標全國i卷使用地區:河南、河北、山西;

新課標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