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模式嘗試
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模式的嘗試
丹巴縣城區(qū)第一小學校李娜
新課程改革要求每位教師積極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轉變與更新教育觀念,改進傳統的教學行為,增強課程改革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心態(tài)投入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能跟上新課程理念的思想,同時為了讓學生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能與老師一起完成多種教育活動,做到全體參與和全程參與,我在教學中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了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領導者,或者說是引路人。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為他們創(chuàng)設自主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如:在教學《難忘的啟蒙》這堂公開課時,我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發(fā)現學生都非常的緊張,如果按原計劃進入課題,效果一定不會很好。于是,我急中生智,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昨天,有一位同學來向我請教補充一個作文題目《難忘的----》,我告訴他對于這樣的題目,我們班的同學最拿手了,我讓他們幫你補充。所以,今天在上新課之前請大家先幫他補充一下,好嗎?”一下子,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緊張的氣氛沒有了。他們眾說紛紜,各抒己見。其中,有一位同學補充的是“難忘的童年生活”,我由此來引出了新課:對!同學們的童年生活是難忘的,而童年時的啟蒙老師更是讓大家難以忘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難忘的啟蒙》就是與童年生活、與啟蒙老師有關的。出示課題后,提出問題“啟蒙”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學習理解,然后再自主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提出第二個問題:作者的啟蒙老師給他的一生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請大家自讀課文、自主學習弄懂:課文回憶了啟蒙老師的哪幾件事?其中,哪件事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哪件事你最不容易理解?
在讓學生自主學習時,要求學生的學習一定要有質量。這樣,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才不至于因無話可說而保持沉默,而老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對差生要進行指導。在給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后,進行全班交流,讓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老師肯定每位同學的優(yōu)點,再提出自己的觀點,使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與老師之間是平等的,是朋友關系,這樣才能有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
二、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可以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生按性格、能力及基礎等條件進行搭配,全班分成4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老師在分組前先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及自己所處的地位。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請小組幫助解決,提出小組討論后未能解決的問題。在學生互助、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參與到討論中,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適時引導,讓他們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并注意鼓勵差生把自己的觀點、想法告訴其他同學,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篇2:美術新課程教學評價改革學習筆錄
淺談美術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改革學習筆錄
志仲中心學校:劉江月
教學評價改革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美術教學評價,一般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評價,一是對教師“教”的評價,二是對學生“學”的評價。(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后者。)現行的美術教學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評價以技能評價為惟一標準;二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三是只有教師評價,沒有學生評價。四是只有作業(yè)評價,沒有相關的美術活動評價。五是評價過于簡單,草率,不著邊際。這與新課程理念是完全相違背的。為了落實新課程理念,小學美術教學評價要進行“四大”轉變。
一是變“靜態(tài)評價”為“動態(tài)評價”。
一線的美術教師常用的評價方式是學生完成作業(yè)后,教師用紅筆打優(yōu)、良、合格等等第。認真的老師可能還組織一些課堂反饋。這樣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種沒有任何激勵效果的評價,一是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關注,二是不被學生所看重。面對新課程理念,我們的教學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努力讓“靜態(tài)評價”變成“動態(tài)評價”,既評價結果,也評價過程,更評價態(tài)度。在動態(tài)評價學生美術作業(yè)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二條是“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簡單易行的美術活動表現評價一般是由教師(評價者)在上課或聽課時,客觀地觀察、記錄學生美術學習行為,便于在課后進行較深入的分析和評價。評價的記錄方式主要是筆錄。學生美術活動表現評價包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精神、學生的美術操作技能、對于問題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對于各種教學情景和創(chuàng)作時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及與同學交流表達自我觀點的能力等。
通過一階段的觀察,教師匯總分析,再進行個別反饋。對相關學生提出學習建議和努力的方向。實驗結果表明,受到建議的學生進步很大,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二是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
許多教育家呼吁:“評價應多幾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將會多一批好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顯性的美術知識技能掌握和運用情況,也要評價隱性的學生的個性、情感態(tài)度、習慣等。多元評價,是相對于一元評價:“畫得像不像、技法好不好、色彩艷不艷”的惟一標準。但也并不是沒有統一標準的隨意性評價。它的前提是作業(yè)設計的科學。即“美術作業(yè)要求”的設計要體現兩個基本原則:“美術”的原則和“教學”的原則,即兼顧“美”和“術”。“美”就是指作業(yè)具有“創(chuàng)造”和“審美”等屬性,教師美術作業(yè)設計必須明確相應的要求。“術”是指每次美術作業(yè)總是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要求,這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而評價就是檢驗其掌握的程度。多元評價就是指能夠圍繞作業(yè)要求,避免單一的對“術”的評價,要求教師能兼顧“美”的原則,同時還能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表現。
那么如何科學設計美術作業(yè)呢?
