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寫作論文讓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小學寫作論文讓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摘要: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借助網絡進行習作資料的收集,信息的提取,豐富學生習作素材。同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再現生活情景,使習作素材真實立體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培養學生抓住細節觀察、想象的能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改變習作評改的單一性,拓寬習作評改的渠道和空間,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點評、修改,讓學生寫出個性化的文章。總之,合理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關鍵詞:高耗低效;豐富素材;再現場景;互動點評交流。
論文創新點:探尋習作教學的新模式,改變傳統習作教學“高耗低效”的狀況,突破傳統習作教學時間、空間的局限性,為習作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提起寫作,在孩子心中一直是一件畏懼的事,孩子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而對教師來說是一件頭疼不已的事。從審題、選材、布局謀篇到講評,老師往往講得口干舌燥,收效卻甚微,經常出現“師高耗,生低效”的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如何讓我們的習作教學也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孩子的眼球,像玩游戲一樣讓孩子投入,一樣富有激情呢?正是信息技術在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這一現象的改變成為可能。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點燃孩子的習作熱情,有效掌握寫作方法,為作文教學撐起一片晴空呢?
一、開渠引源,豐富學生習作素材的積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便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可見生活經驗是學生進行習作的必不可少的素材,有了親身的經歷,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接觸面較窄,生活經驗少,他們往往通過獲取間接經驗來豐富自己的見聞,以此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生的間接生活經驗從何而來?以往我們是通過閱讀、參觀、訪問等形式來獲得,而這些生活經驗地獲得需要學生親身去體驗獲得。現在,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快捷、更為廣闊的渠道。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各種信息,獲取各種知識,豐富的網絡資源為習作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習作3“介紹自己喜歡的一道美食”,要求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教材只提供了一篇寫美味的范文,沒有具體的圖片。在以往的習作教學中,學生缺乏鮮明、具體的感知,無法抓住美食的特點寫具體、生動。而信息技術能將大量的圖片、文字、聲音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獲得鮮明、形象的感知。因此在上課的前一周我就要求學生或親自制作一道美食,再把美食拍攝下來;或上網查找各地美食的圖片、制作方法;或拿起照相機上街拍下各種美食、風味小吃;或訪問店主、廚師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美食文化并錄音下來……接著在下一周的習作課上,各小組分別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他們的收集資料,有的學生還把美食帶到現場邀請同學一同品嘗。這一過程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觀其形,辨其色,聞其香、嘗其味,并了解了制作方法。學生觀之有序,寫起作文來言之有物,具體形象。
篇2:讓習作教學課堂活起來
讓習作教學的課堂活起來
摘要: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有為數不少的小學生對習作產生了厭倦和畏難的情緒。要想讓學生樂于把自己的見聞、感受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注重習作的過程性指導,考慮習作的內容,運用什么寫法及技巧,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特點等諸多因素,巧用媒體手段,在準備工作特別充分的情況下,精心設計習作課,把精彩的、活生生的習作課堂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使他們醉心于習作之中,做到發乎于情,且妙筆生花。
關鍵詞:活起來;對話交流;隨機設計;精心設計
習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觀察能力比較低,習作技巧等方面又很缺乏經驗,這必然導致學生習作的效率低下,易對習作產生厭倦和畏難的情緒,一提習作就愁眉苦臉,要想讓學生樂于把自己的見聞、感受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注重習作的過程性指導,考慮習作的內容,運用什么寫法及技巧,學生的興趣,心理特點等諸多因素,巧用媒體手段,在準備工作特別充分的情況下,精心設計習作課,讓孩子們喜歡習作課,讓習作教學的課堂活起來,在具體的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送“及時米”贈“美味菜”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習作教學的理念是: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不論是傳統的還是新課程標準實施后的習作教學,都要求學生的習作有真情實感,平時有積累的學生就會“有米下鍋”。若平時積累不足的學生,就會感到沒什么可寫,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這部分學生會在課堂上*,一直拖到回家上網東拼西湊,甚至下載一篇,就這種情況而言,即使是課堂上讓學生自由命題,也有一言不發,一字不寫者。這就必須在習作教學的課堂上做文章:當堂提供、生成寫作的素材
篇3:巧用信息技術輔助作用來優化習作教學
巧用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來優化習作教學
廣西河池天峨縣實驗小學楊勝立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技術,擴展語文學習環境”。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輔助工具,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習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現代信息技術在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為小學習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師教學,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恰當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習作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信息技術;習作教學;輔助作用;有效性
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在人們接受的信息中,通過視覺接受的占80%左右,通過聽覺接受的占10%左右,其他感官接受的僅占10%。研究表明,信息技術是迅速傳播和理解信息最有效的途徑。在習作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實踐證明,有目的地恰當地選擇運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習作,能激發習作興趣、訓練想象力、明晰指導過程、優化評改途徑,使學生動筆有興趣、觀察有方法、修改有成效、積累有成果,優化了作文教學,提高了學生作文能力。
一、巧用信息技術營造氛圍,激發習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寫作文常常是令學生感到頭疼的事。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運用于作文教學中,有效的緩解了這一矛盾。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學生上作文課時,再也見不到學生“咬筆頭、皺眉頭”的情景,學生個個思想集中,精神抖擻,興趣昂然。
例如《我的筆盒》是狀寫靜物的習作,這樣的題材學生覺得太過熟悉而常常提不起興趣。在指導學生寫這類文章,教師通常采用看看、摸摸、想想、說說、寫寫的方法,也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寫出的作文常常是以描寫筆盒的色彩、圖案為重點,習作千篇一律。而利用多媒體flash課件能起到引發頭腦風暴的效果:一個卡通形象的筆盒,在動聽的音樂伴奏下,蹦蹦跳跳地亮相,一串立體彩色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