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20XX優勢病種分析評估總結

20XX優勢病種分析評估總結

2024-08-03 閱讀 9544

20**年肛腸科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分析、總結、評估、優化

里外痔(混合痔)

20**年在20**年的基礎上,就混合痔的中醫診療方案進一步完善,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下降。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一、分析、總結和評估

1.混合痔臨床表現為、便血、脫出、肛門墜脹、異物感、疼痛、肛周潮濕瘙癢,專科檢查指診和鏡檢可見肛管內齒線上下同一方位出現腫物。診斷依據操作性強。

20**年收治混合痔患者50例,臨床上診斷率100%。根據臨床表現、查體和舌脈辯證,分為,4型:風傷腸絡、濕熱下注、氣滯血瘀、中氣下陷。直接明了,20**年收治病例大部分為濕熱下注型。

2.痔瘡術式在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術式變化多。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分段切除結扎術、套扎術,pph等術式,各有利弊。經過我科手術后長期觀察及參考外院科研資料,診療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配合消痔靈注射術。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是傳統經典術式,療效肯定;消痔靈注射術采用中醫“收斂固托”治則,使痔塊周圍產生無菌炎性反應,促進痔塊及其周圍組織纖維化,將脫垂的痔變組織粘連固定于腸壁的肌層,從而達到止血及防止脫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配合消痔靈注射術在防止創面水腫,保護齒線、肛管皮膚、肛門括約肌方面較優于其他術式。

3.中醫根據痔瘡多屬于濕熱下注,以致腸癖為痔,術后根據不同時期病情的變化,以采用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固脫的具體治則。熏洗法、栓劑、藥物涂敷療法是中醫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稱坐浴法)是以中藥煎湯熏洗肛門會陰部,通過熱和藥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達到腫消痛減的目的。20**年混合痔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彰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4.混合痔術后疼痛、術后尿潴留、排便困難、創面延遲愈合是臨床中常見并發癥,是困擾臨床難題。

20**年我科采用術后針刺關元、陰凌泉、水道、氣海等穴位對術后尿潴留的預防起到一定的療效;術后換藥,創面外敷生肌散加利多卡因凝膠對術后止痛有良好地效果。但仍不理想。

二、目前需解決的難題:

1.難點

1)痔術后肛門疼痛墜腫。

2)排尿障礙

3)創面愈合延遲

4)出血問題

5)復發問題

2.難點分析

(1)部分患者在痔瘡手術康復后期常常出現肛門墜脹、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每次排便量少、排便不盡感等不適。這是由于肛門排便功能與肛門括約肌、肛門直腸感覺、直腸抑制反射、直腸順應性等密切相關,是一個復雜精細的過程。齒線、肛管皮膚有排便感受器,肛門括約肌有控便功能,而痔瘡手術易損傷齒線、肛管皮膚和肛門括約肌,影響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如何將損傷降到最小,關鍵在于術者采取的術式和實施手術的細致程度。

中醫認為,術后損傷肛門局部血脈,氣血運行不暢,肛門局部經脈不通,則有墜脹;氣機不暢則腸腑推動無力,故排便不暢,有里急后重感。

(2)術后患者排便困難努掙用力,增加了手術創口的牽拉,引起術后肛門疼痛。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則水分過量吸收便質堅硬,排便時易損傷創面,引起繼發性出血,甚至大量出血。若糞便滯留腸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難、傷口疼痛加劇。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糞便在腸道滯留過久,就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糞便嵌頓的發生。術后便秘或糞便嵌頓壓迫直腸下部、排便時間延長、努掙用力,都會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影響血液循環,易引起肛門傷口的瘀血水腫發生,延緩傷口愈合。

(3)麻醉方式的改變,因患者懼怕疼痛,常常需要腰麻,硬膜外麻醉,易導致尿儲留,

三、優化、難點解決辦法

1)對照標準,針對混合痔不同分期,Ⅰ-Ⅱ痔需要采取針對痔核本身的治療方法,而硬化劑注射治療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近期療效好的恃點,對部分分期為Ⅱ、Ⅲ期,甚至Ⅳ期的混合痔可作為選用。對經常脫垂在肛外,難以還納的Ⅲ期,甚至Ⅳ期混合痔,當選用遠期療效較好的分段外切內扎,配合消痔靈注射以提高療效。

