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探索和研究》結題報告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探索和研究》結題報告

2024-07-31 閱讀 6599

一、課題的提出(一)研究背景現行的數學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基本的組織形式進行課堂活動。它是把同學個體學習組織成群體學習的一種活動形式。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教學是封閉的,教育活動形式單一,方法呆板,數學學習與生活嚴重脫離,同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依和性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學習”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新的教育觀念逐步形成,培養同學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同學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養同學的探索意識,使同學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已成為新的課程規范之重要內容。如今的數學并非只是算術與幾何,而是由許多局部組成的一門學科。它要求處置各種數據、數量和科學觀察,進行推理、演繹和證明,形成關于各種自然現象、人類行為和社會體系的數學模型。因此,改革保守的數學教學模式和同學的學習方式,突出數學應用價值,培養同學數學意識,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已成為數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二)研究意義1.有利于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針對保守數學教學為考試而教數學、學數學,數學教學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等現象,強調同學通過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強調數學與其它學科、數學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同學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數學意識,強化實踐意識,進而培養同學的實踐能力。2.有利于全面發展同學的潛能。好動、好奇是小同學的天性。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生長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所涉和的問題絕大多數來自于社會生活,甚至是來自于同學所熟悉的身邊,這樣的問題容易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喚起同學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欲望,在教師的參與指導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合作等方式,發現數學問題,并發明性加以解決。3.有利于同學心理和諧發展。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溢心理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特殊的心理認知過程。心理學研究標明:同學在不同狀態下的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假如同學具有積極的心理狀態,他們的思維就敏捷,記憶力強,對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反之,同學處在一種消極、被動狀態,學習勁頭就缺乏,注意力分散,反應緩慢。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研究正是適應了小同學這一心理發展要求,使他們一直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一旦教學所提供的資料和數字問題能觸和到同學心靈深處,同學就會迸發極大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時提高學習興趣,使同學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勝利感不時的得到強化。(三)、理論依據1.哲學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認為,人們的認識是一個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循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實踐既是認識的動力又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數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時實踐的過程。人類認識事物,尤其小同學是對復雜事物的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經過多次反復,是一個積極的、能動的反映過程,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過程,這是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2.腦生理依據。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兩半球基本上是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左腦傾向于用詞語進行思維,右腦則傾向于以感覺形象直接思維,大腦兩半球具備一種合作關系,兩半球雖然功能不同,處置的信息不同,但在完故意理活動時,又是協同統一一起作用的。因此,在小學階段,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促進同學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以和協同活動,是提高同學認識能力和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物質基礎。3.心理學依據。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知識,是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力而發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同學必需在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新的數學學習資料與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通過活動增加同學的感性經驗積累知識,為學習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協助。4.學習方式依據。人類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體驗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形式,同學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而發現學習,同學必需通過對自然現象,文字資料等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并進行交流,檢驗和評價來完成,數學實踐活動不只是要加強體驗學習、發現學習,還要改善接受學習,探求接受學習的新形式,使同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與喜好。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對實踐活動的研究在國內外的不同領域自古有之。辨證唯物者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規范。波利亞研究標明“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年3月《小學教學研究》上發表“實踐

篇2:數學實踐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社會、分析社會、認識社會,初步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活動原則:

1、學科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必須緊緊圍繞運用數學知識這個中心,必須緊扣數學教材的內容;

2、實踐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必須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必須是學生的考察、參觀、訪問、制作、公益勞動等的實踐活動;

3、全員參與的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應是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決不是教師或個別學生演示,或部分學生操作,其他學生看熱鬧,只動口不動手的活動;

4、知識的應用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要

使學生學以致用,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與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因素,讓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探索創新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實踐活動,對于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教師不必多加限定,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大膽地進行嘗試,努力有新發明、新創造地完成任務;

6、活動多樣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方式的多樣性包括活動場地的多樣性: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活動方法的多樣性:如參觀、訪問、思考、制作、觀察、實驗、調查、討論、閱讀、操作、競賽、表演等;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等。

三、活動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包括:百分數(二);比例;圓柱、圓錐、球;簡單的統計以及整理和復習等,根據教材的這一教學內容,確定六年級下學期的數學實踐活動內容為:

1、根據教材百分數(二)的教學內容,進行以《小小銀行》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儲蓄的意義及儲蓄方面的有關知識,活動時間在三月份。

2、根據教材圓柱、圓錐、球這一部分知識,進行以《做一做》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的立體幾何知識,學做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活動時間在

四月份。

3、根據簡單的統計這一知識,進行以《簡單的統計》為主題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簡單的統計,活動時間在五月份。

四、活動組織:

1、根據學生居住范圍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出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組長,小組的成員要兼顧學生各方面的表現,并對各小組的活動提出要求。

班主任老師要與社區、單位等取得聯系,征得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請家長幫

忙,對于學生的活動能給予方便。

2、小組活動的時間以學生的業余時間為主,如周六、周日、節假日等,活動的方式以小組活動為主,也可以在小組長的協調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動。

3、把每周五夕會的十分鐘時間定為各小組實踐活動的交流與總結時間,班主任教師要了解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對活動的形式、內容等進行合理的調整,以達到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有效調控;同時各小組長要對一周來的活動情況進行總結,并提出下一周活動的具體要求。

五、活動步驟:

1、學生按劃分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帶領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本學期數學

實踐活動的主題來確定。每月的具體活動內容如下:

三月份:

活動主題:《你喜歡什么電視節目》

調查的主要內容:了解周圍人們對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

四月份:

活動主題:《做一做》

活動的主要內容:

(1)搜集長方體、正方體、硬紙盒、實物等。

(2)把搜集到的實物用剪刀剪開,觀察各形體展開的面的形狀,各部分尺寸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3)準備做紙盒用的硬紙殼。

五月份:

活動主題:《簡單的統計》

調查的主要內容:

(1)調查近幾屆奧運會中國隊獲得獎牌的情況;

(2)本校各年級男、女生人數的情況;

(3)在教師的組織下實際測量各小組學生的身高,體重,并計算各小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與平均體重。并記錄所測量的數據。

2、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各小組調查的材料進行篩選,刪除與數學知識關系不大的內容。

3、在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學生都參加的數學實踐活動課。(活動時間不限于40分鐘,把準備的活動內容進行完。)

篇3:國慶節飲食與健康數學實踐活動方案

一、活動背景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們獲得健康的重要保證,要成為健康的人,除了要講究和注意,衣、食、住、行的科學和衛生外,重要的還要有足夠的營養食品供給。然而,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并沒有被大家所重視。現在很多孩子的飲食很不合理,偏食、挑食現象嚴重,從而導致營養不良身體不健康,發育期年齡越來越小等情況。因此,我們決定以“飲食與健康”為課題進行研究,讓食物更好地為我們健康成長服務。

二、活動目標

1、調查了解肉食與蔬菜所含的營養成分,及兒童成長每天必需的營養成分;

2、了解偏食對兒童成長發育有怎樣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健康,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從學生身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4.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討論、統計、小組合作等多種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運用資料、處理資料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相關書籍及網絡

四、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制定活動計劃,確立活動目標;

第二階段:認真收集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食物中包含哪些營養成分,及對人的身體有哪些影響?

第三階段:填寫常見的肉食及蔬菜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統計表,及兒童每天所需主要營養成分統計表;

第四階段:根據上述調查情況針對兒童每天吃多少肉食和蔬菜比較合適?及偏食對兒童成長發育有怎樣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形成調查報告。

五、活動評價

回來后先在班上互評,然后選出優秀作品到電視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