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磨課感悟:千錘萬磨出新課此處無聲勝有聲

磨課感悟:千錘萬磨出新課此處無聲勝有聲

2024-08-01 閱讀 8837

磨課感悟:千錘萬磨出新課此處無聲勝有聲

參加市級講課比賽對于我來說可謂“十年磨一劍”。記得上次參加市講課還是20**年10月,我獨自一人代表我們z縣參加了市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評選獲得二等獎。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就一直沒有再走上講課比賽的講臺。

今年終于有了這次機會,我驚喜之余還有一些恐慌。擔心自己積淀的不夠厚實;擔心長時間不上公開課而語言不夠精煉......特別是拿到講課教師登記表,我是其中年齡最大的,而且還是不帥的男教師,心里特別緊張,壓力也特別大。

有壓力才有動力,為了能上好這節課,工作之余我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這節課的研究上。三月初抽到課題《小數點移動》。我就找了幾個骨干教師一起準備這節課。我們最初的設計是想有所創新,即使不能有大的突破在某小的環節上也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于是我就在網上廣泛搜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視頻,然后形成了教案第一稿。當時的大致思路以教材上的素材為情境圖,不過把小數0.009米、0.09米、0.9米和9米換成了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先引導學生研究整數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把這組數化為以米為單位的小數讓學生觀察分析這些小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先向右再向左。在學校上完后大家都反應感覺沒有新意。辛辛苦苦一個周整出的課不如意,心底的迷茫與郁悶無法用語言表達。

既然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就說明課的設計有問題,于是就放棄再修改。這次,我查閱了蘇教版和北師版的教材,感覺北師版的元角分的情境圖比較接近學生實際,特別是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學生比較好理解。于是就進行了二次備課,兩天時間就形成了教案二稿。由于北師版的素材是先向左移再向右移,在試講的過程中聽課老師普遍感覺很有新意,學生比較樂學,但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感覺是由難到易。我一想也是這回事,就進行了第三次備課,形成了教案第三稿.還是用北師版素材,不過把情境圖修改了:老山羊開快餐店,一開始價格低每份是0.4元,生意火爆,老山羊太累了,于是小數點來幫忙,變成4元一份,客人少了欠缺沒少掙。老山羊一看很高興,要求小數點再次搬家,變成了40元一份,沒有一個客人了。由于時間較緊,改完后試了幾遍就參加了縣里的優質課評選。雖然分數很高。但當時的六位評委對于這節課也是意見不很統一,整體感覺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師引導的太多,學生活動太少。

于是我回家繼續修改,這時我查閱了浙江教研室朱德江老師執教的《小數點搬家》一課的教學視頻及反思----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結合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我進行了第四次備課。當時的教學思路還是老山羊的素材為情境圖,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只引導學生研究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的情況,二位、三位放手讓學生去研究,向左移也是全放給學生去探索,只是對于縮小到原數的十分之一,進行指導。另外結合數位順序表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當時Pk時我就用這個教案上的課,整體效果不錯。但呂主任還是覺得不夠清晰,知識遷移利用的不夠。并且感覺情境圖不是很好,還不如課本的素材圖。

于是在呂主任的指導下,我又進行了第五次備課。仍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圖,先整體研究整數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再研究小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最后研究小數點向左移動的情況。在試講了幾次后,呂主任拍板就這樣上,路子不再變了,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的準確性。于是,我回到學校就找學生按照定下來的路子試講。四年級的學生用完了,我就用五年級的,五年級的也用完了,我就找六年級的。記得當時一天下來,最多講過五遍。路子清晰了,教案熟了,課堂上生發的一些問題處理起來就游刃有余了。

記得在周一晚上,我們幾個人在一起看教案查課件,填空題中有一個數字“1.25”,由于我卷舌音發不好,讀的不清晰,小數點的“dian”好發成”diai”,而”小數點”這三個字一節用到的頻率還很多,怎么辦?改。“1.25”修改為“1.68”,其他字音一遍遍的說,一遍遍的糾正。說完了用手機錄下來對照,那幾個字發音不準。效果很明顯,在講課時,這幾個易錯的字音沒有出現問題。語言也很精煉。

