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談心理學教學發展學生學習主體性

談心理學教學發展學生學習主體性

2024-07-31 閱讀 8421

談心理學教學如何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摘要]高師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應從這三個方面來審視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關鍵詞]高師心理學教學主體性

高師心理學教學不應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授受活動,不應是教師的單向灌輸過程,而應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信息溝通與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不單純是理性的認識活動,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動,包括著生動、豐富的生命意義。要想真正提高高師心理學教學的實效,教師就必須從有效學習的三個必要條件來審視教師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

教師必須根據高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心理學教學內容作合理的取舍與有效加工,使教學內容與高師生的學習特點、已有的相關知識基礎保持適度的“落差”。沒有新舊知識之間的“落差”,高師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能被調動起來;但如果這種“落差”太大,易使高師生由于尋找不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而消極被動地應付學習。

另一方面,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前,要注重同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講授新知識時,教師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識,應用比較的方法,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引導學生得出新知。心理學理論的內在聯系很明顯,結合這一點,首先,教師要采用“設計先行組織者”來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使新的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溝通,增強新舊知識的互相關聯,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也為以后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了準備。其次,引導和訓練學生注重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把眾多的知識點串成線,結成網,疊成塊,構建科學有序的知識網絡結構。由于過去在心理學教學中未充分考慮原有知識在新的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學效果不理想,這是沒有確立高師生學習主體性的表現。我們應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啟迪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比較、聯想、假設等手段推導和掌握新知識。這種考慮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構建

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他們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但外部環境同樣不可忽視,強調高師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不意味著貶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是處于平衡和靜止狀態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會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的活躍狀態。任何有效學習都蘊含著必不可少的外部學習條件,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現方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教學策略。教學情境當然也屬于外部條件之列,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可以優化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教師的作用要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就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指導作用。

首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是教師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文化素質提高的中心任務。這樣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更加有效,教師要注重課堂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是針對學習需求,從分析學生的前置經驗和潛力發展入手,制定教學方案的系統決策過程。教學設計既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更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去進行教學,促進與指導學生的學習。因此,心理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教師應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了適當的外部教學條件和原有知識基礎,如果缺乏學習者的主動加工,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仍然不能發生。學習者的主動加工主要包括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結合構成學習取向。

實踐證明,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引起學生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及掌握學習心理學理論的價值,就會引起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對那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學生最感興趣。可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鼓勵他們帶著實際問題主動思考。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時,就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此時講授新課內容,教學效果自然會得到提高。

篇2:談心理學教學發展學生學習主體性

談心理學教學如何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摘要]高師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應從這三個方面來審視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關鍵詞]高師心理學教學主體性

高師心理學教學不應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授受活動,不應是教師的單向灌輸過程,而應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信息溝通與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不單純是理性的認識活動,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動,包括著生動、豐富的生命意義。要想真正提高高師心理學教學的實效,教師就必須從有效學習的三個必要條件來審視教師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

教師必須根據高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心理學教學內容作合理的取舍與有效加工,使教學內容與高師生的學習特點、已有的相關知識基礎保持適度的“落差”。沒有新舊知識之間的“落差”,高師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能被調動起來;但如果這種“落差”太大,易使高師生由于尋找不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而消極被動地應付學習。

另一方面,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前,要注重同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講授新知識時,教師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識,應用比較的方法,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引導學生得出新知。心理學理論的內在聯系很明顯,結合這一點,首先,教師要采用“設計先行組織者”來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使新的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溝通,增強新舊知識的互相關聯,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也為以后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了準備。其次,引導和訓練學生注重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把眾多的知識點串成線,結成網,疊成塊,構建科學有序的知識網絡結構。由于過去在心理學教學中未充分考慮原有知識在新的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學效果不理想,這是沒有確立高師生學習主體性的表現。我們應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啟迪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比較、聯想、假設等手段推導和掌握新知識。這種考慮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構建

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他們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但外部環境同樣不可忽視,強調高師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不意味著貶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是處于平衡和靜止狀態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會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的活躍狀態。任何有效學習都蘊含著必不可少的外部學習條件,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現方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教學策略。教學情境當然也屬于外部條件之列,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可以優化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教師的作用要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就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指導作用。