2)針對術后小便難解我科加強宣教,突出服務流程,增加耳穴壓子通絡止痛,有利小便解出。

3)針對術后復發問題結合部分患者粘膜內脫垂,積極改進手術方法,引進微創PPH手術方法,以及消痔靈直腸粘膜柱狀注射以提高效果;

4)針對疼痛問題

加強術后鎮痛治療局部注射長效麻醉的基礎上,配合耳穴壓子鎮痛等。

5)出血預防及改進措施加強專科中醫技能培訓;局部外用止血藥的研究。

6)創面愈合延遲改進措施及時擴創引流;清除異物;及時去除病理性肉芽;紅外線照射;生肌散藥物的應用。充分發揮我科自制藥品的優勢。

7)針對便秘

積極購進大腸水療機以提高臨床療效。

鉤腸痔(肛裂)

20**年收治的肛裂病人17例,6例未住院。嚴格按照遵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20**年修訂的優勢病種肛裂的診療方案實施,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1.臨床療效與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1)臨床療效

20**年共收治肛裂病人17例,其中6例未住院,但實行臨床追蹤觀察治療。辯證根據臨床表現、查體和舌脈分為3型:血熱腸燥證、陰虛津虧型、氣滯血瘀型,其中以血熱腸燥及陰虛津虧為主。

全部手術治療,中醫藥治療率100%。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17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肛裂主要是應用用中醫的肛裂切除內括約肌松解術,另輔以中藥制劑的熏洗及外敷,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突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2.并發癥的分析

肛裂術后容易造成術便時疼痛、尿潴溜、排便困難、創面延遲愈合等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影響傷口愈合,為了降低這些并發癥,我科不斷總結經驗,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療法,與20**年度對比,明顯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3.優化

對于肛裂,我們認為治未病是臨床難點之一。因此診療方案可以從如何預防肛裂發病及早期肛裂非手術治療方面進行優化。現代人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運動量的減少,使便秘病人增多,從而導致肛裂病人較前增加。而防患于未然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體現,所以如何使便秘患者增加肛裂病防治意識,也是臨床上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考慮加大疾病宣傳,對便秘病人在進行治療的同時,增加對肛裂病的病因、病機、治療的介紹,以及如何預防的介紹。早期肛裂的中醫藥治療,因患者飲食、便秘、排便習慣等問題,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影響療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術、中醫藥治療上運用有效手段達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復發作。中醫重在整體調節,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肛裂主要因陰虛津虧,熱結腸燥,大便干結,努掙排便致肛管撕傷,因此在治療上應重在潤腸軟便,活血化瘀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淋巴回流及營養代謝,解除內括約肌痙攣,達到治愈目的。今后要進一步總結本科特色治療方案,經驗治療,在細節方面完善,要體現出本科室治療的特色優勢,根據新技術的學習應用不斷更新完善診療方案。

4.總結

早期肛裂應避免外科手術治療,對于保守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擴肛、局部封閉療法。早期肛裂的治療包括飲食調節、軟化大便、培養良好排便習慣等方面,以減輕癥狀,防止病情加重或復發。同時發揮中醫學理論特色,加強中藥的臨床應用,配合非藥物中醫診療項目的開展。該方案的實施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高了臨床療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部分診療方案落實不到位,今后加大中醫特色治療項目績效考核力度。

肛漏(肛瘺)

20**年收治的肛漏病人10人,嚴格按照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20**年修訂的優勢病種肛漏的診療方案實施,現就方案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分析總結如下:

1.臨床療效與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1)臨床療效

20**年共收治肛漏病人10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6例,低位肛漏4例。8例病人合并感染肛癰,中醫辯證屬火毒蘊結證1例,熱毒熾盛證7例,合并癥中醫辯證濕熱下注證3例。

全部手術治療,手術方案治療10例,高位掛線6例,一次切除4例。術前術后辯證治療,中藥熏洗坐浴10例。中醫藥治療率100%。治愈10例,治愈率100%。

2)特色指標的分析與評價

肛漏主要是用中醫的肛漏一次性根治術,另輔以中藥制劑的熏洗及外敷,中醫藥治療率達100%,驗證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該方案在確保臨床療效的同時,突出了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提升了中醫藥的特色指標。

2.并發癥的分析

肛漏

尤其是肛漏術后容易造成術后尿潴溜、排便困難、便時疼痛、創面延遲愈合等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影響傷口愈合,為了降低這些并發癥,我科不斷總結經驗,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療法,與20**年度對比,明顯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為降低肛漏術后尿潴溜發生率,除積極與麻醉師協商,改善服務流程,另外采用術后臀部肌注或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以通利小便。同時結合相應的穴位針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難點分析:

