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優秀電影提高同學情智素質實驗研究方案

優秀電影提高同學情智素質實驗研究方案

2024-07-31 閱讀 8805

一.課題的提出中同學正處在被人稱為“黃金時代”的青少年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個體生理上快速改變,心理發展中出現了許多質的飛躍,人生觀逐步形成,人格日趨幼稚,也正是由于中同學生理變化快速、社會經驗缺乏與適應能力缺乏,加之現代社會急劇變化,中同學階段所經歷的心理抵觸、矛盾和困擾,比起處于其他年齡階段的個體來說,又是比較特殊的,其體驗也是比較強烈的。法國作家巴茲曾說:“未來的學校應該培育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感性,使同學成為熱愛生活的人。”中學教育,直接面對的是正在生長的精神實體――人。因才是完整的教育。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陶冶中同學的情操、塑造中同學的品格、建構中同學完美人格等,幾乎都沒有被當前的中學教育所容納,這就使得局部中同學的人格在無正確引導下得不到全面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與兵貴神速,使他們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當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物質財富,與嚴重的社會問題并存;空虛、失落、無目的的社會病,文化上的趨俗、趨眾、數字化特征日益突出;情感與技術的危機以和中同學人格經受未來社會的洗禮等,是當代教育必需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因此,對當前條件下中同學人格發展中的矛盾和抵觸,作一些分析和研討,并尋求相應的對策,促進中同學人格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必要的。人類發明電影一百多年來,勝利拍攝了許多經久不衰,淘汰不掉,內容永不過時,值得少年兒童觀看的經典影片,這些影片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包括著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效果,這是提高同學素質的珍貴資源。當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面對高新技術的發展,從保守文本教學,走向超文本教學的電子時代,廣播電視不可防止的影響了兒童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有關部門統計,美國、英國、中國兒童平均每天觀看電視的時間分別為4、5、2小時;據中國廣播公司統計,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總課時約1.2萬小時,而在這個階段看電視的時間約1.8萬小時。我們必需順應時代的發展,讓小朋友們系統批觀看最好的最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經典影片,這不只是一種可能,而且是一種社會的現任。為此,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利用相對完善的電化教學設備,配合我校“情智并舉”的育人目標,研探優秀電影在提高同學“情智”素質方面的功用。二.實驗假設我們假設,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充沛利用優秀電影的教育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同學的情感商數和智力商數。(一)理論依據1、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電影課的開設,拓寬學科知識覆蓋面,加強同學知識信息的攝入量,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徑。2、電影課是將人類積淀的優秀影視文化資源,轉化為直接利用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全面提高同學的知識能力,改善兒童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3、電影課以多媒體超文本方式,實現人類文明的傳送,發明適應信息社會所需要的教學方式,電影這種超文本載體,遠遠大于單媒體負載的信息量,可以給兒童畫面、語言、音樂等復合刺激,大大提高學習效率。4、電影屬于多媒體技術的外在表示,有其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的特點,同學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通過各種器官全方位、多渠道的去感知、理解、體會,這將有效地促進同學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二)技術條件進入21世紀,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社會信息化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在我校各個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和教育手段現代化方面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為適應教育在信息化條件下的發展變化,針對“優秀電影提高同學‘情智’素質的實驗研究”,我校在信息化教育教學設施方面將繼續完善以下幾個方面:1.完善信息化教學設施的配置,增加多媒體電影室的配置,以提供足夠的聲室服務電影的播映。2.整理、收集優秀電影的相關資料,在學校資源庫中,加設專題資料庫,配置專人負責資料的整理與更新。3.教師的培訓――配合課題開展的需要,請專家教授開講專題講座,增加教師的電影欣賞的常識,提高教師的鑒賞能力,增強教師的業務素質。4.創設影視鑒賞的氛圍,為了課題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充沛發揮本校電教方面的優勢,充沛發揮學校的網絡資源,使同學網上發表自身的心得體會,通過互動交流,提高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三.研究的變量(一)自變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滲透教育,提高同學的情感商數和智力商數。(二)因變量――同學的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以和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三)干擾變量――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教師對同學進行藝術欣賞的指導能力、學校教學環境。四.實驗目標(一)通過實驗,殷選出適合中同學觀看的優秀國內外電影片。(二)通過實驗,驗證優秀電影資源對于提高同學素質的重要作用,推動優秀影視資源的教學應用。1、優秀電影對同學價值觀和人格品性轉變的促進。2、優秀電影對同學發明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促進。3、優秀電影對同學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的促進。五.實驗方法和步驟實驗研究主要采用實踐研究法,通過開設電影課以和座談研討等形式開展;從**年10月到20**年9月,分三個階段進行。(一)課題實施流程教師選片信息反饋集體備課,擬訂問題播放影片同學觀看影片,教師導引、獲取信息教師填寫記錄同學交流心得,教師輔導、引起思辯同學發明性學習賞析影視內容,同學模擬、回味體驗學校組織影視活動搜集整理資料,建構體系、歸類編排課題組建構教學體系學生(二)教師指導流程教師導語信息反饋播放電影觀看前精心選片,設置懸念介紹背景,提出目標觀看中導看點撥,突出重點注意觀察,導點結合觀看后問卷反饋,拓寬視野組織討論,開展活動學生(三)活動模式流程教師選片信息反饋集體備課,擬訂問題選準主題,確定內容設計形式,營造氛圍收集素材,精心整合選輯片段,回味考慮輔導點撥,啟思釋疑主題鮮明,形式多樣自我評價,發展個性展示效果,推進深化學生(四)實驗步驟*準備階段:**年10月――**年12月1、制訂課題實驗方案。2、組織實驗課題組,審定實驗子課題。3、組織開題與培訓活動。4、專家專題輔導。5、選出一批適合初中同學觀看的優秀影片。*實驗階段:**年1月――**年9月1、按課題方案,全面開展實證性研究。2、有目的地組織各種研討、交流、培訓、評估等活動。3、邀請專家指導學校課題的實驗研究活動。*總結階段:**年10月――20**年9月1、對課題進行總結,撰寫結題報告。2、將效果報總課題組鑒定、驗收。3、宣傳、推廣電影課題的優秀效果,推動影視教育的廣泛開展。六.實驗檢測(一)檢測內容*文檔資料包括:1.電影課對提高同學素質的研究優秀論文。2.電影課活動方案和總結。3.有關電影課的調查報告。4.同學觀后感。5.電影課的影視資料。6.課題實驗報告。7.實驗論證會會議記錄。*素質目標1.同學觀察力、想象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2.學習效率的提高。3.同學精神生活、精神面貌的改善。(二)檢測方法1.問卷調查。2.形成性測試。3.綜合達標測試。4.對同學學習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水平的觀察。(三)檢測數據處置1.文字資料建立課題檔案,在學校網上加設專題版塊。2.結合調查情況與檢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七.課題組的組織架構(一)課題組主要成員姓名職稱研究專長研究分工職責梁廣治中學一級教育科研管理課題的組織開展組長梁偉棠中學高級德育課題的實施跟進區惠琴中學一級教研課題資料的整理編撰組員區家民中學一級德育初二年級的課題實踐趙愛萍中學一級德育跟進同學品格的變化陳偉寧中學二級信息技術建立影視資料庫李義平中學一級德育跟進同學的交往能力劉穎宜中學二級德育跟進同學的影視興趣鄧淑卿中學二級年級的組織管理初一年級的課題實踐(二)實驗教師:初一級、初二級的班主任負責組織指導影視課,學科教師跟進同學的思想變化。肇慶市端州中學**年10月參考文獻:《優秀電影全面提高學素質的實證研究》施行方案(部課題組)《在小學開設電影課》的實驗研究方案(張遺民)********

