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泵效原因提高泵效措施
一、泵的排量及泵效活塞上、下活動一次叫一個沖程。根據泵的工作原理可知,在一個沖程內完成進油與排油的過程。在理想情況下,活塞上、下一次進入和排出的液體體積都等于活塞讓出的體積V。活塞上沖程:吸入泵內的油量V=fp.s式中?fp——活塞面積,m2;s——光桿沖程長度,m。排出井外體積V1=(fp–fr)s式中fr——抽油桿的截面積,m2。活塞下沖程:泵吸入的油的體積V將通過游動凡爾排到活塞上部的管中,由于有相當沖程長的一段光桿從井外進入油管,因此,將排出井外體積V2=frs所以活塞每一沖程(活塞上、下一次)排出井外的油體積V=V1+V2=(fp–fr)s+frs=fps,即每一行程吸入泵內油的體積分上、下沖程兩次排出井外。每日排量qt=1440nv式中?qt——泵的理論排量,m3/d;n——沖次,次/min;其余符號同前。在抽油井生產中,實際抽出的液量q,一般都比理論產量qt低,兩者的比值叫抽油系數,或叫泵效,用η表示,即:η=q/qtη愈大,說明泵的工作實效愈好,但在正常情況下,若η達到0.7~0.8,就認為泵的工作是良好的。只有自噴井剛轉入抽油時,油井連抽帶噴,此時的η才接近或大于1。實際生產中,η往往低于0.7,甚至很低。這是由于深井泵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二、?影響泵效的因素(一)沖程損失的影響由于抽油桿、油管在工作過程中承受交變載荷,從而引起抽油桿和油管的彈性伸縮,使活塞沖程小于光桿沖程,并減少了活塞讓出的體積,造成泵效降低。以下就靜載荷及慣性載荷引起抽油桿、油管彈性變形,及其對活塞沖程的影響介紹如下:1.1.靜載荷對活塞沖程損失的影響當驢頭從下死點開始上行時,游動凡爾關閉,液柱重量作用在活塞上,使抽油桿發生彈性伸長,抽油桿雖然由下死點向上走了λr距離,即懸點從位置A移到B,但活塞尚未發生移動,所以抽不出油,λr即為抽油桿柱的伸長。油管由于卸去液柱重量而縮短一段距離λt,懸點位置由B移至C,此時雖然通過抽油桿帶著活塞一起向上走了λt的距離,但活塞與泵筒之間仍無相對運動,因此,抽不出油來,吸入凡爾也仍是關閉的。當驢頭位置由C繼續向上移動時,活塞才與泵筒發生相對位移,井口出油,吸入凡爾打開吸入液體,一直移到上死點D點,走完上沖程。由上述可知:驢頭沖程為s而活塞沖程為sp。則s-sp=λ=λr+λt??同理,懸點由上死點開始下沖程時,吸入凡爾關閉,排出凡爾打開,液柱載荷由抽油桿移到油管上,使抽油桿縮短λr,油管伸長λt。當驢頭下行λ=λr+λt距離之后,活塞與泵筒才有相對運動,才開始抽油。因此,下沖程與上沖程一樣,活塞沖程比驢頭沖程小λ值,λ稱為沖程損失。由于沖程損失使泵效降低的數值ηλˊ為L:?ηλ′=(s-sp)/s=λ/sλ值根據虎克定律算出:λ=WlˊL/E(1/fr+1/ft)=fprlL2/E(1/fr+1/ft)?對于多級抽油桿,以2級為例,λ值為:λ=Wlˊ/E(L1/fr1+L2/fr2+L/ft)?式中?λ——沖程損失,m;Wl——上、下沖程中靜載荷之差,即液柱載荷,Wl=fprlL*10-4,N;fp、fr、ft——活塞、抽油桿、油管截面積,cm2?L——抽油桿柱總長度,m;?γ1——液柱重量,N/m3;E——鋼的彈性模數,2.1*107N/cm2?L1、L2——每級抽油桿的長度,m;fr1、fr2——每級抽油桿的截面積,cm2例?田井油管直徑21/2″(外徑73毫米、內徑62毫米),選用38毫米桿式泵,下泵深度為1400米,由直徑7/8″抽油桿580米;直徑3/4″抽油桿820米組成二級抽油桿柱,井內液體重度為8600N/m3,驢頭沖程為1.8米,試計算沖程損失及對泵效的影響。解WL=fpLγ1=π/4D2Lγ1=3.14/4*0.0382*1400*8.6=13.648KN(或13648N)查表3-4得7/8″、3/4″抽油桿的截面積分別3.8平方厘米、2.85平方厘米。ft=π/4(7.32-6.22)=11.65平方厘米?