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有效應用
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廣西省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城西小學楊玉鸞黃仕通
摘要:習作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培養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運用,就能拉近生活與學生的距離,引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對于小學生寫作技巧的提升和寫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結合作者的習作教學實踐,闡述了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習作教學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小學生;習作教學;有效應用
小學生習作一般經歷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構思和起草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習作教學整合應該在習作初始階段和最后階段尋找契機。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的確,許多學生往往看到習作要求后不知道寫什么好,不知道該怎么寫。等到好不容易把習作完成,也不知道該怎樣去加工、修改。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水平難以逐步提高,因而逐漸失去了習作的興趣與信心。
信息技術的恰當運用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課件集圖形圖像、文字、動畫、音頻、視頻于一身,能夠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激發習作興趣,指導學生觀察和想象;網絡則為學生學習修改習作、展示習作、討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能夠增強學生寫好習作的信心。下面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就會扼殺掌握知識的意向。”一旦我們的習作課使學生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會迸發出習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技術可融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影像于一體,以其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小學低年級的習作教學中,面對低年級的看圖寫話練習,我抓住兒童習慣用形象思維、直觀思維的心理特點,把圖片精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作為叩開他們想象空間的鑰匙,指導學生將畫上的內容變成有外貌、有言談舉止的、活生生的人物,讓靜止的畫面更有生氣。思維被課件大大激活的學生對看圖寫話練習興致盎然。
如指導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的看圖寫話《觀猴》習作時,我把課本插圖畫有的:可愛的小學生、慈祥的老師、假山上千姿百態的猴子做成課件。在指導習作時,我適時將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調皮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學生,引起了他們極濃厚的興趣。在欣賞畫面時,有學生說:“多可愛的猴子,好開心的小朋友。這和我在動物園里看到的情景多么相似呀!”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都興奮著,于是就有馬上把這調皮、可愛的場景寫下來的欲望。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習作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取材。
小學語文習作一般有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等類型作文。相對而言,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寫景類習作因為無法在作文課上再現景物原貌,指導學生觀察,學生缺乏有效地觀察和教師的引導,難度較大。此時,信息技術恰恰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其優勢,幫助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取材。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語文園地一習作:觀察校園的一處景物,把觀察到的寫下來,要求按一定順序,內容具體,語句通順。
筆者布置學生觀察校園景物后,一部分學生感到沒有什么好觀察的。站在學生的角度,的確,雖然每天在校園里面,但是因為對這些景物熟視無睹,沒有有意識地觀察,因而習作時無話可說。為了解決觀察和選材問題,筆者在校園選取花壇作為例子,拍攝了一組花壇照片,在課堂上展示。同時,課件中還把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花草的名稱出示出來,解決了學生敘述的困難。學生看著一張張漂亮照片,都十分驚訝,不敢相信這就是每天都能看到的花壇。接著,筆者引導學生把這些照片分類:第一部分主要突出了花壇的形狀千奇百怪,第二部分則主要突出了花壇里的花草品種多、數量多、色彩美。有了花壇這個例子,再延伸到其他景點,學生在觀察方面就有了范例,選擇作文材料就變得豐富多彩。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啟發想象、開拓思維
篇2:小學寫作論文讓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小學寫作論文讓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摘要: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借助網絡進行習作資料的收集,信息的提取,豐富學生習作素材。同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再現生活情景,使習作素材真實立體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培養學生抓住細節觀察、想象的能力,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改變習作評改的單一性,拓寬習作評改的渠道和空間,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點評、修改,讓學生寫出個性化的文章。總之,合理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為習作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習作教學撐起一片晴空。
關鍵詞:高耗低效;豐富素材;再現場景;互動點評交流。
論文創新點:探尋習作教學的新模式,改變傳統習作教學“高耗低效”的狀況,突破傳統習作教學時間、空間的局限性,為習作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提起寫作,在孩子心中一直是一件畏懼的事,孩子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而對教師來說是一件頭疼不已的事。從審題、選材、布局謀篇到講評,老師往往講得口干舌燥,收效卻甚微,經常出現“師高耗,生低效”的現象。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如何讓我們的習作教學也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孩子的眼球,像玩游戲一樣讓孩子投入,一樣富有激情呢?正是信息技術在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這一現象的改變成為可能。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習作教學模式,點燃孩子的習作熱情,有效掌握寫作方法,為作文教學撐起一片晴空呢?
