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優秀教學案例及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反思
南關小學馬立芬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一些有益地嘗試。
案例描述
一、學前準備。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1.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板書:因數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師: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2.學生嘗試筆算并板演。3.小組討論: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生1:一樣。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生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1.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106千米。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么問題?2.生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3.生2:普通列車每小時比特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4.生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時呢?……5.學生思維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出現課堂的高潮。6.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1)出示問題: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個問題;生2:因為它有“各”字)板書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數量關系,學生自主列算式。(3)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么特點?(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4)溫馨提示:請同學們分組完成筆算,筆算時務必做到“快”、“靜”、“齊”。(見圖1)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么得來的?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①3為什么和6對齊?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三、創設情境,加深理解。師:下面,老師帶同學們到數學王國遨游吧!1.第一關:首先來到的是數學門診部,請你當醫生哦。(1)計算85106時,十位8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積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寫。()(2)計算22516時,積的末尾沒有0。()(3)65040=2600()先讓學生判斷(2)(3)格外小心,學生在思維定勢影響下,就會負遷移。師:當完了醫生,我們再去哪里呢?2.第二關:選擇超市。(1)400520最簡便的寫法是()(見圖3)(2)兩位數與三位數最小的積是()A、100000B、10000C、1000(3)5600乘50,積的末尾有()個0。A、3B、4C、5(4)50840,它們的積是()A、2320B、20320C、2032先讓學生去猜想,再筆算驗證。師:大家表現得真不錯,我們繼續前進吧!3.第三關:設計廣場,請你當小小設計師。()()=2400這里學生的興趣高漲,個個爭當設計師。師:完成了數學王國的旅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師生小結,暢談收獲。
案例反思:關于這個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么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2.為什么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并沒有復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志。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志。本課并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化簡比》教學案例
片斷一
師:我們班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呢?,你能說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嗎?
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35:40。
師:你們認為這個比還可以……
生:化簡單一點。
師:具體說說你的想法。
生: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5,得到7:8。
師:你怎么想到除以5的?
生:因為35和40的最大公約數是5。
師:說得很好!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7:8,最簡單了嗎?
生1:是,因為7和8已經是互質數了。
生2:互質數就只有公約數1了,因此它是最簡單的比了。
師:說得好!這里的7:8,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你能給它取個名稱嗎?
生1:就叫最簡單的比。
生2:我認為應該叫最簡單的整數比更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有時還可能出現小數或分數的比,也是很簡單的。
師:你們大家都同意嗎?那我們就把這樣的比稱為最簡單的整數比。你能再說一個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生:2:3、1:2、8:9……
師:對于最簡單的整數比,你們都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說說你們的理解?
生1:首先前項和后項必須是互質數。
生2:那前項和后項就必須是整數。
生3:其實,它還是一個比。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那12:18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和18有公約數6。
師:那也就是說可以把這個比進行化簡,把它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對嗎?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反思:以班中男女生人數為新知的切入點,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理解最簡整數比的含義,同時放手讓學生利用新知去嘗試解決把一個比化簡,體現了在做中學的理念。
片斷二
師:你能說說剛才的化簡,用了什么知識?
生: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就可以化簡了。
師:要是給你一個分數或小數的比,你覺得還能再同時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我覺得要將一個分數或小數比化簡,必須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只有這樣才能轉化為整數比。
師:說得真好,還用上了轉化。你們想不想試一試把一個分數比或小數比化簡?誰來說一個分數比?
生::
師:再說一個小數比?
生:1.8:0.09
師:那,咱們先來試一試。
……
反思:對于分數比和小數比的化簡,確實有些難度,但由于學生已經初步有了化簡比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更主動。
片斷三
師:誰先來說說你的想法。
篇3:小學數學《圓周率》教學案例
內容:“圓周率”
師:怎樣知道這個圓形鏡子的周長?
生:把它豎起來,從直尺的零刻度起滾一周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學校有個圓形的噴水池,怎樣知道它的周長呢?
生:用卷尺繞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生:用繩子繞一圈,再量繩子,就知道了它的周長。
師:很好,如果在繩子的一頭拴一石塊,抓住繩子另一頭甩一圈,這一圈的周長好量嗎?
生:想不出什么辦法。
師:那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周長呢?
(學生議論,迫切希望找到解決辦法)
這時老師讓學生拿出課前用三塊硬紙做的圓形板,直徑分別是4厘米、8厘米、10厘米,要求學生測量它們的周長,分別計算周長除以直徑。片刻,學生竊竊私語起來,有學生在下面自言自語:為什么每次周長除以直徑,都是3倍多一點。大多數學生也有了這個發現。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然后教師指3-4名學生匯報:發現了什么規律?其他同學傾聽。
師小結:直徑在變,圓的周長也在跟著變,但是,圓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商都不變,大約等于3.14。這個商是一個不變的常數,叫做圓周率。板書:
圓周長÷直徑=圓周率
變→不變
師:怎樣求一個圓的周長呢?
生齊答:直徑圓周率=圓周長
然后老師再問學生:現在,好不好求出甩出的圈的周長呢?
生:只要量出拴石塊的繩長,就可以求出甩出的圈的周長。
師:其他同學也同意嗎?
師:如果拴石塊的繩長是70厘米,這樣甩一圈,周長是多少呢?
(以下略)
自評: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動腦、動口,又動手、動筆,參與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認識過程,容易產生認知的同化。課堂氣氛實而不死,活而不亂。
反思:新課程非常鼓勵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確實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當然,要進行有效的數學活動,教師應給學生適度的引導。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探究經驗和能力儲備并不十分豐富,讓他們直接去操作、發現,他們會很茫然和不知所措。所以說: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適度的引導是必須的。如果學生在教師適度的引導下,能運用這些方法把要學的知識自己發現和探索出來,并且通過交流使認識更深刻,探究更深入,那就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