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誦讀提高少數民族語文閱讀能力一些探索
通過誦讀提高少數民族語文閱讀能力的一些探索
課題組成員王嫣
閱讀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之中。閱讀理解包括詞匯加工、句法分析與語義分析等過程,包括閱讀者對已有知識的理解運用過程,也是第二語言學習中技能訓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漢語閱讀課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應當遵循第二語言教學的普遍原則,此外還應根據漢語閱讀課的特點,遵循閱讀課特有的教學原則。它是鞏固語法知識、擴展和積累詞匯、訓練閱讀技巧、養成閱讀習慣、逐步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少數民族漢語閱讀課的目的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漢語言理解能力,為學生日后的生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講授閱讀課的過程中,教師講得過多、過細。如細講生字、生詞和新句式,對教學重點、難點掌握不到位,達不到應有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不靈活,往往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或比較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隨意省略,常常缺少導入和總結環節,缺少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等。
針對上述現象,我對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閱讀水平進行了思考,從教師視角對漢語閱讀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在漢語閱讀教學中教學應與理論結合,教師必須更新知識,不斷提升理論知識水平,使理論服務于教學,漢語閱讀教學的任務是用較少的時間較快地提高學生的漢語閱讀能力。其中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知識圖式理論能有效改變和充實學生頭腦中與漢語閱讀有關的認知圖式,發展和完善與漢語閱讀有關的理解策略和認知能力,記憶過程中篇章信息的組塊和整合依靠的也是讀者的知識圖式;關聯理論傾向于在話語中最大限度關聯的語境中對其進行處理,并構建與這些話語有足夠關聯的心理表征。擴大閱讀量,豐富和充實學生的認知語境構成認知語境的詞匯信息、邏輯信息和百科信息在閱讀語用推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元認知能力在第二語言學習中,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是提高漢語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作為語言“輸入”重要手段的閱讀,更是離不開元認知。因此,漢語閱讀教學必須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閱讀教學以語言知識傳授為基礎,以閱讀技能訓練為核心,我們應積極研究任務型教學法在漢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途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任務型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途徑,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授閱讀時,教師應設計多種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及其發散思維。任務型教學的特點是從“學”的角度設計教學。教師從“學”的角度來設計一系列目的明確的任務,而且遵循由易變難的原則,在任務間構成一個有梯度的任務鏈,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
二、漢語閱讀教學中語言知識與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第二語言必然涉及目的語的社會文化。而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差異,各民族文化背景知識都充分地表現在各自的語言之中。不同文化的差異在閱讀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理解困難甚至是誤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閱讀材料隨時進行文化背景的講解,豐富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知識的了解,使學生準確地理解閱讀材料的真正文化意義。
三、閱讀教學中的多媒體運用
閱讀教學需要多媒體技術,在漢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因為講評閱讀材料、布置課外作業都需要學生參與。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不應僅僅使用過去的教學手段,要使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輔助教學,建立適合的網絡平臺,將教師與學生更加親密地聯系起來,使漢語閱讀教學的各種技術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四、考試形式多樣化
在測試形式上,應考慮試題的多樣化。在題型方面過于依賴單項選擇和判斷正誤兩種形式,而且基本上都是采用客觀性試題,形式比較單一,對學生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檢測不夠。今后可采取更靈活的形式施測,如可根據不同教學階段采用多項選擇、連線、填空、排序等題型,還可采用帶有歸納和總結性質的開放性的測試形式。在測試方法上可不限于書面,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采用口頭形式,通過口頭表達檢測閱讀效果。此外,測試也不一定全部采用紙質試卷,可利用多媒體形式進行測試。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測試方法。在測試內容上,不能只強調對理解型閱讀能力的測試而忽略對瀏覽型閱讀和檢索型閱讀能力的測試,應根據測試目的確定測試角度和測試項目,使測試更具科學性,提高測試的效度和信度。
因此,在漢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教材、課時分配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學效果。在這里筆者僅從宏觀視角理解漢語閱讀教學,將教學水平與理論水平緊密結合,將其轉化為教學技巧,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漢語閱讀水平,這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
少數民族,教學方法,漢語言,閱讀者,能力
篇2: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距離提高學生們閱讀能力
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摘要:在現實課堂中,有很多同學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為了讓學生在直觀中與文本對話,較快走進文本,可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關鍵詞:電教媒體;文本;距離
閱讀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在現實課堂中,我發現許多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習,老師問什么,就答什么。他們不知如何與文本對話,有時教師為了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以自己的分析來牽引學生的閱讀。因此,我以課堂為載體,摸索如何利用電教媒體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在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必將會由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因此,我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中,與文本對話。
如教學《虎門銷煙》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銷煙這一壯舉,我播放一段視頻,再現銷煙場景,理解壯舉,升華情感。播放完后問學生:假如你是在場的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場面,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是在場的*販子們,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從哪體會到的?
