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鄧子云
摘要:近年來,在利川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利川市東城騰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本文就簡單介紹近年來我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歷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利川市東城騰龍小學位于東城街道辦事處清江河畔,依山傍水。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積1623平方米。設有15個教學班,3個學前班,1000多名學生。校園里賞心悅目的畫廊、櫥窗,與四季長青的植物園、花園交相輝映,環境極為優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是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我校領導為了搶占遠程教育資源的制高點,在利川市東城街道辦事處,率先打響了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的“三大戰役”。
一、加大投入打好
篇2: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鄧子云
摘要:近年來,在利川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利川市東城騰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本文就簡單介紹近年來我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歷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發展;掠影
利川市東城騰龍小學位于東城街道辦事處清江河畔,依山傍水。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積1623平方米。設有15個教學班,3個學前班,1000多名學生。校園里賞心悅目的畫廊、櫥窗,與四季長青的植物園、花園交相輝映,環境極為優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是提高教師業務能力,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我校領導為了搶占遠程教育資源的制高點,在利川市東城街道辦事處,率先打響了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的“三大戰役”。
一、加大投入打好
篇3:動物生物學實驗教學發展與改革學習心得
動物生物學實驗教學發展與改革學習心得
動物學是生物學基礎學科。在中國近代第一份生物學高等教育專門的課程表中動物學實驗安排在第一學年,每星期10個課時,僅次于第三學年的植物學實驗20課時,位于第二。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生物學分為動物學與植物學兩門,并對兩門學科的課程進行了明確規定。20年代中后期,一批留學生學成回國,從事生物學教育,實驗生物學課程也紛紛發展起來,如1929年,壽振黃在清華大學開設胚胎學課程;1930年,蔡堡在中央大學開設胚胎學和實驗動物形態學課程。解放以后至1956年,全國各所大學生物系基本上設置的是生物學專業。1991年,當時的國家教委根據國內人才培養的需求和專業設置過細的問題,提出了寬口徑培養的人才培養規劃。
根據國家教委的指導精神,1991年生物學教指委在內蒙古大學召開了工作會議,會議探討了生物學專業設置問題,提出了國內生物類本科生專業設置的指導性建議,生物科學專業基礎課逐漸走上了6+_模式,即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6門主要課程,另外根據學校的不同和特點,設置了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_門課作為補充。1998年以來,全國高校的生命科學學院在211工程、基地建設項目、世行貸款國家財政撥款項目及國家有關部委與地方政府共建項目契機下,深入進行實驗課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探討出了一條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較強綜合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的、面向21世紀生物學人才需求的實驗課改革和教學管理體制改革道路。
知識學習的重要方面是學會運用它,并用它來啟迪智慧、塑造性格,動物學實驗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對大多數接受過動物學科嚴格理論學習、實驗訓練的學生來說,無論他們進入產業界從事管理工作,還是到中小學當教師,他們將是醫藥、農學、生物技術產業最優秀的人才資源。
實驗訓練是培養高質量生物學人才的關鍵之一,它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中,科學方法、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培養是其核心任務。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科學方法又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一個公民迎接知識經濟挑戰所需必備的基本素質。
科學方法的本質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每一種科學方法的背后都包含著一種科學思想。學生在實驗課程中首先是科學方法的獲得。學生將逐步學會操作一些具體的科學方法,并知道如何選擇使用:這些方法都適用于什么場合、情境或問題;在面對什么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應用哪些方法。其次是科學觀念的獲得。學生們將在課程教材安排的學習活動中逐漸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當新的事實和證據出現時,科學家們就著手修正曾經被認可的理論;[制度大全為您編輯]我們所學習的各種知識只是目前我們所能獲得的對世界最合理的解釋,但隨著實踐的發展,這些知識有可能被修正。第三是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獲得。當學生通過逐年不斷的學習,了解了這些科學方法,科學觀念,那么,在逐年的實踐中,他就能夠逐漸學會在面對問題時自覺應用所學的科學方法、科學觀念,并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上,不人云亦云,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形成一種質疑的習慣,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自我反思的習慣,對新事實和不一致的敏感能力,從習以為常的現象或理所當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提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