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五年級下數學作業規劃

小學五年級下數學作業規劃

2024-08-02 閱讀 1182

作業是復習和掌握新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師發現學生問題的重要渠道,是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和反饋的主要形式,同時還可以通過作業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所以科學的布置作業,有效地批閱作業很重要。為了鞏固學生的知識、發展能力、矯正教學、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作用,特制定以下作業規劃: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圖形的變換,因數與倍數,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對于這些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體現了前幾冊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同時,由于教學內容的不同,本冊教材還具有下面幾個明顯的特點。

1.改進因數與倍數教學的編排,體現數學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小學階段,有關因數與倍數的知識是傳統的教學內容,以往人們認為,它既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又是發展小學生邏輯思維的良好素材。同時,人們普遍認識,這部分內容概念集中,比較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緊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也由于以往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聯系實際的素材不多,學習這部分內容,既需要學生理解并記憶一些概念,又要求能夠運用這些概念進行一定的推理、判斷。所以,學習過程顯得比較枯燥。因此,這部分內容向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內容。

本冊教材的編排既注意體現《標準》中關于因數與倍數教學與教材編排的要求,同時注意體現近年來有關這部分內容教學改革的經驗。首先,將以往教材“因數與倍數”的教學內容分散編排,安排在本冊的兩個單元里教學。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包括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5、3的倍數的特征,質數和合數的含義等,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結合約分教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和求法,結合通分教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數的范圍在1~100的自然數內,避免題目中的數目過大。此外,

2.改進認識分數的編排,注重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加強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要系統地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四則運算。同整數、小數知識一樣,分數知識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分數的概念比較難理解,計算起來也比較復雜。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編排體系,把分數劃分為兩個階段教學。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級上冊,借助操作直觀,使學生對分數有初步的認識,雖然也出現了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初步概念,給學生積累一些感性知識。在系統認識了小數和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本冊將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比較完整地從分數的產生、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并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約分、通分、分數與小數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數的加、減法計算。在具體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體現《標準》所提倡的教學理念,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闡述新的內容,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還注意采取下面幾個方面的措施:

(1)加強直觀,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對部分教學內容作了適當的調整或精簡。

(3)加強開放性,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聯系實際,從現實問題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得出數學知識。

如前所述,有關分數、整除的知識都比較抽象,本套教材特別注意聯系實際,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入手探討新知識。例如,無論是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引入,還是約分、通分的給出,教材都創設了適當的現實問題情境,進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得出數學方法,揭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這樣編排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因數、最大公因數概念的現實意義,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小學階段空間與圖形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前幾冊一樣,本冊教材繼續把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作為空間與圖形內容編排的研究重點。在教學內容方面安排了“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逐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

通過四年多的數學學習,在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冊教材關于統計的教學主要有兩部分,其一,教學新的統計知識

篇2:網絡視角下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計劃

網絡視角下的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的計劃

摘要:本文介紹了基于網絡視角下的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的設計。本設計使用ASP開發,數據庫采用SQLServer,主要幫助解決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在學習數學在基本知識點、解題速度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利于數學“后20%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網絡;數學作業;“后20%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學習時的困惑

“后20%學生”升入六年級后,由于有升學的壓力,他們也卯足了勁,付出了比前五年更多的努力,他們本以為這樣就可以使自己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他們在充滿激情的同時,往往陷入了數學學習的困惑。他們向筆者這樣感嘆他們的數學觀:拿什么拯救你呀,我的數學,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世界很精彩,數學很無奈,并非我不想愛,只是數學啊,你變化太快。更有甚者,老歌新唱

篇3: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差異化探析

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差異化探析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版)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多種不同的創新教學模式逐步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極大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程。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作為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也是鞏固和檢驗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途徑。對于構建高效課堂下的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模式,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差異化管理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即針對不同層次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布置不同的作業任務,實行分層練習和評價。這對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實效,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分析學情把握學生個體的差異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其對數學課程的接受程度。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和分組。

1.合理分層

教師按照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能力、習慣和成績等因素,按照三個層次來進行劃分。一是優秀生,即數學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等各個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高、主動性強,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成績優異,狀態穩定;二是中等生,即數學基礎知識比較扎實,能夠掌握常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重視而成績不佳、認真卻無改變良策,缺乏"一題多解"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習效果一般;三是學困生,即數學基礎知識薄弱、接受能力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缺乏信心,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數學成績落后。

2.有效分組

在合理分層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六個人,每一個小組都有若干個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設小組長一名,組長由優秀生擔任。分組工作是一個慎重而細致的工作,它不是簡單的人員組合,它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分組的原則為:一是要把握學情與個性相結合。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性格愛好、學習能力和身心健康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在學習效果和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差異。在組建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教師在全面了解班級和學生的基礎上,悉,心昕取學生的意見,在尊重每個同學意愿的前提下,把學情和個性相結合,保證小組的有效組建和學習過程的順利開展。二是要把握階段性與流動性相結合。學習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會隨著學習的動因、學習的態度在某個階段發生變化,教師要及時觀察和發現學生的學習變化情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經過一個時期后,及時調整學生分組的情況,通過分組的動態化來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三是要把握合作性與競爭性相結合。追求上進、勇于競爭是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

點,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學生不甘落后的心理,通過組織小組對抗賽的方式,充分調動小組長和各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內部形成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在班級營造"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態勢,從而促進優良學風、班風的形成,鍛煉和培養同學們互相尊重、精誠合作、善于競爭、敢于爭勝的意志和品質。

二、因材施教把握作業布置的差異

學生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發揮個人的才能,獲得數學知識,形成競爭意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作業內容精練化

作業布置應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要考慮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趣的要求,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讓學生每解一題,都能夠受到啟發和鍛煉,感受到作業內容的精妙和優美,調動其求知欲望,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根據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性,要有效控制數學作業的量,每天作業量的安排應在30分鐘左右為宜;作業量太少起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作業量過大,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和逆反心理,就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作業題目設置為三類:A類為概念題。即根據數學知識的概念、公理、定理演變出來的題目,這些題目沒有推理過程和思維變換,能夠比較直觀地觀察出來。這些題目主要針對學困生,讓他們通過熟記概念、定理,進行一定量的作業練習掌握數學知識。B類是基本題。即根據授課內容經過一定的推理和演變提煉的題目,這些題目需要運用定理和性質經過一定的計算和推理才能夠完成。這些題目主要針對中等生,作業內容從模仿

例題人手,在全面理解定理、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基本題型的訓練,做到嫻熟、準確,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打下基礎。C類是拓展題。即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綜合性和拓展性的題目,這些題目靈活、多變、深刻,需要經過嚴謹的數學思維、鎮密的數學推理和巧妙的數學計算才能夠完成。這些題目主要針對優秀生,讓他們在全面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拓展性題目的訓練和思考,培養他們的數學才能,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作業形式差異化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采取差異化的方法進行安排:優秀生需要完成B類和C類題,這樣可以窮實基礎知識、提高探求能力、拓展學習思維、提升學習興趣,實現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目標;中等生需要完成A類和B類題,選做C類題,這樣給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獲得攻克拓展題后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學困生需要完成A類題,選做B類題,這樣可以通過減輕課業負擔,緩解學困生學習數學困難的狀況,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通過差異化的作業布置形式,滿足了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學生需要,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嘗試,幫助學生學會循序漸進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其中蘊含的規律,尋找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