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課總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磨課總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暑假的集中研修,到10月份的分散研修,再到最后的磨課環節,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閉上眼睛歷歷在目。尤其是磨課環節,從計劃的制定到的三次打磨,凝結了我們全組的艱辛與汗水。磨課,讓我們每個人都一步一步摸索著,前進著。磨課,最大激發了我們的思維能力,給了我們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沒有權威,沒有絕對,只有渴求知識的學習者。
一、磨課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在這次磨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理念下的磨課要求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根據學生不同,從各個方面分析學生進而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磨課教給了我們的新的教學方法。在目前大多數小學中,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大班額的情況下,產生了一系列的教學上的問題,比如,課堂效率低,難以保證大班額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課堂組織和任務設計與實施過分依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課堂中學生的個體活動難以有效監督和控制,反饋效率低下,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傳統的3P教學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這樣大的班額教學。因此本次磨課我們嘗試了任務型教學法。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于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磨課,我們驚喜地發現,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任務,使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能夠營造民主的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任務的形式促進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討論,總結,通過積極參與課題活動,小組活動也變的秩序井然,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沒有學生再無所事事。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融洽程度。
三、磨課提升了教研組的教研能力。我們的研修小組是由三所學校的老師組成的,這給我們的聯系,指導,互相學習和交流帶來了相當的困難。可是這些我們都克服了。建立QQ群,互相留聯系電話,老師們為了研修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在這里我要感謝我可愛的同事們,支持著我的工作。中午,顧不上回家吃飯,只為了解決磨課中的一點疑惑。晚上挑燈夜戰,只為了寫下自己的體會和感悟。老師們互幫互助。猶記得借助磨課我們第二實驗小學和柴棚小學進行了聯誼活動。上課的趙老師和劉老師耗盡心血準備了經常的觀摩課,他們在課堂上神采飛揚的神情,學生靈動的表現深深感染了我們。課后濃厚坦誠的評課和議課氛圍,包圍著我們,教師們在評課和議課時放開手腳、拋開思想顧慮,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各自亮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雖然各自的見解可能“有褒有貶、有優有缺”。但這種見解和建議是真誠的,趙老師和劉老師真心接受,因而通過這種有實質意義的“思維的交換、思想的交鋒”,能夠給予每位教師以教學的啟迪、智慧的升華,從而使得聽課者和上課者都能夠得到啟發和實質性的收獲,那么每個教師的特點和優勢,在這種互幫互助的教研組評課、議課中,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當貝利踢進自己在正式比賽第1000個球時,一個記者問他,他哪一個球踢得最好時,貝利意味深長地說:“下一個?!薄白詈谩笔怯罒o止境的,任何時候都只有“更好”。沒錯,我們在磨課中,一次次修改,上課老師一次次試講,在集體的智慧中,一起成長一起感受著困惑,苦惱和進步的喜悅。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這是進步,也是成功?!皼]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激情的燃燒,更是精神的綻放。它就是積極開拓的精神、勇于創新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愿這種精神在我們所有的老師中延伸,讓我們的磨課變得常態化!
文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常識教研組磨課活動方案
為了進一步落實嶧城區教育局《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嶧教發〔20**〕10號)、《關于開展“有效教學”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嶧教發〔20**〕71號),陰平鎮教委《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陰教發〔20**〕7號)等文件要求,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無效低效課堂,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根據區、鎮教育部門要求,我校制定出臺了《卜樂小學20**/20**第二學期“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決定本學期在全體教師中繼續深入開展“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為保障活動的有序進行特制定我組磨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魯教基字〔20**〕1號)等文件精神為指南,以“新課程系列課達標”活動為基礎,以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為切入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中心,以示范課為導向,以研討課為主體,以評比課為促進,以驗收課為評價,引領教師聚焦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聚焦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課程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推動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參加人員
孫學海李浩謝旭鄭紀偉鄭波陳化彩
三、活動安排
常識組磨課活動日程安排
(20**年2月17日)
四、活動內容與要求
1、確定“磨課日”,把每周三定為我組“磨課日”,下午放學后一小時為磨課研討時間。
2、要求教師在磨課活動中努力做到“四個一”,即認真上好或聽好每一節課、做一次高質量的磨課發言、寫一份有分量的磨課心得、向執教者提一條有價值的教學建議。
3、教師在評課過程中要少講“人情話”、“場面話”,多提建議和意見。具體做到“三個一”,即肯定一個優點,指出一個缺點,提出一條改進意見。
4、實施“上課―磨課―上課”的操作模式,使上課和磨課成為一個前后相通、及時反饋的工作鏈條。
