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學數學作業批改改革嘗試

中學數學作業批改改革嘗試

2024-07-31 閱讀 3050

中學數學作業批改的改革嘗試

永春縣坑仔口中學趙明鐵老師的做法:

1.隨堂批改作業。

新課的簡要或答案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采用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

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并向教師或信息小組匯報典型范例及錯題情況。

3.教師抽查和面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特別是利用課余時間面批,效果非常好。

4.信息小組及時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幾名同學組成信息小組,其主要任務是:(1)匯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進行“會診”,分析錯誤原因,提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2)收集作業中做題方法新穎巧妙、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時在課改園地中與全班進行交流。(3)單元小結,在教師的指導下,信息小組總結正、反兩種典型,與全班同學交流。以達到消除錯誤、開闊眼界、鞏固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

上述幾點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師變獨角演員為導演,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

泰和縣三都中學蔣斌老師的做法:

閱:學生交來作業,教師要通閱一遍,但重點閱其一半,了解情況,了解這次作業中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演:教師在上課前或上完新課后,可留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作業板演,每人一題(這些情況都是教師在批閱作業中所掌握的,并且有代表意義的錯解),為節約時間,被叫到的學生可把作業本帶上來照抄,時間大約在2到3分鐘。

改:這些學生在黑板上把作業進行板演后,師生共同探討,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再進行評改,由于教師在閱時已預先心中有底,這樣批改起來也就比較順利。估計批改時間需3至5分鐘。這樣學生對錯誤的問題印象就較深刻,而且也能知道造成錯誤的原因所在。

訂:教師在課堂上對板演的習題進行批改后,要求學生們下課后,利用課外時間把自己的作業認真訂正。與板演的典型錯誤類型不同的錯誤,學生們還可以通過自己認真思考或互相探討或請教師個別給予輔導解答。訂正后,才能做下一次作業。

查:教師下次閱新布置的作業時,一定要對上次作業進行檢查,檢查每個學生對自己所做作業有否進行訂正,并要求寫下錯誤的原因,同時也必須對訂正的作業進行批改。

一般說來,用這種方法教師花費在學生作業上的時間比傳統的方法要少,問題是每節課約需要5到10分鐘的時間進行作業板演與批改,這時間從何而來?筆者認為還是要從提高45分鐘課堂效率著手,從精講精練中找時間。

當然,如果有幾節課內容很多,確實不能安排時間來進行作業板演與批改,也不必生搬硬套,可以集中在課的內容不多時進行,但不宜過于集中,一節課內至多只能進行兩次作業板演與批改,如果連續幾節課的內容都較多,可利用自習課進行,但自習課的時間也不宜過多利用,以免加重學生的負擔。

效果分析。上學期從開學到中考,筆者在一班使用傳統方法,二班使用“閱、演、改、訂、查”試驗方法。畢

業考試情況如下:

傳統法(一班58人)平均成績61.3分,教師每次花在批改作業的時間約3小時。

試驗法(一班56人)平均成績70.8分,教師每次花在批改作業的時間約1.5小時。

由此可見,傳統的方法確有值得改進的必要,如何批改作業也確有值得繼續探討之必要。望同仁不吝賜教。

數學,中學

篇2: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差異化探析

高效課堂下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差異化探析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版)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多種不同的創新教學模式逐步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極大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程。數學作業的布置與批改作為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也是鞏固和檢驗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基本途徑。對于構建高效課堂下的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模式,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差異化管理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即針對不同層次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布置不同的作業任務,實行分層練習和評價。這對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實效,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分析學情把握學生個體的差異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長環境等因素影響其對數學課程的接受程度。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個性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和分組。

1.合理分層

教師按照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能力、習慣和成績等因素,按照三個層次來進行劃分。一是優秀生,即數學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等各個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高、主動性強,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成績優異,狀態穩定;二是中等生,即數學基礎知識比較扎實,能夠掌握常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重視而成績不佳、認真卻無改變良策,缺乏"一題多解"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習效果一般;三是學困生,即數學基礎知識薄弱、接受能力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對數學課程的學習缺乏信心,不感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數學成績落后。

2.有效分組

在合理分層的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六個人,每一個小組都有若干個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設小組長一名,組長由優秀生擔任。分組工作是一個慎重而細致的工作,它不是簡單的人員組合,它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分組的原則為:一是要把握學情與個性相結合。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性格愛好、學習能力和身心健康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在學習效果和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差異。在組建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教師在全面了解班級和學生的基礎上,悉,心昕取學生的意見,在尊重每個同學意愿的前提下,把學情和個性相結合,保證小組的有效組建和學習過程的順利開展。二是要把握階段性與流動性相結合。學習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會隨著學習的動因、學習的態度在某個階段發生變化,教師要及時觀察和發現學生的學習變化情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經過一個時期后,及時調整學生分組的情況,通過分組的動態化來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三是要把握合作性與競爭性相結合。追求上進、勇于競爭是這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

點,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學生不甘落后的心理,通過組織小組對抗賽的方式,充分調動小組長和各組成員的學習積極性,在小組內部形成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在班級營造"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態勢,從而促進優良學風、班風的形成,鍛煉和培養同學們互相尊重、精誠合作、善于競爭、敢于爭勝的意志和品質。

二、因材施教把握作業布置的差異

學生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發揮個人的才能,獲得數學知識,形成競爭意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作業內容精練化

作業布置應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要考慮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趣的要求,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讓學生每解一題,都能夠受到啟發和鍛煉,感受到作業內容的精妙和優美,調動其求知欲望,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根據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性,要有效控制數學作業的量,每天作業量的安排應在30分鐘左右為宜;作業量太少起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作業量過大,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和逆反心理,就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作業題目設置為三類:A類為概念題。即根據數學知識的概念、公理、定理演變出來的題目,這些題目沒有推理過程和思維變換,能夠比較直觀地觀察出來。這些題目主要針對學困生,讓他們通過熟記概念、定理,進行一定量的作業練習掌握數學知識。B類是基本題。即根據授課內容經過一定的推理和演變提煉的題目,這些題目需要運用定理和性質經過一定的計算和推理才能夠完成。這些題目主要針對中等生,作業內容從模仿

例題人手,在全面理解定理、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基本題型的訓練,做到嫻熟、準確,為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打下基礎。C類是拓展題。即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綜合性和拓展性的題目,這些題目靈活、多變、深刻,需要經過嚴謹的數學思維、鎮密的數學推理和巧妙的數學計算才能夠完成。這些題目主要針對優秀生,讓他們在全面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拓展性題目的訓練和思考,培養他們的數學才能,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作業形式差異化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采取差異化的方法進行安排:優秀生需要完成B類和C類題,這樣可以窮實基礎知識、提高探求能力、拓展學習思維、提升學習興趣,實現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目標;中等生需要完成A類和B類題,選做C類題,這樣給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獲得攻克拓展題后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學困生需要完成A類題,選做B類題,這樣可以通過減輕課業負擔,緩解學困生學習數學困難的狀況,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通過差異化的作業布置形式,滿足了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學生需要,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嘗試,幫助學生學會循序漸進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其中蘊含的規律,尋找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