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生素養培養計劃

小學生素養培養計劃

2024-08-01 閱讀 7000

一激發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生心中才能產生學習的欲望。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堂上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有強烈好奇心的同學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立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二習慣養成

人們常說:“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好的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讓學生養成一個好習慣,可以讓學生穩步的提高素養成績。

1、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魯迅先生指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動筆,能夠幫助你記憶,掌握書中的重點、難點、要點;有利于你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有利于擴大你的知識面,提高你的分析綜合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邊讀邊劃,畫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內容,并做上批注。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復習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理解問題。同時,我還要求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把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感人事、有趣事、煩心事一一記下來,久而久之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積少成多的習慣要造就語文這座金字塔,大腦中總要積累一些語言文字的,古人也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一環。怎樣讓學生積極有效的投入到積累文字的過程中來呢?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準備積累日記,在上面設立名人名言欄以及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好詞佳句,并且把它熟讀,甚至背下來。因為開始學到的只是死的知識,積累得多就變得熟練,熟能生巧,爛熟于心就可以做到融會貫通,這樣的知識才能指導你做人做事,進而成功。

3、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的習慣雖然我們提倡積累,但問題可不能積累。要學生養成求知的習慣,首先要養成樂知的習慣。“知識是實踐的不斷積累”,所以我就從多個方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而當學生在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里通過自己的思考,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既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樂于質疑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人類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培根說過:“多問的人將多得。”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問為什么。只有學生勇于發問,樂于發問,學生才能在問題中提高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中往往是那些引起大家爭論和質疑的問題讓人印象最深。

四樂于讀書

鼓勵學生讀書,利用各種渠道搜集資料。德博里說過:“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撻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高爾基也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鼓勵學生讀書,推薦給學生合適的書目。如文學名著《東周列國志》、《一千零一夜》、《魯濱孫漂流記》、四大名著等,勵志書籍《思想家故事精選》、《科學家故事精選》….科普讀物《昆蟲記》、《走進自然》、《八十天環游地球》…文化教育書籍《世界上下五千年》、《中華上下五千年》、《父與子》、《愛的教育》…并且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幫助他們解決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五號召家長積極參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號召家長參與到讀書活動中,既可以讓家長享受和孩子一同學習帶來的快樂。因此號召家長參與到讀書活動中,既可以讓家長享受和孩子一同學習帶來的快樂,增進感情,也可以促進孩子學習,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構建一個書香家庭。

篇2: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信息優勢來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

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的信息優勢來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

【摘要】原教育部長陳至立指出:“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信息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的重要指標。信息素養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滲透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必備素質。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必須從小對學生樹立良好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鑒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新時期信息技術信息素養

在我國,教育部對信息素養及其培養是這樣描述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簡單地說,信息素養是人們對信息活動的態度以及對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利用等能力,它是一種對目前任務需要什么信息、在何處獲取信息和如何獲取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僅是信息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實施科教興國、增強綜合國力的客觀需要。信息技術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技術以及他們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探究性和發現式學習,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開放式環境,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有目標分步驟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低年段以激活動機,引發興趣為手段,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

根據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要求,小學三年級以上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針對這種情況,在遵守低幼兒童認知規律和其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一二年級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以激活動機,引發興趣不手段,引導學生樹立信息意識,認識信息的重要性,為日后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信息依次為:電視節目(主要是少兒節目、動畫片)、計算機(互聯網)、人(家長、老師、同學)、書本(各種兒童報刊)、交談、電影、海報、其他音像資料。學生對信息搜索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喜歡“音像”信息,即以聽、看為主,二是越是形式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資料越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致,如圖片、動畫等。我們充分利用課內與課外,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推薦節目、書籍、報刊等方式,將要學生了解的信息轉化為有獎問答等形式的小活動,幫助他們不斷養成獲取信息的興趣。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深受啟迪,潛移默化地接受各種信息。

例如在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比尾巴》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幾種動物的尾巴,并從自己關注的不同方面提出問題。老師針對這些問題,教給他們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探究的方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品嘗到搜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樂趣。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學習欲望、學習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表現出來的的搜集信息的途徑也多種多樣,在同學們激烈交流研討中,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不同的動物尾巴會不同呢?還有什么樣的尾巴形狀?等等,問題是學習的基礎,收集資料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打下了基礎,油然而生的提問,急切自愿的解答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搜集信息的意識。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們在接受教師有目的的信息滲透教育后,不僅信息意識增強,而且在學習新知識時對收集信息需求較強,能積極充分地利用周圍效的信息資源、途徑啟動各種信息載體為學習新知識而收集有關資料。學生逐步建立了認識信息價值、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信息意識。

二、高年段以注重實踐,合作交流為手段,培養學生獲取和應用信息能力

進入四年級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了解一定的信息知識,在此基礎上,以培養學生獲取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為主。

篇3: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培養

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的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

[內容摘要]自主能力、協作能力、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研究能力將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大綜合素質。

[關健詞]自主、協作、信息素養、研究性學習、大綜合、大綜合素質、信息技術實驗班、多功能網絡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資源庫、學科式綜合性課件、問題式綜合性課件、主線式綜合性課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術實驗班教學過程

1、教師導讀

設置教學重點、難點、目標,提出學習任務、學習問題,指導分組,提供部分網站、網址、文本。以一組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