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構建充滿生命活力而精彩紛呈課堂

構建充滿生命活力而精彩紛呈課堂

2024-07-31 閱讀 8857

構建充滿生命活力而精彩紛呈的課堂

五指山市第一小學黃宇倩

周積均院長曾經說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關注:生命是否在場!讓課堂成為生命的“培植場”。我們希望看到在生命化的語文教學里師生生命的共生,展現生命的春、夏、秋、冬,呈現生命個性的繽紛多姿。教師對學生施于人文關懷并得到學生生命的回贈,教師個性張揚,學生獨立感悟得到尊重、激發、培育。語文課沒有了學生心靈的介入,沒有了學生心靈的律動,就是無“心”的教學法、無“人”的教學。因為語文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人類心靈互動的過程和結果。從許小麗老師的《窗前的氣球》一課中,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注了孩子們的心理特征,關注了學生的認知特性,以學生為本來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是繽紛多姿,輕松快樂的。

一、激發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低年級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雖弱,但這正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大好時機,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基礎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特點,盡量以興趣引領讀書??梢詣撛O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窗前的氣球》一課中,許老師利用激趣導入的方式,讓學生質疑,學生有了問題,就會產生好奇心,好奇心會促使學生去尋找答案,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文本,老師適時地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讀前,給學生提出自讀要求,這樣學生既有目的,又有興趣地去朗讀文本了。老師適時的讓全班同學站起來朗讀課文,這一環節,看是不起眼,老師們也常用,但如果運用得好時,就更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閱讀的興趣就更濃。

二、在閱讀中學寫詞語

這節課許老師關注學生學習詞語、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培養。根據低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老師創設了一個寬松、靈活的學習空間。教師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感知詞句的含義,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來理解詞句。老師把帶有生字的難讀的句子篩選出來,課件呈現讓學生讀,再范寫生字,拎出生字具體學習,有讀有寫,讀寫結合,讀的方式是先讀句,再到詞,又回到句上,最后上升到讀整段文字。這一過程落實了新課標中強調的在閱讀中學寫詞語,在語言環境中學習詞語,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一要求。如學習“傳染病”這個詞,老師把它放到文中,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不離句,句不離詞,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畫面。我們常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對詞語的理解要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在課文的具體語境中去揣摩,能幫助學生攻克以詞解詞的難點。這樣的詞語教學是一種感性的體會,勝于字詞典中理性的解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種方法是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老師還顧及到學生詞匯量小的特點,精心設計了課件直觀地演示,讓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了解“拴”和“傳染病”的意思;再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許老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側重考察對文章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詞句的理解、積累。讓學生圈畫出生字來讀讀,在學生閱讀的時候,問:這里藏著哪些生字?這一問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尋找生字的過程,也是閱讀的過程,這種設計能讓學生饒有興趣地隨文識字。小學低年級學生雖然有意注意在發展,但占優勢的還是無意注意。他們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易被新鮮的刺激吸引,常受興趣和情緒支配。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及思維特點,如果單純地使用抽象的語言講解,學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必須運用比較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老師把難讀的,帶有生字較多的句子拎出來讀。這樣就很好地處理了識字與閱讀的關系,沒有把它們割裂開來學習,而是讓學生在閱讀情況下隨文識字,閱讀促進識字,識字也促進了閱讀。這樣讀,不僅能檢查學生是否讀準確,還能檢查出學生對新詞的理解,入情入境,便于學生識記。

特別是“激趣識字”這一環節,學生在有趣味的游戲中識字,情趣高漲,心情愉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形式多樣,有自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去掉拼音讀、男女比賽讀等手段。讀好的同學送氣球獎勵,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低年段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學習情趣高漲,學生學習生字不再是一項枯燥、煩悶的學習任務了,讓學生覺得學習非常有趣、愉快。

三、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大家習慣于逐段分析講解課文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在初步把握課文內容這一環節,許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精心設計,以提供的詞語填空的方式讓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設計關注到了低年級孩子的認知能力比較弱,處于學習概括課文內容的初級階段,它幫助學生梳理了文章的脈絡,降低難度,顧及到每一位學生,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學習。

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能抒發自己的情懷,表達自己的見解。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蓖ㄟ^朗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學到了閱讀的方法。