λ=Wlˊ/E(L1/fr1+L2/fr2+L/frt)?=13684/2.1*107(580/3.8+820/2.85+1400/11.68)?=0.36米對泵效的影響ηλ=λ/s=0.36/1.8=20%2.慣性載荷對活塞沖懸點上升到上死點時,抽油桿在向上最大慣性載荷作用下減載而縮短,因此,懸點到上死點后,抽油桿在慣性力作用下帶著活動塞仍繼續上行,使活塞比靜截變形時,向上多移動一段距離λˊ。當懸點下行到下死點時,抽油桿受到向下的最大慣性力,使抽油桿伸長,活塞又比靜截荷變形時向下多移動一段距離λ″。由上述可知:在慣性載荷作用下,使活塞沖程比只有靜載荷變形時要增加λpλp=λˊ+λ″式中λp——由于慣性載荷的作用,使活塞沖程增加的數值。根據虎克定律計算:λp=λ+λ″?=L/frE.Wrsn2/2*1790(1-r/l)+L/frE.Wrsn2/2*1790(1+r/l)?=Wrsn2L/1790frE上式中由于抽油桿柱上各點所承受的慣性力不同,計算中取其平均值,即取懸點慣性載荷的一半.靜載荷和慣性載荷對活塞沖程的影響為:慣性載荷引起的抽油桿柱變形會使活塞沖程增大,有利于提高泵效。但慣性載荷增加會使懸點最大載荷增加,最小載荷減小,抽油桿受力情況變壞。因此,通常并不采用快速抽汲增加慣性載荷的辦法來增加活塞沖程。(二)氣體對泵效的影響當活塞在下死點位置時,在泵的排出凡爾與吸入凡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叫防沖距,兩凡爾間的泵筒容積叫余隙容積。當泵入口處的壓力低于飽和壓力時,抽汲時總是氣、液兩相進入泵內,而氣體進入泵內占據一定的體積,必然減少進入泵內的液體量使泵效降低。進氣嚴重時,甚至發生“氣鎖”,即在抽汲時由于氣體在泵內壓縮和膨脹,使吸入和排出凡爾無法打開,出現抽不出油的現象。調整前受氣體影響調整后氣體影響減弱,工況變好柳87-31井調整前后泵效對比表調整前調整后動液面m1210動液面1232沉沒度m124沉沒度102產液量m34.42產液量5.12泵效%22.6泵效25.9氣體的影響程度通常用充滿系數β表示,即每一沖程吸入泵內的原油體積與活塞上沖程讓出的體積之比。β=Vo/Vp式中?Vp——上沖程活塞讓出的體積;Vo——每沖程吸入泵內的油的體積。以R表示進入泵內的油氣比,即:R=Vg/Vo可以看出:Vp+Vs=Vg+Vo?=Vo(1+R)Vo=(Vp+Vs)/(1+R),而Vo′=Vo+Vs=(Vp+Vs)/(1+R)-Vs帶入式中,得β=Voˊ/Vp=(Vp+Vs)/(1+R)Vp-Vs/Vp(余隙比),則β=(1+K)/(1+R)-K=(1-KR)/1+R很明顯,β越大,泵效越高。從式中可以看出:β與油氣比R及余隙比K有關。K值越小,β值越大,而要減小K值,就必須減小余隙Vs或增大活塞沖程來增加Vp。因此,在保證活塞不撞擊固定凡爾的條件下,盡量減小防沖距,即減小余隙。R值越小,β值越大,通常為了降低R值,而采用增加泵的沉沒度,使自由氣更多的容于油中的方法;或安裝氣錨,使氣體在未進入泵之前就在泵外分離掉。(三)、漏失的影響漏失會使泵效降低。常見的漏失包括以下幾種:1)油管漏失?包括絲扣漏、腐蝕穿孔漏、制造缺陷的管壁砂眼、裂縫漏等。2)選泵不合理?活塞與襯套的配合間隙過大,通過間隙的漏失量與間隙的三次方成正比例的增加,而與活塞運動速度成反比。因此間隙過大造成的漏失可通過合理選擇泵的級別來決定。泵工作正常活塞與襯套明顯漏失柳92-33泵效對比表活塞與襯套漏失正常工作動液面m560動液面580沉沒度m864沉沒度844產液量m37.95產液量10.36泵效%58.0泵效62.73)深井泵的零件磨損或被卡,包括襯套與活塞工作面、凡爾、凡爾座因磨損或被卡而引起的漏失。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容易造成磨損或被卡:(1)井內液體含有腐蝕性物質,如含硫的氣體,會很快腐蝕泵的零件,使凡爾變脆而損壞。?(2)油井出砂,帶砂液體對凡爾磨損非常嚴重,對活塞和襯套的磨損也較嚴重。(3)結蠟會使凡爾關閉不嚴,甚至結蠟凡爾和活塞。?