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看待歷史教學中合作學習

看待歷史教學中合作學習

2024-07-31 閱讀 2569

怎樣看待歷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發布者:林彩紅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要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合作學習是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問題探究過程中必要的步驟。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追求的只是可見的形式。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窄化成了對課堂教學行為改變的追求:變教師講授為小組討論,變個別提問為小組匯報,變課堂桌椅的“秧田式”排列為“圓桌會議式”擺放……。

以下是自主合作的歷史學習課例:“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老師將四個子目分給四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討論一下,提煉出本目的基本史實,并且回答輔體部分的學習思考題。學生或兩人或四人地進行了討論,也寫寫弄弄的。老師問:討論好沒有?學生回答:沒有!過了一會,老師再問:看好沒有,討論出結論沒有?學生再答:沒有!大約20分鐘以后,自學和小組討論結束了。(其實根本不要這么長的時間)老師開始讓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情況。匯報者并非小組推出的代表,他們或者是集體“起哄”喊出場的某某或者是老師點名出場的某某,這些學生走到講臺前陳述史實時,多數學生心不在焉,他們的陳述似乎只是協助老師完成一個程序,缺少探究問題的理性和陳述的激情。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方式,但合作里蘊涵著一種價值取向,合作是一種人生態度。教師更為注重的應是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組織學生學習歷史時,必須關注合作討論的本身,每個學生都參與了嗎?每個學生都能夠發言嗎?小組成員彼此分工、眾人拾柴了嗎?合作并不在于傳遞了教學過程的接力棒(固然這是需要的),更在于合作討論過程中表現出的為人處世、生活姿態。作為一種價值觀的合作學習,注重的是學生合作品質的培養、合作精神的養成。它意味著我們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把同舟共濟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意味著我們要求學生能以一種合作者的眼光來分析人、觀察人,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希望學生在面臨“合作”或者“單干”的二者擇一的情境中能夠更多地選擇合作?!叭诵?,必有我師?!币呀洺浞值莱隽松献髋c交流的活力,這實際上表達了一種社會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寶貴的學習資源,尤其是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的歷史學習,我想,應該是更加明顯的。

篇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培訓方案

1.班級一般設置8人組6個。

1、二人組(同位組):以互助互查為主的組織形式。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尤為必要。使用學案自主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落實,一般問題的交流互動,發揮兵教兵的學習方式等,都可以采用二人組(同位組)的組織形式去解決。

2、四人組(合作小組):以合作探究為主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問題、疑難問題、創新研究都可采用四人組的形式去活動;需學生討論的疑難問題、生成問題的篩選,展示交流學生的推薦也可利用四人組的形式去完成。

3、八人組(合作大組):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八人組討論解決。

2.小組建設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形式建組階段。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幾項任務:小組名稱、自薦組長、小組口號、小組成長目標、小組行為守則。討論并形成文字,做成海報,張貼上墻。一般學生都會熱情高漲,有利于小組的建設。組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小組意識,同時也是明確或認同本組的目標。

第二階段為精神建組階段。通過活動前的小組口號、成長目標、小組紀律的宣讀,強化團隊意識、目標意識與紀律意識。使小組精神內化成每個組員的信念,并指導其行為。在各項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和活動強化小組意識。讓每一位學生和班干認同本小組并逐步形成小組榮譽感。在這一階段非常關鍵,要趁火打鐵把小組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階段為榮譽建組階段。這個階段其實真正的小組(集體)已經形成,學生之間有互助意識。小組的一些特征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組員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促進性的互動;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精神建組階段非常關鍵,如何促進小組形成?

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學會中心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發言的規則是弱者先說,強者補充。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每周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了解小組工作情況,鼓勵小組長的工作,交流經驗,彌補不足。每周班會內容必須有關于合作小組情況的總結,堅持“表揚到人,批評到組”的原則。

篇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山西大同同煤一中衛曄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學生的作業形式,從作業設計原則和作業類型兩個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并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新型快樂趣味性自主合作創新

英語課外作業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但中學英語教學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量大而且形式單一:抄寫單詞5遍、10遍,背誦和抄寫對話或課文……長期以來沉重的作業量、枯燥乏味的作業內容、機械重復的勞動,這些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收效甚微,很難達到激趣、鞏固的目的,而且更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淡化了學生的主體色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傳統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解放出來,從新型的作業中真正體驗快樂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作業設計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指的就是“興趣”。而興趣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所以英語作業首先切忌枯燥,要以無窮的樂趣吸引住學生。一旦學生對英語作業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以積極的心態自覺自愿地去認真完成,反之則是敷衍了事。

2、多樣性原則

山珍海味也會有吃厭的一天,何況是學生每天要面對的作業。孩子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他們反感長期做同一類型的作業,只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作業才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戰斗欲望”,鼓舞他們不斷的攻克自己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堡壘”。

3、實踐性原則

知識的學習在于能力的轉化并運用于實踐。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書面的成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英語教學需要培養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樣,新型的英語作業要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勝利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層次性原則

鑒于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學生會在英語學習中反映出一定的差距。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同樣在作業的布置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原則,做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保證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

5、合作性原則

傳統的作業都是學生單獨完成,并且教師也十分在乎學生是否獨立完成作業。但作業的形式豐富了,教師也要注重作業設計中的合作性,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根據情況可小組合作完成,或師生、家長與學生配合完成。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團結協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