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竹溪縣匯灣鄉中心學校張強
摘要: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的魅力在于情感教育,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打開學生情感的心門,讓語文課堂煥發出活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情境導入;鏈接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體驗和情感挖掘,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的利用情感教育。
一、激情導入,引領學生進入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里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好的導入語能使學生激發出極其強烈的學習欲望。
(一)利用情感導入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
我在教學《人琴俱亡》時這樣導入的:“說到親情,我們總說它血濃于水,而且常用緊密相連的身體器官為喻,如:十指連心,手足情深等等。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體會到了那濃濃的父子深情,《甜甜的泥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深深地母子之情,是啊,親情是割不斷的血肉之情。雖然我們也曾聽聞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是見證了兄弟之間那深厚的手足之情,一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人琴俱亡》。”極具深情的導入語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們的內心,連平時最調皮的學生臉上都寫滿了要進一步學習新課的渴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想如此的濃厚的情感氛圍是沒有人可以不為之動情的。
(二)小故事導入引發學生思考,輕啟情感按鈕。
學生對于語文課的感情,對于教材中文章的情感并非平白無故就生發出來的。老師的引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議論文之類的文章較為枯燥,但是小小的故事卻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如我在教學《多一些寬容》時這樣導入:“彌勒佛,那招牌式的笑容加上藏也藏不住的大肚子,人稱‘大肚佛’,話說他的大肚子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位高高在上的‘老佛爺’
篇2: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教學活動,讓孩子的語言和情感得到發展。
發布者:唐莉莉
一、以富有情趣的語言,調動幼兒的情感。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幼兒教師要形成優良的情感品質并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從某種角度看,教學活動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表演,只是其形成程度與歌舞、戲劇不同而已。如同演員一樣,幼兒教師要在教育教學這個舞臺上感動幼兒,教師得先感動自己,這是幼兒教師需要練就的內功。沒有這種內功或內功不足,就難以真正教書育人。而要提高情感素養,就要在語言方面下點功夫,因為幼兒教師的語言有吸引力或聲情并茂的導入,或抑揚頓挫的過渡,或富有啟發性的提問,都會使教學活動增添韻味。
二、把握教材內涵,激發幼兒的情感。
情感是幼兒后天接受教育的產物,因此幼兒情感的形成有很強的可塑性。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情感往往是教師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原動力,而這種原動力是引起他們情緒共鳴的基礎,它能激發幼兒高昂的情緒。如:在故事《小紅帽》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邊敘述故事邊讓幼兒想像故事情節的發展,發展幼兒的思維,扣住幼兒的心弦,激起幼兒學習探索的愿望。在這次教學中我設置了三個問題:(1)小紅帽走在樹林里的時候忽然發生了一件什么事?(2)小紅帽看見有許多美麗的鮮花,接著她會干什么?(3)奶奶從門縫中看見了大灰狼她是怎樣對付大灰狼的?孩子們在這樣的提問引導下,唧唧喳喳地討論聲此起彼伏,活動氣氛越來越活躍。他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深切地感受故事情節。喚起了孩子們的想像,激發了他們的情感。
三、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常常受到無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左右,對任何新異的事物的出現都能引起極大的興趣而集中精力。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灌輸,幼兒一個勁兒地學,是很難提高語言教學效率的,也很難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是認識興趣,有興趣就容易接受,有興趣就能抗拒干擾,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參與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玩”,指導幼兒表達情感。
四、和諧師生氣氛,產生感情共鳴。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的語言、表情都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必須是積極的、肯定的,只有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較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活動過程的重點和難點之間的聯系,用自己的情緒去帶動、感染幼兒,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親切的態度是誘發幼兒良好情感的紐帶。在語言教學中,我常常采用的口頭表揚、掌聲鼓勵等方法,向幼兒表達教師對他們的關愛、鼓勵。如:對本不太舉手的幼兒偶爾舉手后我會說:“*X今天舉手了,從今天起他想成為一個動腦筋的孩子了。”對不肯講故事的幼兒,當他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后,我會說:“*X的故事講得好極了,小朋友們都喜歡聽。”……教師一句貼切贊美的語言,一個贊許的眼神都可以使幼兒增強自信,有時還可以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新的開端。我班的陸幽思小朋友就是一個在教師贊許和鼓勵下成了一個愛動腦筋、愛舉手的孩子的。師生間的親密融洽性無疑為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一條溫馨的情感之路。
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心的事業。沒有感情是蒼白無力的教育。由此可見,現代教育十分重視情感教育,迫切需要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投入。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注重在活動上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
篇3:運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吉林市豐滿區小白山鄉中心校:宋慶香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而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能夠通過編制交互性強、界面友好的各種教學課件,展現或模擬各種場景,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凸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能更好的激活學生的情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社會情感。
例如:我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殘疾人的不易,激發學生對殘疾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特意為學生們播放了市殘聯現場錄制的一段錄像:電腦室里聾啞人在聾啞教師手語指導下學習電腦軟件的制作技術;盲人們在理療室里在認真地學習中醫推拿按摩的每一個動作;聾啞兒童在借助助聽器吃力地學習口語交流;輪椅籃球隊員、盲人門球隊員在體育館中進行訓練……隨后還展示了近幾年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世界各項比賽中的驕人成績。看完錄像后學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殘疾人如何克服內心的痛苦和行動的不便堅強地生活。緊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進行了換位體驗活動:請一位小朋友扮演盲人,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雙眼,沿著桌子右邊慢慢走,盡量不要碰同學和桌椅,邊走邊體會。游戲完畢,請同學們談體會。又請一位小朋友通過比較體驗正常人走路和盲人走路,正常人穿衣和肢殘人穿衣的不同感受。通過鮮明的對比和教師的描述,同學們在情感上體會殘疾人所面對的種種困難。
通過體驗,學生對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這個活動人人參與,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體會了殘疾人在生活中時時面臨的困難和痛苦,引起學生共鳴,再加上之前圖片和錄像的情景渲染,自然地喚起學生內心對殘疾人的同情,更激發了學生對殘疾人的尊重、友愛之情。
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共享性,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課程整合,極大地豐富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不再是單一的書籍、教材,既擴大了課程資源范圍,又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等音頻、視頻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