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政策辦法
*****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最權威最詳細描述了招生和考試改革的框架,其核心內容是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改革路線
此次高考改革路線圖的內容包括:一,實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分開的人才選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引導學生學好各門課程,克服文理偏科現象;三,部分科目實行一年多考,減輕學生高考壓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額分配辦法,清理規范升學加分政策,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學和學習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次選拔機會。
改革歷程
**年1月5日,《學習時報》刊登了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文章《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文章中明確了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試,減輕高考壓力。**年7月印發的被稱為“中國未來**年教育藍圖”的教育規劃綱要,就已將“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探索實行社會化考試”寫入其中。[1]
**年教育部將出臺“總體方案”和關于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各省根據教育部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實際,于今年上半年出臺改革“實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條件的省份和高校開展改革試點。改革試點包括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相關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臺試點“實施辦法”。
高考改革事關重大,強調有意愿、有條件這兩個前提缺一不可。
根據此前一些專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袁貴仁表示,教育部將抓緊研究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考試內容,完善國家考試題庫。高等職業教育則要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方式。
針對考試公平公正的問題,要建立校長作為法人代表簽發(或授權簽發)錄取通知書制度,公布各校錄取通知書簽發人名單。對學生作弊、作假、經查實除按規定處罰外,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提供就學、就職單位了解。
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加強高考改革的風險評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2]
改革內容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年9月4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省份
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年高考統一命題的省份:
新課標全國i卷使用地區:河南、河北、山西;
新課標全國
篇2: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內容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綜合素質將成為錄取參考
教育部日前出臺《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根據意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一定了解后確定選考科目。不得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依據。
意見規定,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用技術、信息技術考試,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統一要求,確定具體組織方式。
意見還規定,在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省(區、市),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學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內容的學習,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一定了解后確定選考科目。
考試內容方面,意見要求各省(區、市)根據國家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規定及要求確定考試內容。要對相關科目的實驗操作、外語聽力和口語的考試提出要求。命題應緊密聯系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在全面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加強對能力的考查。
意見強調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均須參加學業水平考試。高中階段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員也可報名參加。學校要均衡安排每學年的授課科目,統籌確定每個年級的學生參加考試的科目數量,原則上高一年級2個科目左右,高二年級6個科目左右,高三年級6個科目左右。各省(區、市)每年組織安排的考試要覆蓋所有科目,滿足不同學生選考的需要,考試時間一般安排在學期結束時。各省(區、市)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參加同一科目兩次考試以及更換已選考的科目提供機會。
此次出臺的考試新規規定考試成績以“等級”或“合格、不合格”呈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呈現,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現。以等級呈現成績的一般分為五個等級,位次由高到低為a、b、c、d、e。原則上各省(區、市)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a等級15%,b等級30%,c等級30%,d、e等級共25%。e等級為不合格,具體比例由各省(區、市)根據基本教學質量要求和命題情況等確定。
意見還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根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給學生排隊,不得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依據。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今日公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根據意見,明年起高中將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分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項,中學須真實記錄學生3年表現,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