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好培養合作意識
如何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好的培養合作意識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因為能夠促使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同時又能較好地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對這種學習方式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必要的組織、流于形式學生缺乏必要的認識、使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個別學生的“一言堂”等等。本文將從建立學習共同體、建立良好的合作行為、在課堂中滲透合作意識三個方面來談怎樣培養和提高合作意識,為今后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的提高提供一些解決辦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意識
21世紀,學會合作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與此一致,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就體現了該實質。因此,倡導合作學習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但倡導合作學習,不應該為合作而合作,而應該考查小組的每個成員是否都積極參與到有著共同目標、明確分工的學習活動中去;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會贊賞別人;小組成員是否真正達到知識技能上的優勢互補;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等品質是否顯現并得以培養等等。
一合作意識的概念
合作意識是指個體對共同行動及其行為規則的認知與情感,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人的合作意識是隨人整個心理和行為活動能力的增強而逐漸發展,但并不一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
二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意識的缺失
信息技術老師希望通過合作學習能給學生帶來什么實質性的轉變?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合作學習的主要集中點是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而不是學生整體性的發展,這樣就會導致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自行其事。這樣,每個學生的小組身份都會因為教師的安排而隨需改變,信息技術課上剛剛結為“盟友”的小組成員轉眼間到了下節課就成了“對手”。這種短暫的“結盟”既不利于學生相對穩定的合作團體意識的形成,更無益于學生人格的穩定發展與養成。
其次,在小組成員中出現了“小權威”,信息技術課堂學生任務一出,小組成員看似忙開了,可仔細一看,基礎好的同學,卻成了“包干戶”,什么都給做好了,基礎差點的就有了“依賴”,就這兒點點,那兒點點,或是偷偷玩玩小游戲,做一些無關的事情,結果這節課只是幾個同學在認真學習。其主要原因是小組成員在小組內參與機會的不平等。這與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悅,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發展等是事與愿違的。
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往往會在不恰當的時間進行交往,或者在教師作為組織者更合適的時候硬要充當組織者。此外,這類學生甚至可能會通過違反課堂社會準則的方式來吸引教師和同學的注意,這無助于教育教學目的的實現,相反,還可能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這種反感肯定會對超社會行為者的學習需要產生消極影響。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努力培養合作意識。
三如何培養合作意識
(1)建立學習共同體
產生這種情況也因為現實的一些問題,如時間問題,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實施得好,必須要進行相關的活動,如小組集體榮譽感的建立,小組內成員合作意識的建立,班級要有一個整體的氛圍。
這些事情在課堂上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如果做得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集體榮譽感的建立會在以后的討論和完成工作中真正用起來,而且每個成員都知道了自已的工作,每個人都感到自已是集體的一部分,而且都想讓本小組爭第一,自已爭第一。這樣就很容易成為一個班級氛圍。一種合作的文化就建立了,有了這種文化以后什么事都好辦的多。
(2)建立良好的合作行為
可能有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合作,這樣還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為,尤其要做好下面幾方面的工作:
1.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所謂傾聽,是指細心地聽取。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非常專注而且有耐心地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所以教師要加強學生傾聽行為的培養。指導學生專心地聽別人發言。要求學生在聽取別人發言時,眼睛要注視對方,并且要用微笑、點頭等方式給對方以積極的暗示;指導學生努力聽懂別人的發言。要求學生邊聽邊想,記住(筆錄)要點,并考慮這個發言有沒有道理;指導學生尊重別人的發言。要求學生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有不同意見必須等別人講完再提出來,聽取別人發言時,如果有疑問需要請對方解釋說明時,要使用禮貌用語;指導學生學會體會和觀察。逐步要求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體會看法和感受。
2.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
培養學生先準備后發言的習慣。要求學生在發言前認真思考,能圍繞中心有條理地表述,必要時可以做一些書面準備;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要求學生在闡述自己的思想時,能借助解釋的方式說明自己的意思。
3.養成良好的“求助”與“幫助”習慣
合作學習過程中,信息交流主要是在學生之間發生的,學習任務的完成通常也是在同學間相互磋商的基礎上達成的。因此,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求助”和“幫助”的行為。要求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時,要及時向同學請教,并且能說清楚自己不懂或不會的地方;要求學生求助時要有禮貌,請教對方要用商量的口吻,用“請”字,接受幫助后要表示感謝,等等;要求學生主動關心別人,學會對同學說“不懂找我,我會幫助你的”;要求學生向別人提供熱情、耐心、有價值的幫助。
(3)在課堂中滲透合作意識