1.難點

1)內口的定位及復發率

2)創面的愈合緩慢問題。

2.難點分析

1)中醫認為肛漏內口是肛漏形成及反復發作的病根,臨床上采用拔根塞源的治療方法徹底處理內口。臨床手術中如果沒有處理內口過感染源可形成肛瘺,需再次手術治療。正確找到和處理好內口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也是手術治療的難點。肛瘺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借肛腺導管開口于肛竇,原發感染病灶多在肛竇處即內口。肛內指診、肛鏡檢查、探針檢查是確定內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按壓瘺管部位,肛內指診結合肛門鏡檢查如見到黏膜有膿液溢出處即為內口。術中切開瘺管,以探針自切口插入,沿管腔底部輕柔而仔細的探查,同時以食指伸入肛內,針指配合,如探針無阻力由黏膜穿出處即是內口;若探不出,根據經驗可在針指最薄弱處穿出人造內口。手術中很容易遺留內口。內口正確找到后,處理不徹底也可導致前功盡棄。上述三點都可導致肛瘺的形成,導致分次手術,延長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

2).中醫認為腐肉不脫,新肉不生,創面局部氣血虧虛可導致創面久不愈合。肛瘺術后創面一般為開放創面,讓新生肉芽組織從創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長,填平傷口,愈合時間相對較長。臨床上創面不愈合,創面橋形愈合是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是治療中的又一個難點。創面不愈合形成因素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多是患者原有基礎疾病影響到機體營養代謝,常見于糖尿病,慢性腸炎等。局部因素見于切口設計不合理,創面引流不暢,換藥不到位。

3).對于高位肛漏,由于不可避免要損傷到肛門部肌肉,對肛門功能或多或少有影響,甚至導致肛門失禁的可能。

二、優化、難點解決辦法

1.對于常規肛內指診、肛鏡檢查、探針檢查無法確定內口者考慮染色劑注入法。最常用美蘭染色法,術中放置一潔凈紗布于肛門內,美蘭溶液自外口帶些壓力注入,觀察肛門內紗布美蘭染色情況,不僅有助于尋找內口,而且對于復雜性肛瘺有示蹤作用;疑似內口,如內口不清,可將探針彎曲成鉤狀,從可疑內口處探入,若輕易進入0.3厘米以上者常為內口。術中對于高位肛瘺尋找內口一定要耐心,需要探查,邊探邊切,操作切忌暴力,防止形成假性內口。因內口處反復感染,造成區域性感染,要徹底清除內口周圍的感染壞死組織;內口在直腸環處或直腸環以上處,必須掛線。

2.控制患者基礎疾病,控制血糖,治療腸炎等,對促進創面愈合有積極作用,同時,對血糖較高經內科會診需要專科或難以控制的及時辦理專科,待病情平穩再給以手術治療為上。

3.切口設計呈輻射狀,根據肛周結締組織分布和皮膚紋理,于肛周皮膚作切口時,應以肛門為中心,切開呈輻射狀。長寬比要適合,這樣的切口,引流通暢。注意愈合過程中的創面情況,要排除潛在病灶的可能,對影響愈合的弛緩性肉芽、水腫性肉芽給予相應及早處理。換藥要到位,對管腔較深的,采用多切口開窗引流,并用0.9%生理鹽水注射液沖洗,引流紗條既要到位又不能填塞過緊,要留有生長的空間。

4.創面局部應用中醫藥可促進創面愈合,中醫祛腐生肌藥物療法是中醫外科治療慢性創面的治療大法之一,生肌玉紅膏、康復新液局部應用有較好效果。

5.充分使用中醫掛線療法,“藥線自下,腸肌隨長,水逐線流,鵝管自消”成功解決了術后可能發生的肛門失禁問題。

6.加強宣教,注意肛門清潔衛生是預防復發的一個重要措施。

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

20**.1.19

20**年肛腸科優勢病種診療方案

分析、總結、評估、優化

鳳縣中醫醫院肛腸科

20**.1.19

篇2:甲型H1N1流感豬流感人禽流感診療方案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稱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997年5月,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1例3歲兒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臟器功能衰竭,同年8月經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荷蘭鹿特丹國家流感中心鑒定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類流感,這是世界上首次證實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類。之后相繼有h9n2、h7n7亞型感染人類和h5n1再次感染人類的報道。