(4)由于井身彎曲,抽油桿與油管壁發生磨擦,落下的金屬碎屑墊住凡爾球造成漏失。同時由于偏磨,造成活塞與襯套一邊間隙增大,加大漏失量。嚴重時可以把油管磨穿。(5)有些井,由于鋼制部分發生磁化現象,把凡爾球吸在凡爾罩的側旁而不能正常工作。通常防磁化的方法是應用瓷制的凡爾球。(四)泵筒未充滿的影響若油層能量低,或沉沒度較小時,有時活塞的運動速度大于所吸入液體的運動速度,供油跟不上,原油來不得充滿活塞所讓出的泵筒空間,而活塞已開始下行,出現充不滿的現象。使泵的充滿系數減小,泵效降低。同時,活塞下行時還可能與液體發生沖擊,引起整個抽油桿系的振動,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是加深泵的沉沒度,或選擇合理的抽汲參數來解決。三、提高泵效的措施泵效是反應抽油設備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泵效除與泵工作情況有關外,又同油層條件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為了提高泵效必須對油井及油層兩方面采取措施。對于油層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和維持油層能量,保證有充足的供油能力。對于注水開發的油田,合理注水是保證高產、高泵效的根本措施;對于井底附近油層物性不好,可采取增產措施提高井底附近油層的滲透率,提高油層供油能力。對于油井反面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一)選擇合理的工作方式當抽油機已選定,在滿足生產的前提下,應以獲得高泵效作為出發點對三個參數進行調整,即在F、S、n的乘積不變的條件下調整三個參數,一般是長沖程、慢沖數、小泵徑的原則。在滿足油井生產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小泵徑,這是因為在同樣泵掛深度與產量的條件下,泵徑越小,光桿負荷就越小,這樣就可以減少沖程損失,有利于提高泵效。在生產中,對于原油乳化嚴重或比較稠的井,一般采用大泵徑、大沖程、慢沖數。這是因為粘度大的原油通過小泵徑的工作筒時,阻力很大,在活塞往返一次的時間內,液體不能充滿工作筒,使泵效降低,采用較大的泵徑就可以改善充滿程度。在滿足產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用慢沖數,因沖數快時,抽油桿柱上載荷變化頻率高,桿柱的慣性載荷大,沖程損失減小,卻增加了光桿負荷;如沖數太快,活塞上移速度大于液體進入泵筒的速度時,供油跟不上,泵筒來不得充滿液體,當活塞向下時,將撞擊液面引起桿柱振動,使泵效降低,且使抽油桿易發生彈性疲勞,縮短使用壽命。但沖數也不能太慢,太慢將增加漏失的程度。參數太大,造成管串漏失參數下調后工況正常?柳87-26井調整參數前后泵效對比表管串漏失工況正常動液面m822動液面840沉沒度m781沉沒度763產液量m36.01產液量6.55泵效%26.9泵效29.1在滿足產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采用長沖程。采用長沖程就可以縮小沖程損失所占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泵效;采用長沖程可減小防沖距與沖程的比值,因此,可減少氣體對泵效的影響。但是,長沖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加大沖程會使減速箱的扭距加大,因而需要較大功率的電動機。(二)將油管下端固定由于靜載荷的變化,引起抽油桿柱和油管的彈性伸縮而造成沖程損失。因此,用管錨將油管下端固定,則可消除油管變形,減少沖程損失。(三)合理利用氣體能量,減少氣體和砂子的影響對于由自噴剛轉抽的井,可合理控制套管氣,使深井泵在一定深度條件下增加泵的沉沒壓力,提高泵口吸入壓力,提高泵的充滿程度,使大量氣體到活塞以上分離,膨脹舉油,連抽帶噴,從而提高油井產量和泵效。