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鎮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鎮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2024-08-10 閱讀 3712

鎮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家在農村,在這里,人們都為了省錢,燒飯用草和麥秸桿,燒這些時,向天空望去,全是黑煙,灰蒙蒙的,有時,燒的塑料還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

  我鎮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都是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向藍天,企業燃用汽油、柴油,產生的廢氣及煙塵也彌散在空中。同時隨著我鎮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增多,人們燃燒使用的煤,液化氣等,能源消耗量增加,產生的廢氣也成比例增長。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數量迅速增加,尾氣排污量加大。這些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煙塵。大氣污染的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大氣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等,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森林資源、礦藏資源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發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這幾天,我圍繞我們周圍的空氣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氣污染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調查。我根據珠海周圍的環境特點和所發現的問題,上網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來分析,我們周圍的空氣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機動車輛排出的尾汽。這些污染源排放出來的什么污染物呢?對人們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懂得了許多有關空氣污染的知識。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若是超過一定的標準,就會危害人們的健康。空氣污染指數小于50,說明空氣良好,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標準限值,為一級優,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一些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空氣污染指數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氣質量一般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為二級良好,符合城鎮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

  小建議:家庭生活中的塑料瓶可以做成裝飾品,可回收物品可以賣出,換來金錢買實用的東西豈不很好?一次性木筷消毒清洗一下可以做成裝飾品,你也能開小店賺大錢了!化廢物為貴寶,讓自己的心情更舒暢,讓自己的心靈更純潔,讓自己的家庭更溫馨!

  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欠缺。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致使農村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農村環境污染可分為生活、生產、工業三大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于農村很少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意識的缺乏,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生產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乏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保“門檻”也越來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于是轉向廣闊的農村,也正因此,農村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通過網上的資料顯示,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個方面是共同的,那就是以飲食和生活用品為主。而在女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為了減肥或者其他的目的,在飲食上的花費會有所減少,在衣服、化妝品以及娛樂等方面的消費大大提高,男生則將消費逐漸偏向了通訊以及網絡方面。

  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1)搞立體綠化,擴大綠化面積,可以搞無土栽培。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所以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

  (2)解決燃料問題,盡量使用太陽能等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組織宣傳活動,咨詢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我們周圍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就像是魚和水那樣,密不可分,誰也離不開誰。為了我們能夠對我們身邊的環境進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針對性的對我們周邊受污染的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我們周邊的人進行了民意調查。

  本次調查是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和問卷是發電子版到受訪者的郵箱并提醒她、他進行填寫的方式進行的。本次發出問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問卷有32份。調查的范圍涉及了個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調查。

  (4)組織同學利用雙休日到街道、市場、廣場撿垃圾,保持環境整潔。

  體味到活動的目的和學校對于發展學生的全面教育后,我便開始了暑期社會的真正實踐,考慮到方便就近問題,我便選擇了活動的主要地點-----選址厙浜村。活動內容如下:

  (1)生活垃圾處理調查(2)經濟發展狀況調查(3)教育發展情況調查(4)白色污染調查(5)拆遷安置情況調查(6)外來民工就業情況調查

  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家長的消費觀和行為會在孩子身上有形或無形的反映出來。給予他們一定消費自主的同時也要注意教育。同時,學校對大學生正確的消費官和消費行為應有好的主導作用。要加強勤儉節約的教育,狠抓校風學風。最后建立健康的社會消費大環境。當前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影響。我們希望依賴社會的力量,屏棄不良的消費行為,積極建立校園新風氣、新消費文化的生長點。

  今天的我們是明天社會的主人,保護和改善周圍的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環保的有心人,注意節約資源,回收廢品,多參加環保活動,多植樹,多種花,做一個名符其實的環保小衛士吧!

篇2: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研究

基于網絡環境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實證調查走訪與文獻檢索研究,對農村留守兒童在空余時間的現狀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在參考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的模型,以促進留守兒童空余時間的合理、有效利用,并力圖使政府相關部門、網絡提供企業及動漫開發企業等相關因素合作起來,共同建設一個信息開放、功能強大、不斷更新的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旨在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空余時間安排不合理這一問題,并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水平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探索有益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平臺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為留守兒童的現實教育狀況感到擔憂并大聲疾呼;另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親情的缺乏,管理的缺位,教育條件的落后等因素的制約仍然在迷茫與困惑中徘徊。他們有一部分人沉迷于網絡,或者對網絡很感興趣,根據筆者對甘肅省秦安縣蓮花鎮留守兒童的調查走訪發現有64%的留守兒童提到網絡對自己的印象時首先想到的是玩游戲。還有2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不間斷的看動畫片,另有10%的留守兒童選擇的是上網可以與他人聊天。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不到位等原因,對游戲非常感興趣,并且往往不能自拔。應當說,對游戲、動漫的喜愛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留守兒童相對來說由于管理上的缺失更容易對動漫產生依賴性。同時孩子選擇聊天也反映出一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孤獨的特征。

在這種現實環境下,如果有一個符合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動漫服務體系平臺,使留守兒童的空余時間得到很好地利用,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幫助留守兒童自身在智力思維發展,對社會的認識,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技能經驗的掌握等方面得到促進[1]。而網絡環境的出現無疑使建設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體系有了可能。

一、利用網絡環境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的必要性。

(一)、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農村紙質圖書匱乏,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有限的有力舉措。

筆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蓮花鎮所轄的26個行政村除6個川區村交通比較便利,留守兒童接觸的外界信息比較豐富外。其余的村留守兒童了解的外界信息普遍偏少。盡管近年來國家花大力氣建成了農家書屋,可在很多村農家書屋只是應付上級檢查時才開放一下。其余時間都不開放。交通便利的留守兒童有機會了會去逛書店、上網等。而交通不便地區的留守兒童平時在家很多時候會比較孤獨,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便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二)、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動漫教育服務平臺是解決留守兒童對電視過度依賴,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行為問題的重要措施。

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走訪,筆者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在閑余時間特別是假期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而現在的電視節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據很多家長及小學校長反映,一部分留守兒童受一些電視節目的影響表現出較明顯的道德行為問題。如主動幫助家長干活,注意個人衛生,鍛煉身體,節約水電,愛護公物等意識大多表現不太好。這表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環境對他們道德成長過程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這與研究者李遠煦在湖北省武穴市龍坪鎮的調查結果非常相似。[2]筆者認為,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現實的問題,搭建一個動漫教育服務平臺,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就非常必要。

篇3: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