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網絡視角下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計劃

網絡視角下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計劃

2024-07-31 閱讀 5840

網絡視角下的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的計劃

摘要:本文介紹了基于網絡視角下的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作業的設計。本設計使用ASP開發,數據庫采用SQLServer,主要幫助解決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在學習數學在基本知識點、解題速度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有利于數學“后20%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網絡;數學作業;“后20%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小學六年級“后20%學生”數學學習時的困惑

“后20%學生”升入六年級后,由于有升學的壓力,他們也卯足了勁,付出了比前五年更多的努力,他們本以為這樣就可以使自己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他們在充滿激情的同時,往往陷入了數學學習的困惑。他們向筆者這樣感嘆他們的數學觀:拿什么拯救你呀,我的數學,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世界很精彩,數學很無奈,并非我不想愛,只是數學啊,你變化太快。更有甚者,老歌新唱

篇2:小學數學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認真貫徹教育廳《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根據《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年中小學教師省級國內培訓項目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我市基礎教育隊伍建設,現定于暑假期間舉辦“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對學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教學實踐等培訓,為更好地進行此項工作,特制定本培訓方案。

二、培訓目標

通過本期培訓,使全體骨干教師的師德修養、專業知識、課堂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專業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使他們成為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排頭兵、帶頭人,為他們能更好地服從服務于*的基礎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1.提升師德修養。通過理論學習,榜樣示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提高師德修養。

2.豐富專業知識。通過專家引領,交流研討等形式增強骨干教師的課改意識和對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準確理解和落實。

3.提高教科研能力。通過實踐指導,使本期骨干教師能更好地駕馭分析教材、提高備課、上課等技能。掌握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切實提高撰寫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的水平。

三、培訓內容和方式

(一)培訓內容與課程安排

根據省廳要求,培訓由職業道德、教育理論、學科知識、教學實踐、現代技術與教育教學研究等模塊組成。培訓內容貼近農村教育改革和教師實際。課程安排為:

1.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小體驗

2.數學課程標準理解和教材分析研討

3.課堂教學觀摩活動

4.教學論文的撰寫

5.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二)培訓方式

樹立以人為本的培訓思想,強調學員和培訓者之間的互動,實行平等對話,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訓者的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倡導參與式、交互式、探究式、交流式等各種互動培訓方式,把培訓的全過程作為參訓者研究探討和落實培訓任務的過程。堅持教育理念、教育理論培訓與廣大教師的實踐反思相結合;堅持集中培訓與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合作研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1.專題輔導,專家引領。聘請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在新課程改革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具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名師及優秀教學能手授課與指導。

2.結合實際教學的課例課案分析。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優秀案例進行觀摩、點評,進一步領悟課改要求,把握新課程教學特點。

3.研討交流、相互切磋。引導學員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實際,交流討論,共同研究,注意充分吸取農村基礎教育教學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4.完成規定作業(階段小結及規定課案或教學設計),深化認識,提升教學實踐能力,鞏固培訓成果。

四、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及對象

(一)培訓時間:*年7月20日至7月25日,培訓總學時為6天48學時。

(二)培訓地點:*市委黨校學苑賓館

(三)本期幼兒園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共177名,對象為縣城以下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各縣(市、區)具體名額分配見*市教育局文。

五、組織管理和經費

(一)本培訓基地已成立由校長室牽頭,有關培訓、教務、后勤、財務等部門及學前教育系部負責人組成的“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培訓工作,劉毓航校長任組長。

(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培訓方案,強化質量意識和服務意識,做好日常組織管理、教學管理、學員管理、檔案管理、經費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務等工作。

(三)培訓班按每60人一個班編班,每班設班主任,由學校特聘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擔任;班內設立班委會,及時溝通情況,開展活動,配合做好管理和協調工作。

(四)選聘優秀師資授課,以專家、教研員和優秀教學能手為主體,并要求授課教師盡量采用多媒體和研討反思式教學形式,要熟悉并運用“參與――分享”、互動交流等培訓模式,倡導與培訓者平等對話,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五)提前準備和統一安排好學員的食宿,嚴格按照省廳文件標準執行。添置整理好教學所需的設備,準備好培訓教材講義和相關課例光盤、錄像,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培訓條件。