1.相互觀看
互看指學生在做信息技術上機課時相互觀察、相互啟迪、相互學習。可在小組內讓一位同學實驗,其他同學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這樣其他同學既可觀察此同學的操作是否正確,又可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可謂“一舉兩得”。
2.相互幫助
這里的互助是指實驗操作中和發生困難時的互助。有的信息技術內容操作起來比較復雜,這是小組內分工合作的好機會。
3.頭腦風暴
在小組合作時可以利用頭腦風暴。組內成員有了新觀點和想法時,他就大聲說出來,別的小組成員在他人提出的觀點之上建立新觀點。所有的觀點被記錄下但不進行批評。只有頭腦風暴會議結束的時候,才對這些觀點和想法進行評估。
4.鼓勵與展示
信息技術老師可以激勵學生,看哪組相互配合得好,如最先找到實驗方法,觀察到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果,及時給予獎勵,或請領先的小組給別的小組介紹經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期和后期都需要一定的展示工作,這個展示工作包括組內成員和組間的。這些展示可以是讓小組直接承現實驗結果,也可以是以ppt,板報匯報等形式,甚至可以是博客反思等。并根據預先的評價量規設置最佳小組和最佳個人獎。并發獎狀和禮品攝影留念。這些都可以很好得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篇2: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培訓方案
1.班級一般設置8人組6個。
1、二人組(同位組):以互助互查為主的組織形式。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尤為必要。使用學案自主學習效果的檢查與落實,一般問題的交流互動,發揮兵教兵的學習方式等,都可以采用二人組(同位組)的組織形式去解決。
2、四人組(合作小組):以合作探究為主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問題、疑難問題、創新研究都可采用四人組的形式去活動;需學生討論的疑難問題、生成問題的篩選,展示交流學生的推薦也可利用四人組的形式去完成。
3、八人組(合作大組):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八人組討論解決。
2.小組建設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形式建組階段。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幾項任務:小組名稱、自薦組長、小組口號、小組成長目標、小組行為守則。討論并形成文字,做成海報,張貼上墻。一般學生都會熱情高漲,有利于小組的建設。組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形成小組意識,同時也是明確或認同本組的目標。
第二階段為精神建組階段。通過活動前的小組口號、成長目標、小組紀律的宣讀,強化團隊意識、目標意識與紀律意識。使小組精神內化成每個組員的信念,并指導其行為。在各項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和活動強化小組意識。讓每一位學生和班干認同本小組并逐步形成小組榮譽感。在這一階段非常關鍵,要趁火打鐵把小組建設落實到每個人的心中。
第三階段為榮譽建組階段。這個階段其實真正的小組(集體)已經形成,學生之間有互助意識。小組的一些特征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組員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促進性的互動;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精神建組階段非常關鍵,如何促進小組形成?
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學會中心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發言的規則是弱者先說,強者補充。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每周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了解小組工作情況,鼓勵小組長的工作,交流經驗,彌補不足。每周班會內容必須有關于合作小組情況的總結,堅持“表揚到人,批評到組”的原則。
篇3: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打造高效信息技術課堂
摘要:近年來由于電腦的普及、城鄉差別等原因,使得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而我們的信息技術課本內容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都是從零開始,也就是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教起,這就造成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很被動,很難掌握教學內容,教的深了、淺了都達不到教學效果,很難兩者兼顧。然而不管學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參差不齊,教師都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而只有選取最佳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讓學生對每節課都有新鮮感。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最佳教學形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團隊意識評價機制
在近幾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我發現由于城鄉差別的原因,班級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因城市中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早已掌握了課本上的操作內容,實際操作也很熟練,因此上課時根本不愛聽,不是上網,就是玩游戲;而有一部分農村來的學生,由于從來都沒有使用過計算機,甚至連鼠標都不敢動,生怕把計算機弄壞了……因此在課堂上教得深了,一般學生接受不了,教得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又坐不住了。講操作技巧時,我邊講邊在主機上演示,自認為做的盡心盡力,可是到下面一看,會的學生在干其他的事,問他們為什么不聽講,說是會,讓他們操作,有時他們比我操作的還熟練;另一部分沒接觸過電腦的學生是一問三不知,等于你是白在上面表演了一番,連個合格的觀眾都沒有。因此剛上班那陣子特苦悶,經過這幾年的學習、摸索,我覺得不管學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參差不齊,教師都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而只有選取最佳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讓學生對每節課都有新鮮感。我個人認為作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的、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和組織實施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