一、病原學

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80~120nm,有囊膜。基因組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為15個h亞型(h1~h15)和9個n亞型(n1~n9)。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還可感染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和禽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主要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對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均敏感。常用消毒劑容易將其滅活,如氧化劑、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鈉、鹵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劑)等都能迅速破壞其傳染性。

禽流感病毒對熱比較敏感,65℃加熱30分鐘或煮沸(100℃)2分鐘以上可滅活。病毒在糞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個月,在ph<4.1的條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有甘油保護的情況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病毒在直射陽光下40~48小時即可滅活,如果用紫外線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壞其傳染性。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主要為患禽流感或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鴨、鵝等家禽,特別是雞;但不排除其它禽類或豬成為傳染源的可能。

(二)傳播途徑主要經呼吸道傳播,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觸病毒毒株被感染。目前尚無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確切證據。

(三)易感人群一般認為任何年齡均具有易感性,但12歲以下兒童發病率較高,病情較重。與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觸人員為高危人群。

三、臨床特征

(一)流行病學史

發病前1周內曾到過禽流感暴發的疫點,或與被感染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觸者,或從事禽流感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目前不排除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有患病的可能。

(二)臨床表現

1、潛伏期一般為1~3天,通常在7天以內。

2、臨床癥狀急性起病,早期表現類似普通型流感。主要為發熱,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熱程1~7天,一般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和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全血細胞減少、腎功能衰竭、敗血癥、休克及reye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

3、體征重癥患者可有肺部實變體征等。

(三)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癥患者多有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下降。

2、病毒抗原及基因檢測取患者呼吸道標本采用免疫熒光法(或酶聯免疫法)檢測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及禽流感病毒h亞型抗原。還可用rt-pcr法檢測禽流感病毒亞型特異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離從患者呼吸道標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氣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分離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學檢查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顧性診斷。

(四)胸部影像學檢查

重癥患者胸部x線檢查可顯示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可伴有胸腔積液等。

(五)預后

人禽流感的預后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感染h9n2、h7n7者,大多預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預后較差,據目前醫學資料報告,病死率約為30%。

影響預后的因素除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外,還與患者年齡,是否有基礎性疾病,治療是否及時,以及是否發生并發癥

等有關。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診斷。

1、醫學觀察病例有流行病學史,1周內出現臨床表現者。

與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史,在1周內出現臨床表現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亞型單克隆抗體抗原檢測陽性者。

3、確診病例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中分離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檢測到禽流感h亞型病毒基因,且發病初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體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二)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與流感、普通感冒、細菌性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巨細胞病毒感染、衣原體肺炎、支原體肺炎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五、治療

(一)對疑似和確診患者應進行隔離治療。

(二)對癥治療可應用解熱藥、緩解鼻粘膜充血藥、止咳祛痰藥等。兒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楊酸制劑的藥物,避免引起兒童reye綜合征。

(三)抗流感病毒治療應在發病48小時內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

1、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oseltamivir,達菲),為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試驗研究表明對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成人劑量每日150mg,兒童劑量每日3mg/kg,分2次口服,療程5天。

2、離子通道m2阻滯劑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復制。早期應用可阻止病情發展、減輕病情、改善預后。金剛烷胺成人劑量每日100~200mg,兒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療程5天。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道副作用。腎功能受損者酌減劑量。有癲癇病史者忌用。

(四)中醫藥治療參照時行感冒(流感)及風溫肺熱病進行辨證論治。

1、治療原則

(1)及早使用中醫藥治療。

(2)清熱、解毒、化濕、扶正祛邪。

2、中成藥應用

應當辨證使用中成藥,可與中藥湯劑綜合應用。

(1)退熱類適用于發熱期、喘憋期發熱,可根據其藥物組成、功能主治選用,如瓜霜退熱靈膠囊、紫雪、新雪顆粒等。

(2)清熱解毒類口服劑可選用清開靈口服液(膠囊)、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顆粒)、銀黃顆粒、板藍根沖劑、抗病毒膠囊(口服液)、藿香正氣丸(膠囊)、葛根芩連微丸、羚羊清肺丸、蛇膽川貝口服液等,注射劑可選用清開靈注射劑、魚腥草注射劑、雙黃連粉針劑。

3、分證論治

(1)邪犯肺表

癥狀:初起發熱,惡風或有惡寒,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口干,舌苔白或黃,脈浮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解表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桑葉30g(先煎)荊芥15g菊花15g杏仁10g連翹15g石膏30g(炒)知母15g大青葉10g薄荷6g(后下)

