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淺議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新民學校黃洋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師的夢想,也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希望所在。因為它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在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基礎上的更高追求。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是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因人而教。
應該說班級授課制教育教學都是以統一的教材為載體從人的實際出發而實施的。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差異性,課堂上一定要激活每個學生的思維,關鍵的就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其競爭意識。如開展一些小型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設法解決同一問題。哪怕有的學生想出了一個笨拙的辦法,也要給予夸獎鼓勵。其次是了解學生原有認知基礎,即使是數學概念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問題,使其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離不開生活。因此,課堂上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實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并用所學知識來解決。那將會趣味盎然,不覺得數學抽象枯燥而產生畏難情緒。同時,還應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準確把握重難點,針對性地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否則,一刀切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二是真正轉變教師角色,做到因學而教。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這就好比是電影導演一樣,教師通過自己藝術化的服務工作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學習能力。課堂以學生為中心,但要避免放羊式教學,就是說演員的一舉一動是在導演的掌控之中,哪怕是課堂生成,也應是教師所能駕馭得了的。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找準能力培養和目標達成的契合點。換句話說,教師要為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準備好“墊子”。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找到課堂秩序和情緒體驗的融合點,通過語言評價、進程推動等使秩序要求與情緒表達處于一個平衡點上。
三是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學習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教育的根本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策略:
1、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聯系與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或生活中剛好發生的熱點問題,通過數學活動、數學實踐、數學游戲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提問、去思考,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培養、鍛煉、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教學24時計時法,課堂情境告訴學生:兩個人相約8點見面結果沒有按時赴約,為什么?(原因是沒有說清楚是早是晚,都誤會了。)這就激起了內在學習的動機。因此,創設新奇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等學習形式,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高效課堂教學。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時,采用了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辦法。課堂上發給每個小組大小不同的長、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來研究長、正方形的邊角特點。在各小組動手測量記錄、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點撥、歸納板書。這樣,通過學生探索、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既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知識,體現了學習的樂趣,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3、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有興趣地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借助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肚椎恼J識》這一課教學難點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估計百米短跑有多長,推算幾個百米是1千米?課件演示公路上車輛經過1千米路面上里程碑的過程,還可以演示200米操場跑道,跑幾圈就是1千米?當然還可以讓學生回憶經常走的路從哪兒到哪兒大致有1千米。由此可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
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靠掛圖、板書也難講解清楚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中掌握了知識。
四是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創生教材。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藍本。在新教材中,編者煞費苦心地選取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且根據年齡特點和教學目的為兒童學習數學創設有趣、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那么,如何發揮好教材的知識載體功能呢?
篇2: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十堰市竹溪縣匯灣鄉中心學校李家銀
【摘要】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實施自主學習,增強主動性;建構合作小組,培養凝聚力;參與自我展示,樹立自信心;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是構建高效課堂,把教學任務在課堂上來完成,達到減輕學生的負擔必要手段。
【關鍵詞】激發功夫自主凝聚力自信心交流和溝通
【正文】