再有就是講課前一晚上,輾轉反側睡不著。睡不著我就起來去看教案,去看課件。就去思索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對教學做各種預案。早上五點多,我忽然想到,如果課堂上前面的內容處理慢了,后面時間緊了怎么辦?------超級鏈接。于是我在幻燈片的第17頁和22頁之間插了超級鏈接。也就是這個現場起義使我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沒有流汗。記得在上課時,在觀察分析整數間的倍數關系時,“擴大到原數的10倍”這句話對于孩子來說很拗口,不好掌握,很多學生說錯,我就要不耐其煩的糾正。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本該6分鐘完成的任務,9分鐘才草草收場。本該16分鐘就要去研究小數點向左移動的情況。19分鐘時還在總結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怎么辦?我只有打快進度,刪減環節。

于是,在研究小數點向左移動時,我刪掉了一個演示移動過程的環節,節省了近1分鐘。在探究為什么小數點移動就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環節,我本來是分三個層次直觀-抽象-概括原因的,沒辦法省去一個環節。又節省了近半分鐘。還有1分多鐘怎么辦?早上的超級鏈接幫了大忙,在做完“我會填”之后我直接鏈接到了“小數點的悲劇”把中間的“我會說”無聲無息的鏈接過去了,又節省了1分多鐘,這時離下課還有1分13秒。“小數點悲劇”的播放是40秒,我的課堂時間夠了。到這時,我才微微松了一口氣。隨著哨聲的響起,課堂也就在我的總結與提醒中悄然結束。

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藝術水平也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樂的,生命因此不斷走向圓滿。經歷這一個過程真的讓自己成長了許多,同時感受也很多,以呂主任為首的數學團隊讓我感受到集體的智慧是強大的,大家無私地幫助、指導,讓作為參賽教師的我特別感動。于科長的點評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如果在研究完右邊的整數間的倍數關系后,讓學生同時觀察左邊的小數之間發生了什么變化,的確能很好的溝通整數與小數的關系。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道路上還有很多需要我學習的東西,但我堅信只要用心就一定會有收獲......

篇2:常識教研組磨課活動方案

為了進一步落實嶧城區教育局《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嶧教發〔20**〕10號)、《關于開展“有效教學”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嶧教發〔20**〕71號),陰平鎮教委《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陰教發〔20**〕7號)等文件要求,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無效低效課堂,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根據區、鎮教育部門要求,我校制定出臺了《卜樂小學20**/20**第二學期“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決定本學期在全體教師中繼續深入開展“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為保障活動的有序進行特制定我組磨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魯教基字〔20**〕1號)等文件精神為指南,以“新課程系列課達標”活動為基礎,以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為切入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中心,以示范課為導向,以研討課為主體,以評比課為促進,以驗收課為評價,引領教師聚焦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聚焦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課程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推動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參加人員

孫學海李浩謝旭鄭紀偉鄭波陳化彩

三、活動安排

常識組磨課活動日程安排

(20**年2月17日)

四、活動內容與要求

1、確定“磨課日”,把每周三定為我組“磨課日”,下午放學后一小時為磨課研討時間。

2、要求教師在磨課活動中努力做到“四個一”,即認真上好或聽好每一節課、做一次高質量的磨課發言、寫一份有分量的磨課心得、向執教者提一條有價值的教學建議。

3、教師在評課過程中要少講“人情話”、“場面話”,多提建議和意見。具體做到“三個一”,即肯定一個優點,指出一個缺點,提出一條改進意見。

4、實施“上課―磨課―上課”的操作模式,使上課和磨課成為一個前后相通、及時反饋的工作鏈條。

5、加強教師聽課、評課出勤管理。教導處、考核辦聯合對教師的聽評課出勤情況進行檢查,其結果納入教師學期評價結果。

篇3:蘇教版二年級上《識字1》磨課經歷及體悟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1》的磨課經歷及體悟

欣賞這么一句話: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好課,都會在某些地方有所進步,同時也會發現遺憾。為了減少這種遺憾,甚至避免這種缺憾的發生,我們需要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獲,這就是“磨課”。**年6月,我有幸代表海南省參加“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錄像課比賽,讓我有機會成為被磨課的對象。這一次的經歷讓我終身難忘。

一接到通知,學校領導首先幫我確定了三位指導老師,接著,結合我的特點跟各老師商量后,決定選取蘇教版第三冊《識字1》的第一課時作為此次作課內容。這篇識字課文,采用“詞串”的形式,介紹了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全課12個詞語,分成4組。第一組詞語表現水鄉白天的景色;第二組詞語介紹荷塘里的主要植物:蓮藕、蘆葦與菱角;第三組詞語表現水鄉傍晚的景色;第四組詞語表現夜晚水鄉的景色。全課讀來瑯瑯上口,有韻有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圖文對照中識字、誦讀,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水鄉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觀,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豐富語言積累,感受語言的優美。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