篇2: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作為省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為了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開辟學校教育教學的新渠道,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們提出了“以校園電視臺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題。(一)本課題研究的現狀和趨勢1.國內大中小學辦校園電視臺的不少,但把“以校園電視臺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課題來研究的,目前不多。2.校園電視臺的發展方興未艾,它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將日益顯示其生力軍的作用,尤其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校園電視臺是學校建設校園文化,開展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可以通過電視臺的活動,強化思想教育,強化科普教育,強化人文教育,強化審美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才。2.校園電視臺是教師開展電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的好陣地。教師可以通過電視臺,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進行電化教學和cai輔助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降低理解和掌握的難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3.校園電視臺是學生豐富課外生活,提高綜合素質的新陣地。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電視臺的活動,學習策劃、采訪、拍攝、寫作、編輯、播音、導演、主持、表演等,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培養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同時,還能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1.通過校園電視臺定期播放時政、科技、文學、歷史、綜藝等節目,加強思想政治、百科知識、審美能力等的教育。2.組織學生參與電視臺活動,指導學生編、導節目和攝、錄、播、制作節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3.通過校園電視臺,現場直播一些答辯、演講、專題報告會、文體比賽等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推進學校素質教育。4.通過校園電視臺,充分利用教育資料,進行課堂電化教學和cai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5、探討建設校園電視臺的方向方法,形成科學、高效、實用的辦臺體系。課題研究的主攻方向是:(1)選播、編導、制作節目,開展各類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2)利用校園電視臺進行電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3)制作專題片。課題研究的難點項目是:(1)人員的選拔和培訓。(2)活動的策劃和組織。(3)節目的創作和編導。三.課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課題研究的思路:1.確定校園電視臺節目表:時間固定節目周一至周五晚自習前20分鐘國內外重大新聞、校園新聞周一至周五下午課前10分鐘經典歌曲、校園歌曲周二、周四上午課前10分鐘中、英文電視文學周三晚第二節課開始電影教材周六晚周末影院雙周周三校園視點或校園風光時間專題節目時間專題節目2月新學期致辭9月軍訓會操3月高一年級演講賽10月校田徑運動會4月“教學效益評價法”素質考評11月待定5月藝術節12月“研究性學習”課題答辯6月研究性學習專題1月待定備注:配合教育教學活動,適時播放諸如演講會、辯論賽、示范課堂、專題講座、文體賽事(文藝晚會、各類球賽)等專題節目。2.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市電視臺的資源,有選擇地錄制或轉播節目。如:國內外重大新聞、電視散文、第二起跑線、科技博覽、教育電視臺第二課堂、高考專題、動物世界、電影頻道優秀電影、綜藝節目(音樂、舞蹈大賽、舞蹈世界)、大專辯論賽等等。3.配合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演講、辯論、課題答辯等活動,組織專題講座,教師上示范課,自制節目,尤其是選擇師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反映學校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最新動向的節目。可以辦以下幾檔節目:①新聞調查②示范課堂③文體賽事④專題講座⑤演講辯論4、每學期組織教師參加課堂電化教學和cai輔助教學培訓工作,舉辦有關電化教學的大賽,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二)課題研究的方法1.文獻法、實驗法用于電視臺活動的開展2.調查法、統計法用于電視臺活動的檢測(三)課題研究預計進度~年3月―6月1.完成課題研究方案;2.選拔并培訓電視臺學生工作人員(如小記者、播音員、編輯等)3.制作電視節目表;4.開展各類活動,編導、制作、播送節目;5、開展教師課件制作比賽或電化教學示范課活動。6.問卷調查;7、研究性學習專題片8.階段性小結。~年9月―12月1.完善課題研究方案;2.選拔并培訓電視臺學生工作人員;3.開展各類活動,編導、制作、播送節目;4.問卷調查;5.舉辦“看電視、辦節目”征文大賽;6.舉辦電視臺活動策劃大賽;7、我愛我校專題片.8.階段性小結。~年1月―3月1.電視臺學生工作人員才藝表演;2.結題報告,成果展示。四.課題研究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條件1.課題研究的硬件:校園電視臺的主要陣地:演播室、編輯室、主控室;主要設備:雙向控制閉路系統,攝、編、播系統。主要資料:電子音像資源庫2.課題研究的軟件:課題組組長鐘倫勝,從教*年有余,是省級大型課題《教學效益評價法》的成員,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同時擔任學校電教組組長,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課題組副組長郭建平,是中學語文科高級教師,曾獨立承擔過省級科研課題,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組員匡紅梅、郭正興、邱德平3人,一個是有較豐富教學科研經驗的語文教師,另兩個是專職電教員,有很強的實踐能力,有足夠的時間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五.課題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及使用范圍1.預計去向:形成“辦好校園電視