對于正常抽油的井,為了提高泵的充滿系數,應盡量減小余隙容積;增加泵的沉沒度減少進泵的油氣比。減少氣體影響的另一種措施是在泵的入口處安裝氣錨。氣錨的種類很多,但他們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油、氣相對密度的差異,氣泡總是上浮這一規律為根據的。首先氣泡隨油流向氣錨時,在套管與氣錨孔眼部分的環型空間進行分離,氣泡上浮一部分。剛進入氣錨筒的油氣,液體為水平流動,而氣泡則部分上浮到氣錨頂部,從頂部孔眼排到套管環型空間。另一部分氣泡被液流帶至氣錨孔環型空間下部。被液流帶至氣錨孔環型空間下部的氣泡,在活塞下沖程中,泵停止呼吸,液流速度為零,此時氣泡便上浮至氣錨頂部并排到套管環型空間中。對于含砂井,要防止砂進入泵的工作筒,對于油層膠結差、疏松,造成出砂的井,可通過修井造一人工井壁;由于工作制度不合理,井底壓差過大造成油層出砂的井,可通過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減少油層出砂,此外,現場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泵的進口安裝砂錨。砂錨的作用是將油和砂在井下未進泵前就分離開。其原理是在油流速度和方向改變時,沙子由于相對密度大而從油中沉淀出來。目前,現場大都采用回轉式砂錨。當深井泵工作時,油從入口進入進油管,當流出噴嘴時,由于管徑變大流速降低,砂子在重力作用下沉落到錨的底部,油從進油管與錨體的環型空間進入泵中。清除錨中的砂子時,將錨體起出,擰掉底座,將砂子清除后裝好底座,即可下入井中。對于氣多砂子也多的井,可以用氣砂錨。上室用于分氣,下室用于分砂,先分氣后分砂。二室間用于特殊接箍連接。油流進油孔進入分氣室。在重力作用下將氣分離,經氣孔排至油、套管環型空間,而液體經特殊接箍及帶噴嘴的內管進入分砂室,砂子相對密度大沉在底部,油則通過特殊接箍的吸入孔并經吸收管進入泵中。以上是本人淺談的一些理論上的原因分析及提高泵效的措施,從現場來看,提高泵效主要要解決抽汲能力和供液能力的問題,也是井筒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本人也將繼續加強這方面的跟蹤學習,拓展理論視野,將合理的措施應用于生產之中,使井筒管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2:影響泵效原因提高泵效措施
一、泵的排量及泵效活塞上、下活動一次叫一個沖程。根據泵的工作原理可知,在一個沖程內完成進油與排油的過程。在理想情況下,活塞上、下一次進入和排出的液體體積都等于活塞讓出的體積V。活塞上沖程:吸入泵內的油量V=fp.s式中?fp——活塞面積,m2;s——光桿沖程長度,m。排出井外體積V1=(fp–fr)s式中fr——抽油桿的截面積,m2。活塞下沖程:泵吸入的油的體積V將通過游動凡爾排到活塞上部的管中,由于有相當沖程長的一段光桿從井外進入油管,因此,將排出井外體積V2=frs所以活塞每一沖程(活塞上、下一次)排出井外的油體積V=V1+V2=(fp–fr)s+frs=fps,即每一行程吸入泵內油的體積分上、下沖程兩次排出井外。每日排量qt=1440nv式中?qt——泵的理論排量,m3/d;n——沖次,次/min;其余符號同前。在抽油井生產中,實際抽出的液量q,一般都比理論產量qt低,兩者的比值叫抽油系數,或叫泵效,用η表示,即:η=q/qtη愈大,說明泵的工作實效愈好,但在正常情況下,若η達到0.7~0.8,就認為泵的工作是良好的。只有自噴井剛轉入抽油時,油井連抽帶噴,此時的η才接近或大于1。實際生產中,η往往低于0.7,甚至很低。這是由于深井泵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二、?影響泵效的因素(一)沖程損失的影響由于抽油桿、油管在工作過程中承受交變載荷,從而引起抽油桿和油管的彈性伸縮,使活塞沖程小于光桿沖程,并減少了活塞讓出的體積,造成泵效降低。以下就靜載荷及慣性載荷引起抽油桿、油管彈性變形,及其對活塞沖程的影響介紹如下:1.1.