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有效地培養小學生數感》活動小結

《有效地培養小學生數感》活動小結

2024-08-01 閱讀 9333

《淺談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數感》的活動小結

文昌市羅豆農場中心小學阮昭妹

本課題自制定研究方案,從前期的準備階段進入組織實施階段已經有一學年了,現在就這一學期來的研究工作作以下的簡短小結:

一、在理論知識中充實自己,加深對課題的理解。

實施培養學生的數感個案研究子課題的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個案研究,能夠發現小學生數感的現狀、發展、變化特點,從而為培養學生的數感提供良好的依據,形成與其他課題研究相互驗證的結論。同時,在子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除了數據的搜集,材料的積累分析外,堅持對學生數感養成的指導,引導學生逐步具有良好的“數感”,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為了更加深對課題的理解,我們閱讀了許多有關書籍,以增強自身的研究能力。如《素質教育在美國》,《給教師的建議》以及上網查詢到的資料……通過不間斷的學習與每周的理論摘抄,我多方面汲取營養,為子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在實踐操作中鍛煉自己,堅持對課題的研究。

1、利用每一街數學課培養數感的意識。

讓學生從理解數,表示數、數之間的關系中初步建立數感。

讓學生從理解運算的意義、選擇適當的算法中進一步培養數感。

2、上好課題研究課,為主課題積累豐富的資料。

這學期本課題組讓學生從理解數,表示數、數之間的關系中初步建立數感。一學期上了《神奇的莫比烏斯圈》《分數的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百分數的意義和認識》這幾節課題研究課,在課中,結合生活,體驗數感;定量刻畫,建立數感;調查實踐,強化數感;解決問題,升華數感。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通過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教學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

3、認真組織學生進行自評測試,填寫各類記錄材料。

一學期中,在測試的基礎上作好統計分析工作,認真指定課題研究計劃表、每月填寫課題研究記錄卡,并在班中選擇了三位層次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案追蹤,通過集體指導或個別談話對他們重點輔導,并做好了個案記錄。

三、在實踐操作后及時總結,課題研究初見成效。

通過一年的課題運作,學生們的數感有所提高,這是一個良好的現象。本學期,老師們有多篇論文發表和獲獎,課堂教學質量也獲喜悅成績。課題研究還在繼續,將繼續努力,不斷充實自己,更好地提高研究工作的質量。

四、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1、平時活動較多,時間較為緊張。

2、搜集的有關材料較少,供求不足。

3、課題研究陷入低谷階段,無法取得更大突破。

篇2: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隨筆:培養小學生數感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松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后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蕩秋千,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愿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于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秋千,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梢姡榫辰虒W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系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表幾點起床;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并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采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為什么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于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并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并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系,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并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秘難測之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厘米、米以后,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后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墻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墻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后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為本”,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于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10×50=500,估計在500元左右?!庇械膶W生認為:“10×52=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450,肯定比450元多?!睂τ谶@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并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淀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于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篇3:《培養學生數感》讀書有感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讀書有感

海口市龍峰實驗小學林亞妹

讀完了這本書,確實很實用。尤其是中間關于加法和減法的內容,與我目前的教學很貼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也端正了很多教育理念。我記得書中講到了“數字事實”這個內容。書中說到:在實際活動中建立了眾多的數字事實,其中的一些數字事實對于培養孩子們的數感尤為重要。能否迅速回憶出構成10的數字組合(稱為形成10的數字紐帶或者補10)是以后計算的關鍵。在計算過程中,這些數字組合是孩子們經常要參考的重要的“基準”。在學習計算的初始階段,他們能否自信地回憶這些數字事實要比任何正式的筆算形式都重要。

回想一下,確實10的數字組合起到了奠基的作用。2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10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都來自于它。學生們對于它的學習,不僅是在算法上為以后打基礎,更重要的是在計算思路上的遷移與應用。如學9加幾、8加幾、以及7、6、5、4、3、2、1加幾在算法上都有“湊十法”這種簡捷的算法,它的基礎就在10的數字組合上。幾個幾合成十,學生如果很快能想到,那么在算以上題目中也會很快的重組優化最終順利得出結果,這一階段的學習能力高低與10的數字組合是密切相關的,而這一階段的學習又為現在學的100以內加減法產生深刻的影響。數學就是這樣一環一環聯系起來的,中間任何一環發生疏忽,都會造成影響。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我總是課前安排3分鐘的口算練習,因為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筆算的正確率與速度,而這種長期的練習能夠起到循序漸進的作用,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復習,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的知識,做到算法與算理的相結合。打好口算的基礎,提高了口算的能力。同時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喜愛有趣、新穎的事物,性格活潑好動、以直觀感受為主,我在課前的3分鐘里也嘗試了各種形式的口算訓練。如當小老師來集體訂正,開火車的方式口算,男生女生互相考一考等,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活動中有了切實的收獲。在20以內的加減法中,我針對書上的加法減法表,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我認為數學有時也需要適當的記憶,而20以內的加減法是以后計算的基礎,在明算理會算法的基礎上,適當的記憶對于學生以后的計算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對這部分內容應該爛熟于心,張口就來。

計算能力的提高是日積月累的,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積累起來的。作為教師需要堅持,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的提高;需要耐心,不斷幫助學生解決計算道路上的難題;需要恒心,而非突擊強化,只有這樣學生的計算水平才有一個扎實的基礎,計算能力才能一點一點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