臺,建設校園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體系。2.使用范圍:本課題研究形成體系后,將可用于學校,工礦企業等的文化建設和宣傳報道工作。六.經費預算1.購置音像資料2.添置硬件設施3.配備辦公用品4.自制成果展示片。##中學“以校園電視臺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篇3:介紹兩到三本有助于教師專業素質提高史學專著

介紹兩到三本有助于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史學專著

一、韓兆琦、趙國華:《秦漢史十五講》

本書以專題講座形式,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角度講述秦漢歷史。講述風格深入淺出,具有很強可讀性,特別對一些普通讀者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盡量在學術研究角度給予詮釋和辨析。

同時專題設置在傳統偏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史之外,特設附錄十篇,以求展示秦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多個層面,使讀者能夠全方位了解秦漢歷史,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歷史的豐富多彩。

二、柏楊:《中國人史綱》

本書以世紀為經,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寫到20世紀初;以事件為緯,內容涵括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暢生動,結構精練緊湊。

在體例上,本書有至少以下突出的特點:

作者常常開門見山又一針見血地進入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關鍵的人物,分析勾勒,寥寥數筆,便使歷史中那些老朽的事件和人物神采頓生,也使隱藏在歷史積塵下的規則與真相昭然若揭。

每章最后的“東西方世界”一節,別具匠心和視野。宋明之后,尤其是十六世紀開始,西方政治文明突破性地發展起來,科技之光興起,中西方的發展遂于此分道揚鑣,并終于導致十九世紀以后中國社會的不堪收拾。今天的人在扼腕嘆息之余,更應該明白到,不僅僅從中國來看中國歷史,和不僅僅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多么必要和意義非凡。

本書特有的以世紀分章和以問題分節,不以帝王年號而以普遍的公歷算法來紀年,和將一個世紀分成十個年代來分別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書脈絡清晰,重點主題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閱讀。

教師,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