靜載荷對活塞沖程損失的影響當驢頭從下死點開始上行時,游動凡爾關閉,液柱重量作用在活塞上,使抽油桿發生彈性伸長,抽油桿雖然由下死點向上走了λr距離,即懸點從位置A移到B,但活塞尚未發生移動,所以抽不出油,λr即為抽油桿柱的伸長。油管由于卸去液柱重量而縮短一段距離λt,懸點位置由B移至C,此時雖然通過抽油桿帶著活塞一起向上走了λt的距離,但活塞與泵筒之間仍無相對運動,因此,抽不出油來,吸入凡爾也仍是關閉的。當驢頭位置由C繼續向上移動時,活塞才與泵筒發生相對位移,井口出油,吸入凡爾打開吸入液體,一直移到上死點D點,走完上沖程。由上述可知:驢頭沖程為s而活塞沖程為sp。則s-sp=λ=λr+λt??同理,懸點由上死點開始下沖程時,吸入凡爾關閉,排出凡爾打開,液柱載荷由抽油桿移到油管上,使抽油桿縮短λr,油管伸長λt。當驢頭下行λ=λr+λt距離之后,活塞與泵筒才有相對運動,才開始抽油。因此,下沖程與上沖程一樣,活塞沖程比驢頭沖程小λ值,λ稱為沖程損失。由于沖程損失使泵效降低的數值ηλˊ為L:?ηλ′=(s-sp)/s=λ/sλ值根據虎克定律算出:λ=WlˊL/E(1/fr+1/ft)=fprlL2/E(1/fr+1/ft)?對于多級抽油桿,以2級為例,λ值為:λ=Wlˊ/E(L1/fr1+L2/fr2+L/ft)?式中?λ——沖程損失,m;Wl——上、下沖程中靜載荷之差,即液柱載荷,Wl=fprlL*10-4,N;fp、fr、ft——活塞、抽油桿、油管截面積,cm2?L——抽油桿柱總長度,m;?γ1——液柱重量,N/m3;E——鋼的彈性模數,2.1*107N/cm2?L1、L2——每級抽油桿的長度,m;fr1、fr2——每級抽油桿的截面積,cm2例?田井油管直徑21/2″(外徑73毫米、內徑62毫米),選用38毫米桿式泵,下泵深度為1400米,由直徑7/8″抽油桿580米;直徑3/4″抽油桿820米組成二級抽油桿柱,井內液體重度為8600N/m3,驢頭沖程為1.8米,試計算沖程損失及對泵效的影響。解WL=fpLγ1=π/4D2Lγ1=3.14/4*0.0382*1400*8.6=13.648KN(或13648N)查表3-4得7/8″、3/4″抽油桿的截面積分別3.8平方厘米、2.85平方厘米。ft=π/4(7.32-6.22)=11.65平方厘米?λ=Wlˊ/E(L1/fr1+L2/fr2+L/frt)?=13684/2.1*107(580/3.8+820/2.85+1400/11.68)?=0.36米對泵效的影響ηλ=λ/s=0.36/1.8=20%2.慣性載荷對活塞沖懸點上升到上死點時,抽油桿在向上最大慣性載荷作用下減載而縮短,因此,懸點到上死點后,抽油桿在慣性力作用下帶著活動塞仍繼續上行,使活塞比靜截變形時,向上多移動一段距離λˊ。當懸點下行到下死點時,抽油桿受到向下的最大慣性力,使抽油桿伸長,活塞又比靜截荷變形時向下多移動一段距離λ″。由上述可知:在慣性載荷作用下,使活塞沖程比只有靜載荷變形時要增加λpλp=λˊ+λ″式中λp——由于慣性載荷的作用,使活塞沖程增加的數值。根據虎克定律計算:λp=λ+λ″?=L/frE.Wrsn2/2*1790(1-r/l)+L/frE.Wrsn2/2*1790(1+r/l)?=Wrsn2L/1790frE上式中由于抽油桿柱上各點所承受的慣性力不同,計算中取其平均值,即取懸點慣性載荷的一半.靜載荷和慣性載荷對活塞沖程的影響為:慣性載荷引起的抽油桿柱變形會使活塞沖程增大,有利于提高泵效。但慣性載荷增加會使懸點最大載荷增加,最小載荷減小,抽油桿受力情況變壞。因此,通常并不采用快速抽汲增加慣性載荷的辦法來增加活塞沖程。(二)氣體對泵效的影響當活塞在下死點位置時,在泵的排出凡爾與吸入凡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叫防沖距,兩凡爾間的泵筒容積叫余隙容積。當泵入口處的壓力低于飽和壓力時,抽汲時總是氣、液兩相進入泵內,而氣體進入泵內占據一定的體積,必然減少進入泵內的液體量使泵效降低。進氣嚴重時,甚至發生“氣鎖”,即在抽汲時由于氣體在泵內壓縮和膨脹,使吸入和排出凡爾無法打開,出現抽不出油的現象。