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課堂小結策略的研究方案

課堂小結策略的研究方案

2024-08-02 閱讀 2842

一、課題界定:課堂小結:是指在課堂上以盡可能簡潔精練的語言,一種新的但是有效的方式再次陳述學習內容。策略:就是根據形勢的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本課題研究的是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小結,因而這里的策略是指教學過程中課堂小結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課堂小結策略的研究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效使用課堂小結的方式和方法。

二、理論依據:

1、教育學理論。鞏固知識和技能目的是讓學生及時的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及時地鞏固住。同時,也便于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及時采取彌補的辦法和措施。

2、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

3、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4、元認知理論。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在認識活動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積極地對其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以迅速達到預定的目標。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從元認知角度來考慮,學習并不僅僅是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它同時也是認知過程的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的元認知過程。

三、研究背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在新課設計和教授過程中有很多靚點,如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卻往往會將后面的課堂小結一帶而過,或忽視了不講,出現前緊后松的情況,這樣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降低很多。所以,有必要重視課堂小結。

四、意義:羅伯特馬扎諾等在《有效課堂:提高學生成績的實用策略》一書中引用了大量研究報告來證明,在教育史上,總結是九種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課堂小結是教師和學生對一節課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知識內化的必要階段。只有蛤是對我們已經學過的東西進行反思和總結,真正的持續的學習才能發生。成功的課堂小結,不但能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還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在對課堂小結的教育理論、功能作用等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著重進行課堂小結的“策略”研究。

1、梳理歸納的策略:將所學知識按照重點、難點、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行梳理歸納,概括成整體的知識網絡。使學生把學的知識由繁到簡,歸納整理,雖話不多,收效甚大。在這種氣氛中結束新課,就會給學生帶來輕松愉快的心情。

2、練習訓練的策略:教師可以在課尾安排練習,這種練習不是一般的作業,它既是對學生學習本課情況的檢查,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完成對課文的總結。

3、延伸拓展的策略:根據課文內容,將知識適當延伸拓寬,既有助于本課的學習,又點明課外閱讀的內容,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促使思維發展的飛躍。

4、“深究引路”的策略: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發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使學生急于求知下面內容。既總結了本課書的教學內容,又造成懸念,激發學生去探索新的問題。

5、探究討論的策略:當教師講完課本內容后,課尾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探究討論,教師不急于表態,在討論中發展學生思維,得出正確結論。問題的提出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很快進入熱烈的討論中,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六、研究過程及方法:

1、申報階段(*年7月~8月):認真選題,采用調查研究法,對教師課堂小結實例進行調查,并進行分析和總結;對學生進行問卷、訪談,了解學生對課堂小結的態度和要求,進行比較研究。

2、準備階段(*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關于課堂小結的相關教育理論,對課堂小結進行理論上的研究,設計研究課堂小結的策略,制定實施方案。

3、實施階段(*年11月~*年3月):根據制定的課堂小結策略研究的實施方案,進行實證性研究;每一種策略都要進行數次驗證性研究,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同時,進行實驗的比較,尋找原因;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

4、總結階段(*年4月~5月):收集和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七、研究的條件:

1、本人關注教育科學研究,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并撰寫過一些教育教學論文。

2、本人是師范大學畢業的,具備了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為研究課堂小結的策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3、本人是一線教師,研究的課題正是本人遇到的問題,并且,對于這樣的問題,有了一些體會和經驗。

