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開題報告

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開題報告

2024-07-31 閱讀 5001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空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隨同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并不必定意味著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防止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十分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兒童品德的培養,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倍受重視,從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加強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為我國小學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豐厚的借鑒經驗。例如,19*x日本文布省公布的新教學大綱,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均進行了調整。為培養具有"自主性的日自己",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現適切性,力求與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實現方式體現階段性,由低年級體驗性活動逐步向高年級反思性活動推演。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將品格教育列為各國教育應進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國的第二次教育高峰會議和1997年總統的《國情咨文》都強調了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英國在1999年9月公布的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肯定真理、正義、老實、信任、責任感等美德。我國一貫有重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保守,從1981年開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來,品德教育改革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終沒能有效地實現理念和操作的實踐性整合,成為導致品德教育實踐中的知識化、簡單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傾向的原因之一。課程作為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必定承當著改變德育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偏低的責任。值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加強小學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勢在必行。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將以在實驗區試教的新教材為依托,圍繞小學品德課程建設展開,驗證品德課程規范(實驗稿),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體系。(一)品德教育的模式目前國外影響比較廣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價值廓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等,對于這些模式我們應合理地進行借鑒,使其成為我國品德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國內現已被實踐證明比較勝利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動道德教育模式、體驗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實驗區應靈活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任何一個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進行闡釋,因此,在小學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應以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發明性地將德育模式運用于具體的兒童品德培養中,并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品德教育模式。(二)新教材的編寫和實施新教材是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示形式,又是教學實踐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課題將借助新教材推動實驗區的課程改革,同時積極吸取實驗區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推進新教材的編寫,使實驗區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實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1、對品德課程實質特征研究(1)20世紀80年代以來,品德課程改革取得的成績以和新進展(2)現階段品德課程發展出現出的新特點(3)適合我國國情的品德課程的構建方式2、小學品德教材編寫研究(1)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式的研究(2)教材的形式問題研究(3)教材綜合資源體系的開發與實施研究3、小學品德教材實施研究(1)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新教材與生活性特質的品德教學研究新教材與主動參與、自主建構的品德教學研究新教材與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新教材與民主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2)教材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教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評價同學對教材的評價不同實驗區對教材的評價4、評價研究(1)品德評價的理論研究:品德評價的實質研究品德評價的基本理念研究品德評價的功能研究(2)品德評價實施工作的研究: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評價規范收集和分析數據與證據設計評價工具明確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四)品德師資的培養和培訓新課程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參與,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本課題將探索有效師資培養和培訓的內容、途徑,提升教師的品德課程開發參與意識,確保培養培訓工作與新教材開發實施的同步進行。(五)品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被列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課程形態,在品德課程開發中也應突出地方品德課程和校本品德課程的有效開發,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同學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1、品德地方課程的開發2、品德校本課程的開發(六)品德課程資源建設研究品德課程資源是品德課程建設的基礎,除去教材以外,還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同學品德發展的多種資源。1、品德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2、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七)品德課程內部以和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1、《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的銜接研究2、小學品德課程與中學品德課程的銜接研究3、品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由于我國的課程開發一直存在"大一統"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幼稚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外已經有一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對于國內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規范為準繩,研究涉和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革新,以期填補我國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促進我國教材開發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四、研究方法(一)調查研究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時完善新教材。(二)行動研究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三)個案研究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四)經驗總結研究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五)比較研究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六)實驗研究依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規范(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規范和新教材的效果。五、研究步驟**年12月,開題會。20**年1月~20**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20**年3月~20**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效果。20**年7月~20**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六、預期效果(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二)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和相關輔助資料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研究課(VCD光盤)實驗教材通訊(三)系列優秀論文(四)教師培訓資料(五)典型課例集(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七)調查研究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時完善新教材。(八)行動研究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九)個案研究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十)經驗總結研究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十一)比較研究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十二)實驗研究依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規范(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規范和新教材的效果。五、研究步驟**年12月,開題會。20**年1月~20**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20**年3月~20**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效果。20**年7月~20**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六、預期效果(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三)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教材教師教學用書和相關輔助資料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研究課(VCD光盤)實驗教材通訊(三)系列優秀論文(四)教師培訓資料(五)典型課例集(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篇2:思想品德課備課制度

備課是上好課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必須認真備好課。

1、學期備課,即教學計劃。每學期開學前(寒暑假期間),教師應認真鉆研教學大綱,通讀教材,了解分析學生的現狀,把握知識系統和結構,明確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重點、難點,安排學期教學進度。主要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材分析、學期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措施和教學時間安排,各單元所需的直觀教具等。

學期備課應在教研組研究通過后,報教導處審批,一式兩份,個人、教導處各存一份。

2、單元備課。以個人備課為主,在教師自備的基礎上,備課組還要集體研討,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材處理、課時劃分、形成性測試題的選編等。其內容包括單元名稱、單元教學目的要求、本單元知識結構、重難點、學生情況分析、課時劃分、每節課解決的主要問題、教學方法、所需電教設備、教具等。同一年級應做到教學內容、進度、習題三統一。單元備課由教研組長檢查審定,一式兩份,個人、教研組各存一份備查。

3、課時備課。應超前一周備課,要求有備課本。教案要獨立完成,不照抄他人及教學參考書,不用舊教案。教案必須有下列內容:本課時教學目標(目的)、教學重點、難點、課的類型、課前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師生雙邊活動安排及作業設計等。

4、所教學科一律書面備課,無教案不能上講臺。

5、備課要書寫正規,眉目清楚。

篇3: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