調整前受氣體影響調整后氣體影響減弱,工況變好柳87-31井調整前后泵效對比表調整前調整后動液面m1210動液面1232沉沒度m124沉沒度102產液量m34.42產液量5.12泵效%22.6泵效25.9氣體的影響程度通常用充滿系數β表示,即每一沖程吸入泵內的原油體積與活塞上沖程讓出的體積之比。β=Vo/Vp式中?Vp——上沖程活塞讓出的體積;Vo——每沖程吸入泵內的油的體積。以R表示進入泵內的油氣比,即:R=Vg/Vo可以看出:Vp+Vs=Vg+Vo?=Vo(1+R)Vo=(Vp+Vs)/(1+R),而Vo′=Vo+Vs=(Vp+Vs)/(1+R)-Vs帶入式中,得β=Voˊ/Vp=(Vp+Vs)/(1+R)Vp-Vs/Vp(余隙比),則β=(1+K)/(1+R)-K=(1-KR)/1+R很明顯,β越大,泵效越高。從式中可以看出:β與油氣比R及余隙比K有關。K值越小,β值越大,而要減小K值,就必須減小余隙Vs或增大活塞沖程來增加Vp。因此,在保證活塞不撞擊固定凡爾的條件下,盡量減小防沖距,即減小余隙。R值越小,β值越大,通常為了降低R值,而采用增加泵的沉沒度,使自由氣更多的容于油中的方法;或安裝氣錨,使氣體在未進入泵之前就在泵外分離掉。(三)、漏失的影響漏失會使泵效降低。常見的漏失包括以下幾種:1)油管漏失?包括絲扣漏、腐蝕穿孔漏、制造缺陷的管壁砂眼、裂縫漏等。2)選泵不合理?活塞與襯套的配合間隙過大,通過間隙的漏失量與間隙的三次方成正比例的增加,而與活塞運動速度成反比。因此間隙過大造成的漏失可通過合理選擇泵的級別來決定。泵工作正常活塞與襯套明顯漏失柳92-33泵效對比表活塞與襯套漏失正常工作動液面m560動液面580沉沒度m864沉沒度844產液量m37.95產液量10.36泵效%58.0泵效62.73)深井泵的零件磨損或被卡,包括襯套與活塞工作面、凡爾、凡爾座因磨損或被卡而引起的漏失。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容易造成磨損或被卡:(1)井內液體含有腐蝕性物質,如含硫的氣體,會很快腐蝕泵的零件,使凡爾變脆而損壞。?(2)油井出砂,帶砂液體對凡爾磨損非常嚴重,對活塞和襯套的磨損也較嚴重。(3)結蠟會使凡爾關閉不嚴,甚至結蠟凡爾和活塞。?(4)由于井身彎曲,抽油桿與油管壁發生磨擦,落下的金屬碎屑墊住凡爾球造成漏失。同時由于偏磨,造成活塞與襯套一邊間隙增大,加大漏失量。嚴重時可以把油管磨穿。(5)有些井,由于鋼制部分發生磁化現象,把凡爾球吸在凡爾罩的側旁而不能正常工作。通常防磁化的方法是應用瓷制的凡爾球。(四)泵筒未充滿的影響若油層能量低,或沉沒度較小時,有時活塞的運動速度大于所吸入液體的運動速度,供油跟不上,原油來不得充滿活塞所讓出的泵筒空間,而活塞已開始下行,出現充不滿的現象。使泵的充滿系數減小,泵效降低。同時,活塞下行時還可能與液體發生沖擊,引起整個抽油桿系的振動,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是加深泵的沉沒度,或選擇合理的抽汲參數來解決。三、提高泵效的措施泵效是反應抽油設備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泵效除與泵工作情況有關外,又同油層條件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為了提高泵效必須對油井及油層兩方面采取措施。對于油層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和維持油層能量,保證有充足的供油能力。對于注水開發的油田,合理注水是保證高產、高泵效的根本措施;對于井底附近油層物性不好,可采取增產措施提高井底附近油層的滲透率,提高油層供油能力。對于油井反面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一)選擇合理的工作方式當抽油機已選定,在滿足生產的前提下,應以獲得高泵效作為出發點對三個參數進行調整,即在F、S、n的乘積不變的條件下調整三個參數,一般是長沖程、慢沖數、小泵徑的原則。