(2)邪犯胃腸

癥狀:發熱,惡風或有惡寒,惡心、或有嘔吐、腹痛、腹瀉、稀水樣便;舌苔白膩或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和中

基本方及參考劑量:

葛根15g黃芩15g黃連10g木香6g砂仁3g(后下)制半夏9g藿香10g柴胡15g蒼術10g茯苓10g馬齒莧30g

上述兩種證候隨證加減:

若患者出現胸悶、氣短、口干甚者,可加黨參、沙參;若咳痰不利,加天竺黃;若肺實變,加丹參、苡仁、葶藶子。

若患者出現喘憋、氣促、神昏譫語、汗出肢冷、口唇紫紺、舌暗紅少津、脈細微欲絕,去制半夏,加用人參、炮附子、麥冬、五味子;亦可

選用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

(五)加強支持治療和預防并發癥注意休息、多飲水、增加營養,給易于消化的飲食。密切觀察、監測并預防并發癥。抗菌藥物應在明確或有充分證據提示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

(六)重癥患者的治療重癥或發生肺炎的患者應入院治療,對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著給予吸氧及其他呼吸支持,發生其它并發癥患者應積極采取相應治療。

六、預防

(一)加強禽類疾病的監測,一旦發現禽流感疫情,動物防疫部門立即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養殖和處理的所有相關人員做好防護工作。

(二)加強對密切接觸禽類人員的監測。當這些人員中出現流感樣癥狀時,應立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病人標本并送至指定實驗室檢測,以進一步明確病原,同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三)接觸人禽流感患者應戴口罩、戴手套、穿隔離衣。接觸后應洗手。

(四)要加強檢測標本和實驗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嚴格執行操作規范,防止醫院感染和實驗室的感染及傳播。

(五)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類及蛋類等食品;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六)藥物預防對密切接觸者必要時可試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或按中醫藥辨證施防。

篇3:康復治療診療方案

康復治療診療方案

運動療法:分為傳統運動療法和神經生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運動的方法,對身體的功能障礙和功能低下,起到預防、改善和恢復作用的一種特殊療法。是以患者主動參與為主,提高個人的活動能力,增強社會參與的適應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康復治療手段。

運動療法的實施是通過制訂運動處方來進行的

運動處方是在身體測評的基礎上,根據鍛煉者身體的需要,按照科學健身的原則,為鍛煉者提供的量化指導方案。它是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科學鍛煉的一種形式。在有效的運動處方的指導下進行鍛煉可以達到健身或治療的效果。

運動療法操作流程:

運動療法是為了緩解癥狀或改善功能而進行全身或局部的運動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是物理療法的主要方法之一。運動療法是針對某項疾病,具有明確醫療目的的一種主動性休閑運動,一種醫療方法。目前運動療法已在國內外醫療界得到廣泛采用,并是病人康復、治療過程的一個重要措施。

一、傳統的運動療法包括主被動運動,等張、等長和等速收縮。

主要治療可歸納為:

(1)維持關節活動度;

(2)增強肌力;

(3)增強肌肉的耐力;

(4)加強肌肉協調能力;

(5)增強心肺功能和全身對運動的耐力等;

二、神經生理療法

神經生理療法是以神經生理學為基礎,研究出來的治療運動功能障礙的方法。主要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后的運動功能障礙。

適用范圍:

(1)運動器官傷病,骨和關節損傷及其后遺功能障礙、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腿痛、脊柱畸形及扁平足等。

(2)內臟器官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恢復期)、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肺結核、矽肺、潰瘍病、內臟(腎、胃)下垂、習慣性便秘、子宮位置不正、盆腔炎等。

(3)代謝障礙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

(4)神經系統疾病:各種原因(創傷性、炎癥性、腦血管意外)所致癱瘓、神經衰弱、腦震蕩后遺癥等。

(5)各種手術

運動療法禁忌癥

1.發熱、全身狀況嚴重、臟器功能喪失代償期。

2.運動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嚴重并發癥,如動脈瘤、血管和神經干附近有金屬異物等。

3.癌癥有明顯轉移傾向時(但氣功療法可以考慮)

作業療法:是針對患者的功能障礙,采用有目的的、有選擇性的日常生活活動、娛樂活動、職業勞動和認知活動,對患者進行反復訓練,以維持、改善和輔助患者的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最大限度地恢復正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重點在于增強手的靈活性、手眼協調性、對動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以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治療主要包括:改善上肢協調能力的訓練、文娛治療、支具輔助具的使用指導、家具環境改造的咨詢等。服務對象主要為各種疾患或損傷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認知、社會交往能力下降患者。主要治療疾病

