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開展農村小學語文課習作教學
怎么去開展農村小學語文課的習作教學
長久以來,農村孩子們的作文脫離農村、脫離農民、空話假話聯翩、虛情假意滿紙的情況可謂是司空見慣,一些孩子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文任務,農村是想象中的農村,筆下的家鄉是別人的家鄉,老農是作文選上抄來的……這些現象讓教師頭疼,無可奈何。其實,農村孩子的作文題材比比皆是,隨處可見,教師要培養孩子們“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然后指導孩子們進行歸納、提煉,迸發出傾訴的欲望,進而將積累的素材付諸筆端,這樣作文就有了一個成功的開始。
一、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農村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優越條件。農村孩子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秧苗青青的田野,野花遍地的山坡,明澈清涼的溪流,香飄萬里的金秋碩果……這些美好的事物,豐富了孩子們對美的感受。上樹捉鳥,下河撈魚,放牛放羊,喂雞養鴨……無窮的趣事,多樣的勞作,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親近,使他們增長了見識,充實了生活,這些都是城里孩子無法相比的。為發揮農村孩子的這些優勢,我恰當地把學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廣闊的空間,寫身邊的人或者事,指導學生在習作活動實踐之中學寫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的作文。例如:一小學生在《我的老師》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的老師教學方法很好,但是我不喜歡她的性格:她有時很溫和,叫我們小帥哥、小美女、小美眉,但是發起火來,就把我們的書亂撕,還把我們的書仍到窗外……”這就是寫真情的力量。引導他們學會觀察事物,感受生活,把頭腦中豐富多彩的表象加工成寫作素材,一旦作文需要,便會“文思泉涌”。所以,農村小學生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真情實感。
二、消除畏懼心理
怕作文是農村孩子的通病。所以,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消除他們心中的“怕”字。在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寫話,把我們想說的話寫清楚,寫明白就行。這樣學生就有輕松感,視作文為易事。其次要多一些趣味性,貪玩是兒童的天性,適當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寫,在“玩”中提高。作文命題貼近學生生活,選擇學生熟悉的,能寫愛寫的內容。同時增加命題的靈活性,多些半命題和自命題的作文,讓學生放松寫。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情感是作文教學的發動機。小學生的情感特點是熱烈、真摯、易感染、易激動。因此,只有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才能打開學生作文思路。當學生情感豐富強烈、興趣盎然時,寫作就積極主動。
三、品讀感悟
品讀的范圍可以是同伴們的習作,也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文章,還可以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作為農村小學生應重點引導他們品讀寓言與故事。因為寓言與故事與呆板嚴肅的“作文大全”比較起來,小學生們從這些有意義的故事里,往往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識。因為以越有趣,越容易了解,越活潑,越難忘的故事傳遞知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越顯著。所以,可以適當的組織學生一些實踐活動,諸如“成語故事會”,“歷史故事會”,“童話故事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學習。課前讓學生積極搜集,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盡量不點名,不排序,學生自主上臺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在學生講的過程中,教師注意不要打斷學生的講話,應在學生講完之后點評,隨機點撥??隙ㄋ麄兊姆e極性,給予鼓勵,點評要有的放矢,針對性強,真正對學生起到指導,提高作用。這樣,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積累運用語言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水平和認知能力及初步鑒賞能力。
四、加強閱讀、背誦和做讀書筆記
為了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少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就采用了以下幾種積累形式。(1)是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閱讀。如此大的閱讀量,其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還在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的內容可以是課前引導學生查閱的相關資料,可以是課中穿插閱讀的相關文章,可以指導學生課后開展拓展性閱讀,還可以是學生的自主閱讀。(2)是背誦,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背誦精彩片段,背誦好詞佳句。學生背誦的都是規范的語言材料,通過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規范的作品,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熟讀成誦并不難。當這些書面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儲備和積蓄時,他們會終身受益。(3)是摘抄,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無論是閱讀教科書上的,還是閱讀課外書上的,對那些優美的詞、句、段,都要熟讀成誦,最好能隨手摘抄下來。積累豐富了,說話時,好詞佳句就會脫口而出;作文時,語言就會生動而豐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學作文時,一定要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去積累,如此,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提主高了。
真實,是作文的靈魂。廣闊的農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庫,是一個展示真情實感的大舞臺。農村景美、物美、人更美,農村的孩子們踏遍自己家鄉這塊熱土,尋找身邊的人,捕捉身邊的故事,學作文,也學做人,讓孩子們能“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心”,讓農村孩子的作文回歸農村。
農村,的,語文課,教學
篇2: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幾點策略
淺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幾點策略
新星慈航小學五(4)班龍燕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評價的能力。小學作文教學的方向是“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因此,只有通過教師創造性地教,引發學生創造性地學,才能促進學生樂于在習作中記錄下自己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在習作教學中的幾點策略:
一、課內外閱讀,激發興趣
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寫作好的學生往往都是特別喜歡讀書的學生。所以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對喜歡讀書的學生進行鼓勵。
一是精讀課本。精讀課本,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閱讀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們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從文中品讀,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受到啟迪。
二是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延續,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培養語感、升華情感,無形中提升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二、說寫結合,強化訓練
在課堂習作教學中,要上好“交流評說”這一重要環節,鼓勵學生多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獲,教師要做好啟發、引導、點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充分的去說,在學生說的過程當中,教師指導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如寫“人”,在學生說自己熟悉的人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抓住人長得怎么樣?(高矮胖瘦)說話的時候語氣怎么樣?說了什么話?語氣、表情有何變化?做錯了事或做了好事的時候心里怎么樣?怎么做的?(什么動作),以此潛移默化教會學生抓住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去描寫人物的特點。
如寫像“我學會了……”這樣的半命題習作,先提前布置好,讓學生在家的的確確去體驗一下,再去寫,效果會更好。例如“我學會了煎蛋”,就要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后,然后在“交流評說”環節,就要引導學生充分的去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并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與引導。
如寫“景狀物”,要讓學生提前真真正正的的進行觀察,并交給學生觀察的內容與方法。例如寫太陽花,什么時候開花?葉子什么形狀?什么顏色?花朵什么形狀,什么顏色?氣味怎么樣?你會想到什么?引導學生用上一些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激發學生寫出自己的經歷與內心的感受,要寫得真實動人!