首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是教師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文化素質提高的中心任務。這樣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更加有效,教師要注重課堂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是針對學習需求,從分析學生的前置經驗和潛力發展入手,制定教學方案的系統決策過程。教學設計既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更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去進行教學,促進與指導學生的學習。因此,心理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教師應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了適當的外部教學條件和原有知識基礎,如果缺乏學習者的主動加工,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仍然不能發生。學習者的主動加工主要包括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結合構成學習取向。

實踐證明,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引起學生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及掌握學習心理學理論的價值,就會引起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對那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學生最感興趣。可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鼓勵他們帶著實際問題主動思考。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時,就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此時講授新課內容,教學效果自然會得到提高。

篇3:《同學主體性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階段總結

新課程規范的基本理念是“以同學發展為本”,同學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同學有合作交流、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充沛體現出同學學習主人翁精神,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

“主體”只一而無二,“一”指的是同學,而保守模式的課堂教學,一是課堂上教師都是“一言堂”,牽著同學走,削奪了同學自主進行知識探索的權力,讓他們機械地獲取知識,容易使他們發生依賴的思想;二是教和學的方法由教師設定。教學是“滿堂灌”或“問答式”,課堂中只讓局部同學發表“高見”,多數同學是“視而不見”等。而主體性教學突破了保守的教學觀念,徹底轉變了課堂中教師和同學的角色,同學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指

導者和參與者。同學在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中自行獲取知識,不知不覺就增強了同學的勝利感、自信心,培養同學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發明性。

實驗又近一年,回顧進行的工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構建以同學探索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能讓同學自主地、合作地、發明性地獲取知識,鞏固知識,促進全體同學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同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例如:教學“9加幾”的實際問題時,先通過合作動手擺小花,第一行擺了藍花9朵,第二行擺的黃花是5朵,再組織同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黃花里有幾個?紅花有幾個?紅花的朵數是藍花朵數的幾倍?讓同學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探索中得出計算方法。

2、重視同學個性

在主體性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需尊重同學的個性,重視同學的學習興趣,允許不同的同學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同學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使每一個同學都獲得勝利感。例如:教學“5、4、3、2加幾”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紅花5朵,藍花4朵,黃花3朵,白花2朵。讓同學說出它們個是幾朵?再分別加9,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3、培養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離不開實踐操作。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讓同學操作實踐。在教學中用實物、教具、學具讓同學通過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同學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認識直角”時組織小組合作用兩個相同的三角板拼出直角,用不同形狀的紙片折出直角,再在點子圖上畫出直角,在這讓同學通過拼、折、畫中去掌握知識。

4、培養同學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1)引導同學主動地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在主體性教學把課堂還給了同學,鼓勵同學多問個為什么,有充沛的考慮時間,有自主探索的空間,能從各種信息中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想求出什么?如:在教學乘法的有關應用題時,有道題是這樣的,有一跑道男孩跑了3圈,女孩跑了2圈,跑道的長是400米,在這讓同學通過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自身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時同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生:我想知道女孩比男孩少跑了多少米?

生:男孩比女孩多跑了多少米?

生:一共跑了多少米?等問題。

通過提問題的形式,激勵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2)培養同學自主探索的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在課堂上教師為同學搭建適當的自主探索學習的平臺。在教學中盡量讓同學在解決問題中獨立探索或小組合作尋求方法。例如:在教“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以合作研討的形式來教學,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一起發現問題,培養起主動學習的能力。首先設計了一項分類活動,在分類活動中同學發現像44+38這樣的進位加法有困難,從而發生學習進位加法的興趣。然后研討44+38的算法有哪些?在研討后,同學交流算法時,出現了許多精彩回答,他們想出了好多種方法,以下是他們想到的方法:

生1:40+30=704+8=1270+12=82

生2:44+30=7474+8=82

生3:44+40=8484-2=82

生4:44+8=5252+30=82等……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完全把課堂交給同學,讓同學充沛體現出主體地位。

實驗只進行了二年,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大家一起的努力,已初見效果。我的教學觀念轉變了,同學的個性也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許多缺乏,相信在今后的不時努力和學習中會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