分析完教材,我和張艷、徐蓁老師就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討論。識字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詞語,讀、品韻文在第一課時里肯定也要保證充足的時間。大致方向確定后,在教學寫字內容的選取上又犯了難。選擇所有左右結構的字,便于學生掌握這類字在“田”字格中的書寫規律。但寫字量大,內容卻很單一,不適合在公開課上作示范教學。左右、上下、獨體結構的字各選其一,似乎又過于零亂,容易讓學生失去日后預習的依據。思前想后,最終我們選擇認識兩個新偏旁“火”“欠”,并指導以它們為部首的“煙”“燈”“歌”三個生字的書寫。這樣既給學生日后自學留有依據,又能很好的把握課時教學量。

蘇教版識字課文,通常都是采用“詞串”的形式出現。要想在這種工具性很強的文章中不著痕跡的體現出人文性,又能比重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反復試講與修改后,我確定了這樣的思路: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2分鐘)

二、借助拼音,初讀識字。(12分鐘)

識字讀文,并以多種形式練習。

三、讀詞成串,走入“水鄉”。(13分鐘)

理解詞語,感受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10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備注:預留2分鐘作為課堂生成拓展)

記得竇桂梅老師曾經這樣說到:任何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要達到預期目標和理想效果,必須在此之前精心設計。教學也是如此。教學中,有時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環節,也需要精心雕琢。要想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取得優質高效的收獲,更需要教師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慮。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在磨課過程中幾易其稿的感受。

課堂預設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考慮。

以學生自由拼讀課文的環節為例,我首先按照常規是這樣設計的: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

這樣簡潔又明了,但試講之后意識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意義。在沒有較好的自學能力的情況下,目標提得明確些,是對低年級學生不可或缺的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師應適時地給學生一個做發現者的機會。于是對初稿進行了補充: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同時拿出筆來,在難發的音下面畫上“三角形”,再多讀幾遍。

朗讀指導要關注講解、示范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

憑借著自己對情感的把握和朗讀技巧運用的自信,在很長時間的朗讀備課環節,我都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指導學生。但是在這一課中是不適用的。

識字文章有著別于其他的朗讀方式,它既不像朗讀散文時的多情惆悵,又不像朗讀詩歌時的磅礴豪壯,它有著更突出的斷和連(停頓)的技巧要求。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這種設計和處理。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

在反復聽了配套課文錄音后,我摸出了其中的規律。于是有了這樣的朗讀指導:

每個詞語中間要有停頓,每行詞語用一口氣讀完。

但這看似明確的話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模糊的,所以朗讀示范是不能省略的。且要把要求在自己的示范中很好的體現。接著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中把課文讀對,讀熟,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心入于境,情會于物”。

在學生的課文朗讀訓練中,趣味體驗是一個很好的利于學生發展的過程。于是在學生把課文讀熟后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去掉拼音,有節奏地拍手齊讀。

講解:每行用四拍完成,第四拍只拍手不讀詞。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把剛剛學會的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鞏固,通過有趣又略顯梯度的朗讀訓練來鞏固、加深識字、識詞的成果。這就是“文化”統領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落實。

輔助資料的選取一定要“掘地三尺”。

在本文中有這樣一行詞語“夕陽歸舟漁歌”,在看圖理解了“夕陽歸舟”后,我設計了這樣一段:欣賞“漁歌”,體會漁民豐收的喜悅。

當我準備這個環節時,心中是很放松的。因為我一直很喜歡一首叫《烏蘇里船歌》的曲子,它曲調好聽,主題又相符,心想這個環節不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嘛?在我信心滿滿地點擊課件里的小喇叭后,卻得來了個當頭棒喝。

我的指導老師曾衛紅校長首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東北民歌,怎么能放在講述江南的演示課件里?這是一個嚴重的知識性錯誤啊!

是啊!老師一個小細節的忽略對于學生可能就是一個長時間的誤導。

于是我上網再一次詳細地明確了江南所含蓋的地域范圍,在后來的“漁歌”選取時除了詞、調的考慮,還有了一個更鐵的標準