如寫“讀后感”,首先要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并用心去讀一讀,甚至讀好多遍。在交流環節中,充分的讓學生說,最打動你的人物是誰或那個情節?簡單描述一下,在描述內容的基礎上問學生,你有什么感受?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是怎么做的?通過文中的人物或情節你覺得今后自己應該怎么做?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這樣學生就明確了寫讀后感的脈絡。先點出讀的書或文章,再簡單描述書或文章中的打動自己的人物或情節,接著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寫感受的時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并總結出自己今后應該怎么做。最后再點出讀的這篇文章給你的收獲。這樣,文章思路明確、條理清晰,內容具體、豐潤、翔實,感悟深刻,就能達到習作訓練的目標。
三、評改共進,促進習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不厭百回改?!彼?,我們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從審題立意、選取材料、布局謀篇,從字詞、句子、修辭以及新鮮的富有創意的語言等方面進行提煉、修改。作為修改,可以自己修改、同桌互改、教師評改等方式有機結合。
在每個學期,定期幾節修改作文課,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學習借鑒同學們作文的優點,亦能指出同學們作文的不妥之處。并且使學生作文能夠常態化的互相交流。
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揚長避短。通過評價,既發現自己的缺點,又發揚自己的優點,樹立寫作的信心。
評改學生習作,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目光去讀學生習作,誠懇的與同伴修改自己或別人的習作。教師有時候可以“粗批粗改”,或“精批細改”,從習作的立意,到寫作思路,再到具體的遣詞造句,要進行全面的診斷與批改,這樣學生才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只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階段性特點,采取科學合理、措施得當的習作教學策略,在作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摸索、總結,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際,不斷學習借鑒,不斷反思,探索習作教學之路!
篇3:談《語文課程標準》中四年級上習作教學目標理解
談《語文課程標準》中四年級上冊習作教學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習作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明確了教學目標,了解習作的方向后,我不再懼怕習作課。通過光盤學習,還知道老師的“下水文”對學生的習作也是有幫助的,讓我知道和學生一起寫作也是一件快樂的事,也許有時寫得不是很好,但能通過自己的構思,在習作課上,能現身說法地指導起學生來就會感覺輕松多了,學生也有了一定的寫作興趣。下面就自己教學的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習作要求來談談感受。
一、親身體驗生活,獲取作文素材本冊習作訓練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生活是作文之本?!墩Z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素材?!睂τ谡幱诹曌髌鸩降闹心甓蔚膶W生來說,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孩子們在心里真正地認為:習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筆記錄下來,也就是“我手寫我心”。本冊習作就應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觀察、描述能力”這個中心來進行。因此,教師不但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要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自然,獲取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事物的奧秘,認識事物間的聯系。如,我在第七冊第一單元作文時,我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于是,我便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熟悉的校園,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大家都沉浸在愉悅的氛圍中,優美的環境給人增添審美情趣。我指導學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先整體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體,從近到遠等。由于學生的實踐獲得的是最真實感受,連平常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學也寫得既真實又有情感,可見引導學生的寫作要聯系生活,使其親身體驗生活。
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要為學生創設不受形式束縛的氛圍,鼓勵其大膽地表達,對于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固定的范圍,只要是自己的見解、感受或想像等都應該鼓勵學生寫下來:為了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以解決表達內容的問題.特別提出讓孛生表現感受最深的、覺得有趣的內容,這些內容恰恰是學生自己最得意之處。讓學生在“童言無忌”的氛圍中自由、大膽地表達。對于教師來說,不應該把成人或固定的標準強加給學生,哪怕是教師無意之中流露出來的好惡等態度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解決學生無話可寫問題的根本就在于此。因為學生不是無話可寫.而是不敢寫或不能寫。
三、講究作文批改,肯定作文素材學生寫完作文,教師就得批改,肯定作文的素材,不能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成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所以,批改作文時作文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應當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學生作文興趣,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及學生自我修改能力。教師要因人而異給學生自我鼓勵,評語要中肯、適當,對待后進生,要讓學生能體會習作的優點所在。如:“你這個詞語用得好,這個句子用得妙!你的選材很新,你真是一個生活有心人......”這樣增強自信心,使其保持積極的心態,才能寫出更妙的文章。而對優等生,則使學生在自我欣賞的基礎上,鼓勵自我完善,從語言、標點、篇章結構上逐步提高。如“這里的排比句寫得具體生動,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你的觀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你的想象真豐富,思維空間很大!”“這段話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可以給學生主動權,去互相修改文章。因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來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學生以高度的責任心學習,積極探索,各抒己見,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改出自己的風格。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變寬了,大膽質疑去修改創新,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造力的發展。學生學起來開心,寫起作文來就會妙筆生花、栩栩如生。
總之,要有效的指導學生寫好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七次習作,教師必須認真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和訓練的目標,走進生活積累材料,把習作寫具體,并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技能等,這樣才能切實落實“課標”的要求,提高作文課堂的實效性。
課程,目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