在滿足油井生產的前提下,盡量采用小泵徑,這是因為在同樣泵掛深度與產量的條件下,泵徑越小,光桿負荷就越小,這樣就可以減少沖程損失,有利于提高泵效。在生產中,對于原油乳化嚴重或比較稠的井,一般采用大泵徑、大沖程、慢沖數。這是因為粘度大的原油通過小泵徑的工作筒時,阻力很大,在活塞往返一次的時間內,液體不能充滿工作筒,使泵效降低,采用較大的泵徑就可以改善充滿程度。在滿足產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用慢沖數,因沖數快時,抽油桿柱上載荷變化頻率高,桿柱的慣性載荷大,沖程損失減小,卻增加了光桿負荷;如沖數太快,活塞上移速度大于液體進入泵筒的速度時,供油跟不上,泵筒來不得充滿液體,當活塞向下時,將撞擊液面引起桿柱振動,使泵效降低,且使抽油桿易發生彈性疲勞,縮短使用壽命。但沖數也不能太慢,太慢將增加漏失的程度。參數太大,造成管串漏失參數下調后工況正常?柳87-26井調整參數前后泵效對比表管串漏失工況正常動液面m822動液面840沉沒度m781沉沒度763產液量m36.01產液量6.55泵效%26.9泵效29.1在滿足產量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采用長沖程。采用長沖程就可以縮小沖程損失所占的比例,有利于提高泵效;采用長沖程可減小防沖距與沖程的比值,因此,可減少氣體對泵效的影響。但是,長沖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加大沖程會使減速箱的扭距加大,因而需要較大功率的電動機。(二)將油管下端固定由于靜載荷的變化,引起抽油桿柱和油管的彈性伸縮而造成沖程損失。因此,用管錨將油管下端固定,則可消除油管變形,減少沖程損失。(三)合理利用氣體能量,減少氣體和砂子的影響對于由自噴剛轉抽的井,可合理控制套管氣,使深井泵在一定深度條件下增加泵的沉沒壓力,提高泵口吸入壓力,提高泵的充滿程度,使大量氣體到活塞以上分離,膨脹舉油,連抽帶噴,從而提高油井產量和泵效。對于正常抽油的井,為了提高泵的充滿系數,應盡量減小余隙容積;增加泵的沉沒度減少進泵的油氣比。減少氣體影響的另一種措施是在泵的入口處安裝氣錨。氣錨的種類很多,但他們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油、氣相對密度的差異,氣泡總是上浮這一規律為根據的。首先氣泡隨油流向氣錨時,在套管與氣錨孔眼部分的環型空間進行分離,氣泡上浮一部分。剛進入氣錨筒的油氣,液體為水平流動,而氣泡則部分上浮到氣錨頂部,從頂部孔眼排到套管環型空間。另一部分氣泡被液流帶至氣錨孔環型空間下部。被液流帶至氣錨孔環型空間下部的氣泡,在活塞下沖程中,泵停止呼吸,液流速度為零,此時氣泡便上浮至氣錨頂部并排到套管環型空間中。對于含砂井,要防止砂進入泵的工作筒,對于油層膠結差、疏松,造成出砂的井,可通過修井造一人工井壁;由于工作制度不合理,井底壓差過大造成油層出砂的井,可通過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減少油層出砂,此外,現場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泵的進口安裝砂錨。砂錨的作用是將油和砂在井下未進泵前就分離開。其原理是在油流速度和方向改變時,沙子由于相對密度大而從油中沉淀出來。目前,現場大都采用回轉式砂錨。當深井泵工作時,油從入口進入進油管,當流出噴嘴時,由于管徑變大流速降低,砂子在重力作用下沉落到錨的底部,油從進油管與錨體的環型空間進入泵中。清除錨中的砂子時,將錨體起出,擰掉底座,將砂子清除后裝好底座,即可下入井中。對于氣多砂子也多的井,可以用氣砂錨。上室用于分氣,下室用于分砂,先分氣后分砂。二室間用于特殊接箍連接。油流進油孔進入分氣室。在重力作用下將氣分離,經氣孔排至油、套管環型空間,而液體經特殊接箍及帶噴嘴的內管進入分砂室,砂子相對密度大沉在底部,油則通過特殊接箍的吸入孔并經吸收管進入泵中。以上是本人淺談的一些理論上的原因分析及提高泵效的措施,從現場來看,提高泵效主要要解決抽汲能力和供液能力的問題,也是井筒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本人也將繼續加強這方面的跟蹤學習,拓展理論視野,將合理的措施應用于生產之中,使井筒管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3:如何提高薪酬管理的滿意度