(六)免費為學員提供所聘請授課專家的講課演示文稿。

(七)培訓經費由省教育廳下達,我校將加強培訓經費管理,嚴格執行省教育廳有關文件規定,堅持??顚S迷瓌t,切實管好用好培訓專項經費。

六、考核與結業

學員對各門課程均應認真學習,其中部分課程有考試要求,全部培訓內容結束后將由培訓基地領導小組組織班主任和工作人員分別從出勤、方案執行兩方面進行考核,學員在培訓期間所撰寫的認識體會、課案將視為考核成績的重要依據。

培訓結束后,學員應填寫《*年江蘇省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學員考核鑒定表》,一份由培訓基地存檔,一份報學員所在單位。各地學員的培訓成績及出勤等情況,將作為培訓后總結的主要內容,并向省教育廳師資處和省教師培訓中心如實匯報。

方案執行考核成績合格、出勤率符合有關規定,方可結業,頒發《*年江蘇省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合格證》。

*年5月9日

篇3:骨干老師培訓班數學培訓方案

一、指導思維

依據**市骨干教師的整體培訓精力,遵守小學數學骨干教師成長法則,浸透“教學科研型”人才培育的教育理念,充足應用中國教育學會、市教科所、區教培核心資源,保持按需施教,學、研、用聯合,凸起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和進步性,摸索優質、高效、開放的培訓模式,以“研究課堂教學、尋求高效教學”為主要實踐內容的教師文化;領導學生自動地與教學實際對話、與骨干班成員對話、與自我對話,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從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學生、教師的行動;從重組織運動到重在培養研究狀況;從關注狹窄教訓到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盡力造就適應21世紀教育改造和新課程實行須要,存在現代教育素質能力和翻新精神的**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以促進我市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進我市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二、工作目的

1、研究課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深入實踐,晉升教師的素質和實踐智慧。

3、連續發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4、經驗重組,促進骨干教師回學校后對校本教研的縱向發展。

三、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師德素養”為中心。詳細分為以下三大板塊:1、新理念;2、理論與技能;3、課堂實踐。

1、新理念

懂得社會跟時期對教師的請求,進行教師職業道德、心理培訓,提高參培教師的職業涵養,增進進先生的成長。

2、實踐與技巧。

針對數學學科的特色,進行現代教育理論、相干學科常識、課堂教養技能、課堂察看技巧、古代教導技術等內容的培訓,進步參培老師理論文明素養,開辟視線,確破現代數學教學觀點,加強理論思維水溫和自我發展才能。

3、課堂實踐。

學員深刻到各個學校,通過課堂案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慣例,追隨指導教師聽隨堂課,在領導教師的指點下備課、說課、評課,每人至少上一節研究課。

四、研究方法

利用課堂視察技術,改進行為的行為研究為主要辦法。以“問題”為中心,將課堂中的問題轉化為專題,整合相關資源對問題進行有效解決。

五、研究道路

(一)專題研究課

采用“舉動教育”模式開展工作,專題研討“**教師大比武”的各種課題。以課例為載體,強調專業引領和行為跟進,通過骨干班學員共同研究,來改良教師的課堂教學。

第二階段的專題研究課重要從以下多少個步驟發展研討:

1、由“**區教師大比武”上交的預賽中提拔出研究的課例;

2、分成26個培訓班學習小組,裝備導師,并和加入賽課的教師隨機抽簽造成“學習獨特體”;

3、針對抽取的課例研究并繚繞主題,學科組進行群體研究,構成同課異構研究計劃;

4、“學習共同體”根據研討內容,撰寫課堂教學反思,上傳博客圈;

5、由學員組長招集組員對活動進行總結,指定推舉組員就每次活動進行專題綜述。

(二)課堂問題研究方法門路

以“**區數學教師大比武”的課例為研究載體,研究這些課例中產生的事件或存在的景象,以迷信的立場、應用科學的方式及教育學、心理學原理,進行當真的考察、研討、剖析,力求探究事件或現象背地的實質起因,從而改進課堂中的教師行為以及與課堂相關的組織治理行為。

1、多情勢經驗重組。提倡團隊研究,形成“**骨干教師學習共同體”,共同體由三方面的職員組成,一為教培中央根據“**教師大比武”發生的26名總決賽參賽選手及其本校的學科教研組,二為在**區參加培訓的“**市骨干教師數學七班和八班”共102人分成的26個團隊,三為選取的**區數學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為該共同體的導師。由“學習共同體”抽取課題落后行優化組合,進行校本研修,環繞課題進行上課及以上課為中央的教學設計、說課、評課、撰寫教學反思等校本研修活動,突出“**市骨干教師培訓”研究的團隊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