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淺談如何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熱情的行程?!闭鎸嵉母咝дn堂需要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善于設計有效問題,創造質疑機會,捕捉錯誤資源,從而促進有效生成和學生發展,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給學生注入精神成長的力量。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一臉茫然,無從入手。有時教師雖全力引導,學生卻啟而不發。其根源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思維現狀出發,以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設計開放、有趣、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來。在主動而積極的探索中,學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東西。
例如:《小數大小的比較》時,設計了這樣的探究活動。
師:(教師投影出示一張跳遠成績記錄單)同學們,通過這張跳遠成績記錄單你們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別跳了幾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師:這里C到底跳了幾米幾還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斷出B是第一名呢?(組織學生開展討論)
生:因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師:這樣看來比較幾個小數的大小,我們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小數就大。
師:那誰是第二名呢?
(師生接著先圍繞“假設C是第二名,C跳了幾米?”展開討論,當C跳3.99米時,引出比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學中,教師獨具匠心地提供一張不完整的跳遠成績記錄單,圍繞學生熟悉的比賽排名這一現實情境展開教學,在學生面前適當展現源于已知而又發展于已知的“新的東西”,使學生始終置身于躍躍欲試的學習境地,展開有效的數學思考。問題的解決過程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師生在這樣的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同時獲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這樣那樣的意外也是難免的,如果教師忽視了這些情況,學生的知識建構就會產生困難,甚至錯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這就需要教師“臨危不亂”,冷靜思考,盡可能地把學生的意外當成一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去引領學生探究,促進有效生成,使課堂教學演繹出不曾預約的精彩。
篇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創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創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內容提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一場教學設備上的革命已經在中國的教室里迅猛地展開了,而語文課更以其豐富的信息及其文字書寫量大而費時的特點,期待著多媒體和網絡的普及和有效利用。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學作了如此的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可見信息技術在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健康個性,提高審美能力等的艱巨任務。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創新效果效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一場教學設備上的革命已經在中國的教室里迅猛地展開了,而語文課更以其豐富的信息及其文字書寫量大而費時的特點,期待著多媒體和網絡的普及和有效利用。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學作了如此的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可見信息技術在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學生健康個性,提高審美能力等的艱巨任務。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一改傳統的“黑板+粉筆”的單一呈現方式,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可視化、互動化、個性化,使課堂教學變的活起來,變得更加生動和高效。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優化,提高教學效果,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進行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熟悉教材、鉆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由于小學的孩子生活范圍小,知道的知識少,對于一些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多準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前先熟悉鉆研教材,然后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種各樣,文本的、視頻的,一課有好多種,而且資料非常多。教師可以選取能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源,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在課堂上教師一邊進行講解,一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樣做既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水平,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們獲取知識是通過各種感官(口、耳、舌、鼻等)將外界信息傳遞給大腦?,F代教育教學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特別是眼、耳、腦的學習功能,增加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它需要教師、學生配合來完成。教師在發送信息時,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還要借助多媒體呈現文字、圖片等素材,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并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同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的穩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如果注意對象新穎、豐富而又富于變化,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始終處于積極的情緒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篇3:創設欣賞與尊重活力政治課堂
創設欣賞與尊重的活力政治課堂
在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欣賞與尊重學生,優化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和交流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活力政治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是許多政治老師在新一輪課改中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試就這一課題,談一點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勵、贊美和尊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應有之義?!皩W會欣賞”“學會尊重”已經成為一種有益的理念,并積極地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欣賞與尊重能夠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釋放,并能使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的力量。欣賞與尊重的價值如此之大,但真正將它付諸實施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透視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師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提出的問題,要么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要么是批評與嘲諷,仍然按照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對學生的欣賞與尊重少而又少。長此以往,就會有意無意地挫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撲滅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課堂教學活動就必然陷入盲動,違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就不可能實施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欣賞與尊重的具體運用
第一,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意愿,選擇自主的教學方式
課程改革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以人為本”,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課程的根本理念。而“人是會思想的葦葉”,會思想的人是有著多層次需要的。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肯定、認可從而實現、彰顯自身價值及能力,就是其中的一種需要。可見,人天生是需要被贊美的。在教學中欣賞與尊重學生,努力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政治課堂動起來,創設活力課堂。
例如,綜合探究活動課《提高效率促進公平》是高一《經濟生活》新教材的內容,是對教材第七課第二框題的深入。提高效率,促進公平,也是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討論的永恒話題,堅持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相協調,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在教學過程中以我國分配制度的歷史沿革為主線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調查內容設計情景,并設計和提出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問題,使課堂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符合高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深入認識和理解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系,理解提高效率與促進公平的重要性,進一步懂得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那么,這個內容應該怎么教,怎么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課前,我提出兩套方案供學生選擇:第一套,常規教學方法:分組調查,由學生選派代表在課堂上匯報,然后引入新課,由教師主講,學生配合;第二套,全班學生自愿組合分成六組,由學生當主持人,主持辯論賽,主持情景劇的表演等,最后由教師點評。
學生們一聽這兩套方案,立即表示要用第二套方案。并且很快就分好了組。我高興,但也很擔心:課堂放開了,調控不當,課堂容易呈現出一種“散亂的活躍”,看似熱鬧,其實漫無目的,那就失敗了。但我又想,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課堂應該要以學生為主,不是有句廣告語說“我的地盤我做主嗎?”。必須由學生做主,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下定決心,選擇第二套方案。
在課前準備時,學生熱情空前高漲,回家調查,到村里進行調查,上網搜索資料,圖片,寫辯論稿,準備發言內容,而且還選好了主持人。由于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無論是辯論賽環節,還是情景劇的表演,都展現出了學生的風采,還出現了學生之間的自由即興辯論。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表現極佳。在這節課中,我雖然由傳統的“領銜主演”變成了一個“導演”,學生由過去的觀眾而成為了“領銜主演”,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得是那么自然、和諧、融洽,充滿了民主、平等、愉快的氣氛?!把莩觥比〉昧丝涨暗某晒Α?/p>
這使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和吃飯一樣,是不能代替的;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所獲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欣賞與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要求,創設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間接呈現給學生,然后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和途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端給學生現成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