一、開渠引源,豐富學生習作素材的積累。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便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可見生活經驗是學生進行習作的必不可少的素材,有了親身的經歷,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接觸面較窄,生活經驗少,他們往往通過獲取間接經驗來豐富自己的見聞,以此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生的間接生活經驗從何而來?以往我們是通過閱讀、參觀、訪問等形式來獲得,而這些生活經驗地獲得需要學生親身去體驗獲得。現在,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快捷、更為廣闊的渠道。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各種信息,獲取各種知識,豐富的網絡資源為習作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習作3“介紹自己喜歡的一道美食”,要求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教材只提供了一篇寫美味的范文,沒有具體的圖片。在以往的習作教學中,學生缺乏鮮明、具體的感知,無法抓住美食的特點寫具體、生動。而信息技術能將大量的圖片、文字、聲音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獲得鮮明、形象的感知。因此在上課的前一周我就要求學生或親自制作一道美食,再把美食拍攝下來;或上網查找各地美食的圖片、制作方法;或拿起照相機上街拍下各種美食、風味小吃;或訪問店主、廚師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美食文化并錄音下來……接著在下一周的習作課上,各小組分別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他們的收集資料,有的學生還把美食帶到現場邀請同學一同品嘗。這一過程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觀其形,辨其色,聞其香、嘗其味,并了解了制作方法。學生觀之有序,寫起作文來言之有物,具體形象。
篇3:小學寫作優秀論文電子白板進行習作教學感悟
小學寫作優秀論文電子白板進行習作教學的感悟
徐洪英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淑仙紀念小學
摘要:
20多年以前,我國已故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經說過:習作教學是‘老大難’的‘老大難’”。20多年后,我在學習、使用電子白板進行習作教學后,感悟到以下好處:豐富的共享資源,真正實現自主習作;指導習作,變靜止為靈動;完成習作,變拖沓為快速;評析習作,變無效為高效;習作課堂,變沉悶為享受。綜上所述,電子白板能有效引發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成為習作課堂真正的主人,電子白板真可謂讓小學習作教學“柳暗花明”。
關鍵詞:電子白板;教學;習作;應用
電子白板整合了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同時又保持普通黑板這一教學手段的優點,更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潛能,為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方便,讓小學習作教學“柳暗花明”。以下是我在學習、使用電子白板進行習作教學后的一些感悟。
一、豐富的共享資源,真正實現自主習作
傳統的習作教學,大多數老師下載和制作一個簡單幻燈片,上課時教師先把教材中的“習作要求”作簡單描述后,再讓學生動手習作。這種單一的、孤立的幻燈片畫面,對于小學生來說相當單調乏味,學生們又怎能寫出理想的習作?
電子白板取代了單一的幻燈片教學,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一個豐富的資源平臺。在三年級下冊二單元的習作教學中,課前我搜集了大量的資源,把需要的各種教學資源保存到電子白板資源庫中,以便課堂上隨時調用。在導入習作時,我利用“電子筆”播放了**年北京霧霾的畫面,蘭州自來水苯超標,未來24小時不能飲用的報道,接著我又把全國不同程度受污染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初步感知人類對環境的污染,為寫好本次環保習作做好了鋪墊。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習作是要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學會真情寫作,還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電子白板這一豐富的共享平臺,更好地處理了教師與學生的位置,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營造愉快的習作氣氛,提供放手習作自由環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實現自主習作。
二、指導習作,變靜止為靈動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習作之本。”學生在習作中往往會遇到“無米下鍋”的問題。他們的生活范圍是極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活范圍又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在電子白板進行習作教學環境下,我從資料庫中將學校附近變化的圖片,讓學生逐一觀看,學生一看到這些熟悉的圖片倍感親切,這時我鼓勵學生走上講臺,看著圖片為同學們介紹我們周圍發生的變化,學生們對熟悉的事物有感而發,陸續上臺各抒己見,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一段話便有條有理地說出來,此時此刻,靜止的習作課堂靈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