與美術課程的總目標相聯系,結合具體教材教學目標,美術作業(yè)要求可由“基本要求”、“具體化”和“可選部分”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正是美術作業(yè)多元評價的主要內容)如:我在上蘇教版第七冊第14課《近大遠小》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作業(yè)要求:
(1)基本要求:用鉛筆淡彩的方法畫一幅風景。(用什么方法做什么練習。)
(2)具體化:通過對樹木、街道(公路)、建筑等景物畫出風景的近大遠小的現象,注意具體景物的高低、疏密、大小關系,力求產生縱深感。(對基本要求的具體化、補充說明或要注意的問題。)
(3)可選部分:允許學生可用自己喜愛的工具和材料進行表現,可以是鉛筆風景,也可以是水粉風景,或是彩色水筆風景。(提供學生自由發(fā)揮、個性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樣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會感到非常具體,經常使用能明顯增強“目標意識”,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習質量。這一作業(yè)要求同時也是評價美術作業(yè)的指標,經常使用就能讓學生養(yǎng)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習慣,從而逐漸學會學習。
其中“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技能目標和認知目標,即對于“近大遠小”是否理解和掌握。對象是畫一幅自選的風景,只要學生作業(yè)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已經達標,應當給予合格。“具體化”是區(qū)分合格以上作業(yè)的優(yōu)劣等級的依據。這兩項強調了這一課的技能目標和認知目標,具有制約性、規(guī)定性,可以采用相對定量的評價。“可選部分”是審美情感、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是情感目標和創(chuàng)造性目標的體現,可區(qū)分作業(yè)的生動性、表現力,允許學生個性發(fā)揮,也允許評價者根據自己審美標準來判定,具有相對的彈性、靈活性,一般多采用定性分析的評價。二者結合起來,就符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教育功能,認識自我,教學,課程,美術
篇3:新課程改革中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內容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說話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寫作的有力基礎。口語交際的訓練就是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逐步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時代潮流的跨世紀人才。
[關鍵詞]新課程策略想說敢說會說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知識就是財富,口才就是資本。”說話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寫作的有力基礎。我認為口語交際的教學訓練,就是想辦法讓學生話不離口,出口成章,逐漸從“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過渡到“我想說,我敢說,我會說”,為寫作和更好地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呢?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改革探索,下面談談本人實行的幾種教學新策略。
一、拔動心弦,誘發(fā)“想說”欲望
在語言活動中,強烈的表達欲望是語言生成的精神動力。口語交際,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學生開口說話,通過自由的發(fā)言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擔心學生敢不敢說,說得好不好,而是先要拔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有“想說”的欲望。只要學生產生了想說的欲望,他們的語言就像打開了閘門的溪流源源不斷。
教學中,我常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拔動學生的心弦,誘發(fā)其“想說”的欲望。按現有的生活經濟條件,小學生都有洋娃娃、機器人、汽車、飛機等各種各類的玩具,那些玩具往往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只要老師問一問他們都有哪些玩具,他們?yōu)槭裁聪矚g,學生就會如數家珍般滔滔不絕。因此,在進行《介紹物品》這一節(jié)口語課教學時,我就請學生先介紹一下自己有哪些玩具,最心愛的玩具是什么玩具,再向大家說說這個玩具叫什么,是什么樣的,怎樣玩的,最有趣的是什么。一旦拔動了學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他們就敞開心扉,樂滋滋地富有童真地展開交流。
這樣,說者暢所欲言,聽者聚精會神,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學生由課外自發(fā)地說轉化為課內自覺地說,養(yǎng)成想要表達的習慣。再延伸到課外,到不同的地方,見不同的人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欲望和沖動。
二、營造氛圍,激發(fā)“敢說”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