講解和朗讀是閱讀課教學的兩大板塊,徐世英先生就講解和閱讀做出了很好的詮釋,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彼栽谶M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應該非常注重朗讀的指導。在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讀書的過程中自悟、自得。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引導學生入境入情,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課文的情感因素,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體會到的情感。

篇2:引導教學方案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引導教學方案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我校從20**年將導學案引入課堂教學,數學導學案對我校數學新授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大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對于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通過集體備課、教研等,制定出了以“預習導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拓展延伸、課堂檢測”等為主要環節的數學新授課導學案模式。其“預習導學”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己獨立完成預習提示、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或者是收集各種資料等,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做好記錄,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課堂學習的目標明確,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在“自主學習”環節,將需要學習的材料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一組梯級推進式的思考題呈現出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路進行引領,注重數學知識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學習,真正地做到了動手、動腦,推動著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合作交流”這一環節,對知識的產生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方法規律的總結過程等相互交流與討論,通過信息共享,拓寬了思路、加深了認識,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拓展延伸”部分給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探索與拓展的空間?!罢n堂檢測”部分,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果有正確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主性,有效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

同時,在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單純使用導學案教學會有很多無法克服的問題,如:難以創設好的教學情境,難以展示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二次備課的內容難以添加,課堂氣氛沉悶等。而這些問題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卻很容易解決。

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我只講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境:彌補導學案的不足之處,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思考,產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動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函數圖象的變化,探索函數的性質;展示幾何圖形的變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等。結合導學案上的問題引領,使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3、多媒體結合導學案進行二次備課,將導學案中需要增減的變式訓練、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答案等制作成課件,以便擴大課堂容量,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利用多媒體的模擬性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數學新授課課堂效率

通過對導學案與多媒體整合的研究,探索出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數學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從而構建起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數學課堂。

篇3:巧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提升理解能力

巧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提升理解能力

甘肅省民勤縣蘇武鄉教學輔導站彭龍瑞周曉云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第一動力,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構建起了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度變革,已經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的保證,它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更是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搭建了嶄新的平臺,對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展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審美教育;理解能力;信息處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逐步走進課堂,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求知欲,活躍思維,拓展想象力,給予了我們語文課堂太多的激情。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由遙遠變得親近,記憶由淺顯變得深刻,情感由淡薄變得動感。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迸d趣是學生自覺地思考和探究知識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就會聚精會神,并感到樂在其中。信息技術的新穎之處就在于能把學習內容由靜態變為動態,并能在運動中顯示變化過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起到“催化”作用,使學生感到新奇,產生想了解其中奧秘的愿望,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如在教學《林?!芬晃臅r,用電腦播放了一段關于大興安嶺美麗景象的視頻資料,并配有“隆隆”的火車聲,課前我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大興安嶺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接著我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上火車,在火車上,我們可以欣賞到旅途的美景。逼真的聲音仿佛讓學生坐上了火車,來到了大興安嶺,從大屏幕上看到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清晰而又翠綠欲滴,美不勝收,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大興安嶺的嶺真奇啊;大興安嶺的樹多而美……學生們置身于大興安嶺的美景中,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興致高漲,聚精會神,怎么不樂于學習呢?

二、巧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1.實物演示。如在教學《奇妙的動物世界》一文,寫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動物,學生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動物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和書中描述的一樣,學生一概不知。為此,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搜集這些實物圖片或其視頻,上課時,利用電腦給學生展示,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并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問題,然后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向老師詢問、查找資料等,搞懂了,弄清了,達到了課堂教學目標。

2.情境感知。詩句描寫的情境,通過劇情形式再現出來,就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詩所描繪的情境再現在學生眼前,這樣能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深層次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先利用信息技術課件播放這樣一個情境:晚上,風雨交加,詩人躺在床上休息。一覺醒來,到處是鳥的叫聲,于是,詩人隱約想起了什么……課件演示之后,再讓學生試想詩的大意。這樣,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有助于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后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有一定的幫助。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狼與小羊》等,他們后面的故事情節會怎樣發展?教師可以把文章的圖片剪輯、整理、合并,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并構思該人物后來又發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結局?然后再讓學生講給全班學生聽,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