5、加強教師聽課、評課出勤管理。教導處、考核辦聯合對教師的聽評課出勤情況進行檢查,其結果納入教師學期評價結果。
篇3:蘇教版二年級上《識字1》磨課經歷及體悟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1》的磨課經歷及體悟
欣賞這么一句話: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好課,都會在某些地方有所進步,同時也會發現遺憾。為了減少這種遺憾,甚至避免這種缺憾的發生,我們需要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獲,這就是“磨課”。**年6月,我有幸代表海南省參加“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錄像課比賽,讓我有機會成為被磨課的對象。這一次的經歷讓我終身難忘。
一接到通知,學校領導首先幫我確定了三位指導老師,接著,結合我的特點跟各老師商量后,決定選取蘇教版第三冊《識字1》的第一課時作為此次作課內容。這篇識字課文,采用“詞串”的形式,介紹了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全課12個詞語,分成4組。第一組詞語表現水鄉白天的景色;第二組詞語介紹荷塘里的主要植物:蓮藕、蘆葦與菱角;第三組詞語表現水鄉傍晚的景色;第四組詞語表現夜晚水鄉的景色。全課讀來瑯瑯上口,有韻有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圖文對照中識字、誦讀,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水鄉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觀,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豐富語言積累,感受語言的優美。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
分析完教材,我和張艷、徐蓁老師就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討論。識字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詞語,讀、品韻文在第一課時里肯定也要保證充足的時間。大致方向確定后,在教學寫字內容的選取上又犯了難。選擇所有左右結構的字,便于學生掌握這類字在“田”字格中的書寫規律。但寫字量大,內容卻很單一,不適合在公開課上作示范教學。左右、上下、獨體結構的字各選其一,似乎又過于零亂,容易讓學生失去日后預習的依據。思前想后,最終我們選擇認識兩個新偏旁“火”“欠”,并指導以它們為部首的“煙”“燈”“歌”三個生字的書寫。這樣既給學生日后自學留有依據,又能很好的把握課時教學量。
蘇教版識字課文,通常都是采用“詞串”的形式出現。要想在這種工具性很強的文章中不著痕跡的體現出人文性,又能比重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反復試講與修改后,我確定了這樣的思路: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2分鐘)
二、借助拼音,初讀識字。(12分鐘)
識字讀文,并以多種形式練習。
三、讀詞成串,走入“水鄉”。(13分鐘)
理解詞語,感受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10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備注:預留2分鐘作為課堂生成拓展)
記得竇桂梅老師曾經這樣說到:任何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要達到預期目標和理想效果,必須在此之前精心設計。教學也是如此。教學中,有時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環節,也需要精心雕琢。要想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取得優質高效的收獲,更需要教師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慮。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在磨課過程中幾易其稿的感受。
課堂預設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考慮。
以學生自由拼讀課文的環節為例,我首先按照常規是這樣設計的: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
這樣簡潔又明了,但試講之后意識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意義。在沒有較好的自學能力的情況下,目標提得明確些,是對低年級學生不可或缺的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師應適時地給學生一個做發現者的機會。于是對初稿進行了補充: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同時拿出筆來,在難發的音下面畫上“三角形”,再多讀幾遍。
朗讀指導要關注講解、示范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
憑借著自己對情感的把握和朗讀技巧運用的自信,在很長時間的朗讀備課環節,我都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指導學生。但是在這一課中是不適用的。
識字文章有著別于其他的朗讀方式,它既不像朗讀散文時的多情惆悵,又不像朗讀詩歌時的磅礴豪壯,它有著更突出的斷和連(停頓)的技巧要求。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這種設計和處理。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
在反復聽了配套課文錄音后,我摸出了其中的規律。于是有了這樣的朗讀指導:
每個詞語中間要有停頓,每行詞語用一口氣讀完。
但這看似明確的話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模糊的,所以朗讀示范是不能省略的。且要把要求在自己的示范中很好的體現。接著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中把課文讀對,讀熟,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心入于境,情會于物”。
在學生的課文朗讀訓練中,趣味體驗是一個很好的利于學生發展的過程。于是在學生把課文讀熟后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去掉拼音,有節奏地拍手齊讀。
講解:每行用四拍完成,第四拍只拍手不讀詞。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把剛剛學會的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鞏固,通過有趣又略顯梯度的朗讀訓練來鞏固、加深識字、識詞的成果。這就是“文化”統領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落實。
輔助資料的選取一定要“掘地三尺”。
在本文中有這樣一行詞語“夕陽歸舟漁歌”,在看圖理解了“夕陽歸舟”后,我設計了這樣一段:欣賞“漁歌”,體會漁民豐收的喜悅。
當我準備這個環節時,心中是很放松的。因為我一直很喜歡一首叫《烏蘇里船歌》的曲子,它曲調好聽,主題又相符,心想這個環節不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嘛?在我信心滿滿地點擊課件里的小喇叭后,卻得來了個當頭棒喝。
我的指導老師曾衛紅校長首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東北民歌,怎么能放在講述江南的演示課件里?這是一個嚴重的知識性錯誤啊!
是??!老師一個小細節的忽略對于學生可能就是一個長時間的誤導。
于是我上網再一次詳細地明確了江南所含蓋的地域范圍,在后來的“漁歌”選取時除了詞、調的考慮,還有了一個更鐵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