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下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
信息技術下的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教育和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信息技術如何能更好的服務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教學生學會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思維能力。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托勒密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如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索創新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研究教學的重要方向。為構建高校課堂,我校結合教學實際,信息技術學科也采取了“雙色教學案導學”的教學改革,實施了‘四步教學法’的操作流程。此方案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克服了老師講的多、學生練的少,老師想的多、學生不思考的現象。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雙色教學案導學;四步教學法。
多年來統治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管是文科、理科,不管是數理化還是語文、歷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其中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就必定具有這種穩定的結構形式。
“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指以雙色教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案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課堂展示、小組合作、點撥釋疑、成果鞏固五個環節等要素。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歸宿。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在于把教師的主導作用任意夸大并絕對化。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每位學生的首要學習任務。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所以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決不應忽視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個極端
篇2:信息技術下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
信息技術下的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教育和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信息技術如何能更好的服務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教育理念要求我們教學生學會學習,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思維能力。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托勒密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如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索創新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研究教學的重要方向。為構建高校課堂,我校結合教學實際,信息技術學科也采取了“雙色教學案導學”的教學改革,實施了‘四步教學法’的操作流程。此方案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克服了老師講的多、學生練的少,老師想的多、學生不思考的現象。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雙色教學案導學;四步教學法。
多年來統治我們各級各類學校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在這樣一種結構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管是文科、理科,不管是數理化還是語文、歷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其中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就必定具有這種穩定的結構形式。
“雙色教學案導學”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指以雙色教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案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課堂展示、小組合作、點撥釋疑、成果鞏固五個環節等要素。
一、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歸宿。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在于把教師的主導作用任意夸大并絕對化。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每位學生的首要學習任務。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所以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決不應忽視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個極端
篇3:聆聽教學案例撰寫英語研修活動心得體會
聆聽“教學案例撰寫”英語研修活動心得體會
9月8日,我參加了在蒼南第五小學舉行的溫州市小學英語研修活動。此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有關地方課程的教學,早上我們觀看了三節英語地方課程的研討課;當天下午,我們還聆聽了溫州大學羅曉杰教授關于如何寫好教學案例的講座。下午羅教授的講座使我獲益非淺,讓我意識到如何寫好教學案例,更使我覺得平時要多關注學生,多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及教學行為。
在此次有關教學案例的講座中,羅教授從教學案例的定義出發,接著講了案例的格式、結構,并分析了案例的素材來源,最后羅教授還講解了撰寫案例時所需注意的事項,說明好案例的標準。在沒有聆聽羅教授的講座之前,我區已組織了一次案例評比,但是由于這次案例格式與以往評比案例的格式不同,所以當時在寫新的案例格式時真是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筆。以往撰寫案例的格式相當于教案的設計,我覺得它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案例,而此次案例撰寫格式的變化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案例撰寫是怎么一回事。當時上交評比的案例后,我也意識到自己撰寫的案例格式的不對,案例事件的過程偏于詳細,而問題的解決與反思相對于就有點不突出了。
這次聽了羅教授的講座后,我也認識到案例格式的如何書寫,從標題到反思,從關注學生到反思教學過程,讓我學到了許多,更讓我覺得自己在撰寫案例時的不足與欠缺,也讓我意識到寫案例的重要性。雖然平時是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但是真正把它記錄下來的事例卻不是很多,所以覺得案例的素材來源有點少。聽了羅教授的講座后,我覺得平時要多關注學生,并且要多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變化,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分析,梳理自己的相關經驗和教訓。
案例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多撰寫教學案例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積累教學經驗。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多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撰寫教學案例有助于我們的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