構建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墒俏覀兛吹?,很多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提高自己所帶學科的成績,都在搶抓時間,不惜犧牲學生午飯后的時間,下午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也有的搶占音樂課,美術課以及所謂的“副課”的時間,這樣做,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身體的發展。據網上統計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有所改善,國民體質總體合格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但學生中超重肥胖、視力不良等情況明顯增加,故教育部這兩年推出“每天一小時”的校園體育活動很受學生歡迎,所以上述做法學生也很反感,老師自己也感覺很累。我認為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充分貫徹和落實“生本教育”觀,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強調讓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與拓展,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努力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中會聽、會講、會評,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認為提倡構建高效課堂非常有必要,把教學任務在課堂上來完成,能減輕學生的負擔,那課間的時間以及課外活動時間學生都能進行體育鍛煉,學生也是非常歡迎的。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如果喜歡哪一門課,一般也會喜歡這一課的科任老師,我們在學校經??吹綄W生不喜歡那一門課,就不愿意上那一門課。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特別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要關注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力求形式新穎,寓教于樂,創設一定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教師要善于把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讓學生想聽課,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如:直觀形象的教具、有趣的教學游戲、多媒體教學等等,如將多項式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用幾張紙,每張紙上分別寫一個單項式,讓幾個學生每人拿一張,然后讓他們站在一起,這樣,幾個單項式就構成一個多項式,還可以讓另一個學生給他們重新排隊,如升冪排列或降冪排列,讓學生明白多項式是由幾個單項式構成的,并且多項式的每一項都包括它前面的符號。
篇3:巧用多媒體打造高效課堂教學論文
巧用多媒體打造高效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讓課堂變得輕負高效,把師生從繁重的教學負擔中解放出來。
關鍵詞:巧用多媒體;轉變教學方式;輕負;高效。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成了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進步,作為高科技產物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正逐步地融入農村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粉筆+黑板”,學生學習“一本書、一支筆、一本作業本”的教學方式,應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激發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積極探索、學習和思考的原動力。學生有興趣學習時,注意力一定集中,記憶力明顯加強,思維能力也會發揮到最佳狀態。所以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教學7的乘法口決時,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小白兔背一袋蘋果到市場上去賣,每個蘋果值7角錢。一不小心,袋子被抓破了一個洞,小白兔走一會兒就會掉一個蘋果……問:小白兔可能會損失多少錢?通過這樣創設情景,學生很感興趣,都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可能損失7角錢,因為只掉了一個蘋果小白兔就到了市場,即1×7=7(角),如果掉2個就可能損失2×7=14(角),如果掉3個就可能損失3×7=21(角)……如果掉9個,就會損失9×7=63(角)。這樣便把7的乘法口決在學生的激烈討論中得出,比枯燥的推理更有趣味,也讓學生掌握得更牢。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多媒體運用除了能創設問題情境,還能用來創設故事情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寓教于樂,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學習情景:上課伊始,教師將屏幕打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片荒漠中,被太陽曬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面前說:“師傅,口太渴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師傅和沙僧各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聽瞪著眼睛,很不高興地說:“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卻給我分得最少,你吃得最多。”語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學生特別喜歡《西游記》,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所吸引,每個情節歷歷在目,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薄八娲?!”等等。教師緊接著追問:“八戒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都想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教師趁機因勢利導,揭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二、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把圖片情境由靜態變動態,把知識形成的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快速直觀地了解知識形成的動態過程,從而幫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一年級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時,為了突破難點,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設計展示這樣的演示環節:先出示4捆零5根小棒表示45,再出示3捆零8根小棒表示38,這時畫面顯示整捆對齊整捆,單根對齊單根;接下來動態演示:把13根單根中前10根再捆成一捆,放在正捆下面,其余3根單根的仍保留在單根處,這樣的演示過程使得學生一下就明白了“滿十進一”這一很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又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課文《觀潮》,描寫的是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這篇課文如果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只能通過對課文詞句的反復講解來引導學生死記硬背,那種“天下奇觀”的感覺幾乎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課件播放一段實錄,那山崩地裂的聲音和漫天卷地的浪潮立即就能把所有的學生帶進壯觀的大潮中。顯而易見,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就容易多了。通過多媒體,融合圖、文、聲、像等功能把大潮的壯觀清楚直觀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幫助學生們很快地理解了“天下奇觀”的“奇”,并完成了表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多媒體的化靜為動這一優勢,更多體現在小學數學幾何部分的教學中。如:在教學“角的大小”一課時,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先在平面內左邊畫出一個角,使其兩條邊較短,命名為∠1;然后在同一平面的右邊畫出另一個與其同等大小的角,使其兩邊較長,命名為∠2。對于沒有知識經驗的學生,從視覺上很容易誤認為∠2大于∠1。這時,為了證實學生的猜測,多媒體動態演示:將∠2移到∠1上去,結果發現兩條邊剛好重合,讓學生驚訝地發現其中的道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