在教學《長征》一課,雖然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學生對長征的背景、意義因為距離時間太遠不一定了解,會給學生理解把握詩詞的內容、思想感情帶來一定的困難,其中“金沙江戰役”、“飛奪瀘定橋”、“過雪山”等故事學生可能不知道,需要結合查找到的資料來了解。但是,鄉鎮學校的學生在查找資料方面比較被動和有局限性,我一方面布置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另一方面準備好“紅軍長征路線圖”和《飛奪瀘定橋》視頻片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
二、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
“以讀為本”是我們這幾年閱讀教學中一直提出的口號。的確,新課標特別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覺得它是讓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好的途徑之一。因此,在一堂課中,我總有安排學生讀的環節。如果是一些抒情性的文章或重要的語句,更是離不開讀。如《西風胡楊》、《秋天的懷念》、《桂林山水》等課文都很適合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與文本對話,把朗讀和感悟課文很好地融合起來,品味感悟語言,讀懂文本。
許多課文錄音材料,我們都可以搜集到。一是可以利用錄音機播放課文錄音帶,二是把下載到課文錄音插到課件中,在需要時播放,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意境和升華感情,也為自己的感情朗讀提供示范。
三、繪畫思維導圖與文本對話
思維導圖,它的特點是因文想圖,因圖導學。我用這種形式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以一種更容易、更直觀的方式與文本對話。他們有的從課文的內容去繪圖,有的從課文的表達方式上去繪圖,有的抓住重點詞句去繪圖等,都能夠形象闡明各自學習理解到的內容、觀點和看法。這樣一來,語文課程的抽象性趣味化,學生收獲更多,印象更深。
我班學生一開始是不明白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這一形式,我除了理論說明外,還借助多媒體展示范例,讓學生明白如何通過繪畫把你對這篇課文的預習情況展示出來。如:
不少學生畫出來的思維導圖很漂亮,許多學生學會了畫思維導圖之后,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思考之中。
篇3:閱讀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海口龍峰實驗小學李才杏
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凸現了新的課改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機會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不囿于教師的思想,學習中大膽奇思妙想,逐步形成創造性思維,使創新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下面談談教學中的粗淺體會。
一、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揭示教材中重點及疑難問題,引導學生去想象教材所描寫的情境是激發學生積極的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手段。例如《西門豹》這一課,西門豹是怎樣破除迷信的,辦法妙在哪里?教學時首先運用投影展現西門豹懲治巫婆、官紳的場面,從巫婆、官紳驚慌失措的狼狽相,讓學生感受到西門豹破除迷信,為民除害,實屬大快人心之事。接著啟發學生思考:西門豹在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時,他是怎樣說和怎樣做的?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據,設身處地想象表演。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驚弓之鳥》一文時,我利用投影及講故事方式創設情境:“古時候,魏國有個射箭能手叫更贏,有一天,更贏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獵,看見一只大雁慢慢地從遠處飛來,邊飛邊叫,就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它射下來。’大王不相信,這時更贏就左手拉弓,右手拉弦。只聽‘嘣’的一聲,那只大雁就從半空中直掉下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答案就在課文中。”……
情境教學時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把認知情感與思維活動結合起來,拓寬教育空間,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驅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引導質疑問難,發展創造性思維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閱讀教學中發掘教材中的想象點、歧義點、疑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如《撈鐵牛》一文,懷丙指導撈鐵牛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創造性。對課文內容,學生不難理解,但是要領會撈鐵牛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了解其打撈原理,卻不是那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很多疑問:“為什么要在船上裝滿沙土?”“為什么要慢慢地把沙土往河里鏟?”“為什么要用兩只船綁在一起?”“鐵牛真的能撈起來嗎?”“不往船上裝沙土,直接拖鐵牛不行嗎?”……教學中,我不急于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引導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課文,然后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撈鐵牛”的實驗。通過邊實驗、邊觀察,學生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他們不僅感受到了創造性活動帶來的喜悅,還獲得了水有浮力的知識。教師在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提問手法,根據不同的文章,可從解題入手,提挈全篇,或從矛盾處巧設懸念,或從關鍵內容處設問,內容對比處提問,細節處提問……形成有價值的課堂沖突,激活學生思維,促其樂此不疲地去探索、去辨析、去推敲。
三、強化整體認知,培養思維的全面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結構、內容和思想內涵,理清文章句、段、篇的構思脈絡,抓住最關鍵的內容,通過多種客觀條件的列舉或詳細觀察細節,理解它的內蘊和中心,培養思維的全面性。如《貓》這一課,講到貓的脾氣“古怪”,說它既“老實”,又“貪玩”,又“盡職”……只是老實,絕對不是古怪,只有貪玩和盡職、溫柔和固執、膽小和勇猛這樣互相矛盾的特征集合在一起時,才構成了貓的“古怪”。這樣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啟發,突出了貓的可愛,激活了學生思維,拓寬了學生的認識領域。又如《太陽》一文教學中,采用了“有了……才……”明確太陽的正面作用,又采用“如果沒有……就沒有……也沒有”從反面證明太陽對地球的作用,在正反的訓練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透徹性。
思維能力在各種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要培養跨世紀基礎人才,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我們必須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勤思、善思的習慣,為將來發展成創造型人才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