1、腦卒中后遺癥(偏癱)2、脊髓損傷(不完全性)3、痿病(格林-巴利綜合癥)

二、適應癥:

1、疼痛

2、關節攣縮

3、軟組織損傷

4、骨骼、肌肉系統疾病導致的運動障礙

5、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運動障礙

6、循環系統的功能低下

7、內臟器官的功能低下

8、神經功能異常

三、禁忌癥

1、需絕對安靜的重癥患者

2、體溫在38℃以上

3、持續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

4、發作后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心肌梗死患者

5、安靜時血壓舒張壓120mmHg以上,或收縮壓200mmHg以上.

6、安靜時脈搏超過100次/min

7、心力衰竭失代償狀態,有心源性哮喘癥狀,呼吸困難、全身浮腫、胸水、腹水患者。

8、心肌疾患發作在

9、重癥心律不齊10日以內。

10、體位變化或運動時血壓的反應顯出異常者

11、安靜時有心絞痛發作者。

12、游離性大動脈瘤

13、手術后未拆線者

14、骨折愈合不充分

15、劇烈疼痛

16、全身性疾病的急性期

康復治療和練習中的注意事項

一、練習中的疼痛:某些功能練習會引起疼痛,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疼痛程度不重,并且在練習停止半小時之內消失,或者消退到練習前的水平,就說明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但如果疼痛劇烈不能忍受或者持續很久不能消退,說明可能發生新的損傷,就必須馬上停止練習,及時去醫院就診。

二、肌力練習的疲勞

進行肌力練習時,必須每次練習到肌肉有酸脹疲勞感,完成每一項或每次練習后充分休息2至3小時在進行下一次練習。練習中應集中精神,專注于動作及肌肉收縮的感覺。這洋既可以確保練習完成的質量,使神經能夠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運動達到更好的練習效果,同事避免注意力分散造成的危險。邊練習邊看電視或說話等是不可取的既無法達到預期的練習效果,又可能早成不必要的危險發生。

肌力的提高是關節肢體

脊柱穩定及功能提高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認真練習,才能逐漸恢復和提高功能。

三、關節腫脹

關節及肢體的輕度腫脹通常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的程度不隨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就是正常的反應。直到關節活動角度和肢體的肌肉力量基本恢復正常,傷病局部不再有心的刺激后,腫脹才會逐漸小腿并恢復健康。腫脹突然加重時應馬上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如還是不能緩解及時就醫。

四、遺忘

在康復的適當時候就應該學會遺忘。當功能基本恢復后,不要過分關注傷病或手術肢體局部的細微感覺。過分關注只會加重心里負擔,使很多本來可以進行的活動不敢去做,造成心因性的功能障礙。

五、動靜結合

除手術或病損肢體根據情況應該使當地制動和保護外,身體的其他部位應該盡可能的多的活動和練習。才能確保身體的基礎素質不會下降太多太快,并且能提高正格身體的循環和代謝水平,促進手術或病損局部的康復。

六、練習強度

關節及關節附近手術后,通常在術后早期不宜過多活動關節,更不應該以反復活動的方式作為練習來提高活動度和靈活性。否則記憶造成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組織愈合及功能恢復。同時可能由于過渡的刺激使創傷和炎癥積累,造成異位骨化等嚴重后果。靈活性是隨著被動關節活動度的改善,以及關節周圍相關組織延展性的恢復,才能逐漸提高的。

七、摒棄

養病的觀念

傷筋動骨100天,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關于養病養傷的俗語,但現代科學的研究辨明,這不一定是正確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同事還有3分治7分養的說法。所謂楊應理解為康復,即科學的養。因為對于人的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等運動系統來說,狼嚎的工呢個來字于適當的功能練習。個過渡的臥床靜養只能加重傷病肢體的肌肉萎縮,造成關節粘連。壓瘡。深靜脈血栓。靜脈炎,人體對肢體位置和運動的感覺能力下降,協調性下降。肢體功能持續下降等不良后果。同時由于整體的活動量減少,身體的臟器功能也衰退。所以不僅傷病的肢體必須進行適當的功能聯系外,身體其他部位也應進行練習,以保持良好的整體身體素質,促進局部損傷的恢復。同時,能夠獨立完成的日常的生活活動,也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以免身體功能的進一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