八、預期成果:課題研究報告一份,相關論文一篇。

篇2: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本文在理論和實踐上對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闡述,通過創設情境,巧用答題器,小組協作,加強實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而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本文堅持*****和新課程理念,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對于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性。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可以看出,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讓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學有所得是新課程改革中值得讓我們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直接操縱者,教師的教學策略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我們應該讓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煥發出它本身應有的生命活力,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最直接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創設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學生的學習,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欲望,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會使思維活動得以啟動運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就急于傳授,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有了真實的情境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所以,在信息技術教學時精心設計一個情境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音樂、一張圖片、一段動畫、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誘發興趣的效果。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新課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本人重點在上課的時候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構建學習的欲望。比如本人在上七年級《信息技術》第二章第四節《文件管理》一課時創設了亞運圣火傳遞的情境,首先提問學生目前大家最關注的體育盛事是什么?當時是**年廣州亞運會籌辦期間,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廣州亞運會,本人再引出課題:我們今天以圣火傳遞的形式來學習文件和文件管理的內容。學生們一聽就樂了,想著自己也可以傳遞亞運圣火,心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帶著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走進新課的教學,學生們的情緒高漲,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再如在學習電子表格Excel的公式與函數時,創設讓學生運用公式法和函數法統計開心農場各種農作物的總產量、各月平均產量和收益的情境,學生學得不亦樂乎!實踐證明,枯燥無味的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學習煩惱和壓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帶著快樂的心態去求知和學習,把學習場景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求知欲完全調動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篇3:探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小練筆訓練策略

探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陳朝香儀征市香溝中心學校

摘要:課堂上的“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載體。課堂“小練筆”打開了學生手腦并用、聽說讀寫并舉的局面。那么,提高課堂小練筆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中,筆者概括了課堂“小練筆”存在的問題,分析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探究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關鍵詞:小練筆有效性策略

課堂上的“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載體。課堂“小練筆”打開了學生手腦并用、聽說讀寫并舉的局面。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使我們的課堂更為有效呢?

一、現階段課堂“小練筆”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長期教學過程及平時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小練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小練筆索然無味。老師在設計課堂小練筆時,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課堂小練筆出現了生搬硬套的現象,學生無法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學生沒有練筆的興趣。如:學習《普羅米修斯盜火》練的是:你想對普羅米修斯、宙斯、赫剌克勒斯分別說些什么?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只會寫出一些干巴巴的陳詞濫調,沒有達到課堂練筆的目的。

(二)小練筆華而不實。教師設計小練筆時,預設的目標雖好,但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學情,定位過高,不貼近學生。課堂上看起來有學生講得不錯,但實際上只限于幾個優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往往無話可寫。

(三)小練筆千篇一律。課堂小練筆是讀寫結合的有效形式,教師找準了訓練切入點,還應進行細致指導,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但有的教師僅僅告訴學生這是哪一類的練筆,沒有進行細致指導,造成學生簡單模仿,千篇一律。如:學習《燕子》一課,請學生仿照課文第1段總分的寫法,用一兩句話來介紹一種你熟悉的小動物。而對于如何抓住動物的外形特征這一點沒有進行重點指導,學生的思路沒有打開,沒有達到訓練的效果。

(四)小練筆淺嘗輒止。有的教師在學生完成練筆后,根本沒有時間細致地交流,只是淡而無味地評一評。由于沒有對學生練筆的優缺點進行及時表揚和指正,完全是為練而練,練評脫離,極大地挫傷學生的練筆激情。這種流于形式的課堂練筆顯然是高耗低效的。

二、對上述現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設計的小練筆重形式而輕實質。教師認為在課上安排小練筆,似乎就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小練筆可以為課堂套上一個美麗的花環。但是,教師缺乏正確的引導,導致許多學生寫的大多是雷同的套話,老師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沒有標準,老師也不會對其進行太多評價,導致學生寫時隨心所欲,出現一些錯別字和語法問題,這樣的小練筆老師往往是不檢查的,學生不當堂反饋,錯誤就得不到及時地糾正,甚至有時反饋了,很多教師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練筆能力的提高,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學生對小練筆沒有高度重視。學生總認為,既然是小練筆,當然就沒有字數的限制,沒有內容的限制。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多數是胡亂編寫,應付了事。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的策略:

綜上所述,小練筆已經在實踐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的小練筆訓練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