如何提高薪酬管理的滿意度
員工對薪酬管理的滿意程度是衡理薪酬管理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標準。讓員工對薪酬滿意,使其能更好地為公司工作,是進行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員工對薪酬管理的滿意程度越高,薪酬的激勵效果越明顯,員工就會更好的工作,于是就會得到更高的薪酬,這是一種正向循環;如果員工對薪酬的滿意度較低,則會陷入負向循環,長此以往,會造成員工的流失。員工對薪酬管理的滿意度,取決于薪酬的社會平均比較和公正度。
社會平均比較是指員工會將自己的薪酬水平與同等行業同等崗位的薪酬進行比較,如果發現自己的薪酬高于平均水平,則滿意度會提高,如果發現自己的薪酬低于平均水平,則滿意度會降低。薪酬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對崗位的價值進行市場評估,確定能吸引員工的薪酬標準。
公平度是指員工把自己薪酬與其他員工薪酬進行比較之后感覺到的平等程度。提高公平程度是薪酬管理中的難點。實際上,人力資源部門不可能在這點上做到讓全體員工滿意。許多公司之所以實行的薪酬保密制度,就是為了防止員工得知其他員工的薪酬水平后,降低對薪酬管理公平度的認同。另外,如果沒有對公平度的認同,員工也會很難認同薪酬與績效間的聯系,從而降低績效考評的效果。
提高薪酬管理的滿意度可以從與社會平均水平比較和提高公平度兩個方面進行。可以建議將公司員工的薪酬水平定在稍高于同行業同崗位的薪酬水平之上,這樣有利于員工的穩定和招募。
公平度是員工的主觀感受,人力資源部門不要試圖通過修訂薪酬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薪酬制度在不適應公司發展的需要時,可以進行修訂,但它不是提高公平度的最有效辦法。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人力資源部門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薪酬管理的過程中,而不是薪酬管理的結果上。
比如,在制定薪酬制度時,我們可以讓員工參與進來。實踐證明,員工參與決策能使決策更易于推行。一些老板和管理者擔心,員工參與薪酬制度的制定會極大的促使政策傾向于員工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及公司的利益。這個問題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但解決辦法是讓老板、管理者和員工一起來討論分歧點,求得各自利益的平衡。實際上,員工不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導致不負責任的決策。
員工參與或不參與的區別僅在于:如果員工參與,在政策制定之彰就會發現并解決問題;如果員工不參與,當政策執行時,同樣會暴露出問題,但這時往往已喪失了解決問題的時機。
另外,人力資源部門還要促使老板、管理者和員工建立起經常性的關于薪酬管理的溝通,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總之,溝通、參與與信任會顯著影響員工對薪酬管理的看法,從而提高對薪酬管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